摘要:2025年9月25日,由美兰德传播咨询主办的“场域新传播 智能潮营销——2025中国传播创新趋势论坛”在北京圆满举办。本次高峰论坛邀请到超30位来自行业主管部门、国内主流媒体、新闻机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头部互联网文娱企业、影视内容制作机构、品牌企
2025年9月25日,由美兰德传播咨询主办的“场域新传播 智能潮营销——2025中国传播创新趋势论坛”在北京圆满举办。本次高峰论坛邀请到超30位来自行业主管部门、国内主流媒体、新闻机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头部互联网文娱企业、影视内容制作机构、品牌企业等各方领导、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出席致辞与演讲分享,200余位来自各省媒体集团业务负责人、境内外资深媒体人、学界、广告业界等代表深度参与。
峰会现场,《时代之声——精品内容叙事变革与技术创新赋能》主题研讨开展,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甘肃卫视总监杨德灵,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纪录片网总编辑、中国视协纪录片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延利,央视网/光华创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志翔,江苏卫视商务推广中心副主任张毅等四位嘉宾深入探讨了北京微短剧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圆桌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冷凇先生主持。
2025中国传播创新趋势论坛
圆桌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
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
冷凇
冷凇先生结合数据抛出了当前传统广电及网络视听行业在内容、用户和商业模式上共同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内容如何创新并连接用户?”、“传统大屏如何转型?” 以及 “视听内容的生产如何与市场有更紧密的链接?”三个多样业态的内容生产者在全媒体时代共同面临的“生存与发展”之问,并邀请各位嘉宾分享交流。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甘肃卫视总监
杨德灵
在内容创新的转变中有四点:
一是叙事方式转变:从“宏观到大象”转向“微观到蚂蚁”。摒弃从宏观叙事、全景镜头入手的传统模式,转而从具体场景、情节冲突和戏剧结构入手,使内容更接地气;
二是报道视角转变:从“概述叙事”转向“个体感受”。关注能引发共情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和生动故事,让传播更具穿透力和真实感。
三是语言和表达的转变:从长句、复合句向短句、简单句的转变;从播报读稿向说话交流的转变;从书面语向口头语的转变。提倡说人话,使得节目可听可看。
四是产品形态转变:从“大屏为主”转向“多模态适配”。内容生产不仅要满足电视大屏,更要符合各个新媒体端口的需求,实现产品形态的多元化。
在传播中,媒体要彻底告别过去的“大传播、大众传播”思维,必须转向整体传播、社群传播、私域传播等精细化、互动性强的路径,以触达传统渠道无法覆盖的受众。
甘肃卫视也做了很多品牌重塑的新尝试:在频道人格塑造上,通过参与环塔拉力赛等极限赛事塑造品牌“硬汉”形象;深耕本土一些传统文化尤其是敦煌文化IP,打造“乐动敦煌”等文化品牌;聚焦时代主流价值,通过法制栏目、乡村栏目、民族团结栏目等,传播依法治国、乡村振兴等主流价值, 要“站好台、服好务”,在传递新时代党和政府形象时,注重 “把大与小结合,把天线和地气关联起来” 。
总之,主流媒体要介入传播全过程,建设和训练主流价值语料库,重构全媒体话语体系和语境生态。
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纪录片网总编辑、
中国视协纪录片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张延利
情感共鸣是内容传播的根本。内容创作的核心是明确受众,内容叙事要讲 “大家的共同故事” ,而非 “单向输出的我的故事” 。这一原则对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同样重要,生硬的优势宣传反而可能产生疏离感。
社交化传播是触达用户的路径。用户娱乐方式多元化,时间成本高昂,必须将内容精准推送至不同圈层和平台。电视端内容应成为“中央厨房”,需根据不同平台特性,对内容进行精准拆分与再创作,以适配各圈层用户的需求。对所有创作者而言,如何通过内容引发用户共鸣、针对不同平台与圈层生产适配产品,正是精品内容叙事面临的最大挑战。
央视网/光华创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李志翔
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央视网在产业化与市场化的过程中,始终面临一个根本命题:如何实现价值创造。可以用四个方向的案例诠释了央视网的探索路径:
其一,情绪共鸣与价值认同。 用户不再满足于信息获取,更寻求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需要将品牌理念融入能引发集体共鸣的情感故事中,如央视网与国家话剧院联合出品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首次将演出搬入万人体育馆,张艺兴饰演常书鸿的台词“愿为敦煌燃此生”引发全场共鸣,成为典型的ToC实践。
其二,话题引领与再中心化。在信息碎片化和AI内容泛滥的背景下,用户渴望优质、结构化、有共识价值的内容,通过设置公众议题、打造系列IP,从追逐热点转向创造热点。如总台五大晚会之一的“网络春晚”落地烟台,借助平台力量助推政府形象传播。
其三,跨界融合与场景破圈。 内容的价值边界不断拓展,从单一作品演变为连接商业、文化、公共服务的解决方案, 推动“专业与业余融合”、“跨行业共振”,将内容嵌入用户的具体消费场景,如在“天津劝业场” 中引入机器人业态,引入央视网的播客节目,将内容业态与商业空姐结合,形成文旅地标,为城市打造文化会客厅的品牌名片,打通线上——线下的客流。
其四,本土叙事与全球化表达。文化出海从“走出去”升级为“走进去”,需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扮演文化“翻译家”,灵活运用“本土化视角”与“在地化视角”,借助全球流行的媒介形式进行传播。如《美在中国》项目中,央视网与央视新闻联手打造“额济纳驼奶产业”案例,相关短视频全网点赞量破千万,成为典型的“全球化讲述中国故事”范例。
央视网依托内容 IP 的链接能力,形成了“群狼效应”:从新闻报道、直播带货,到文博内容、论坛会展,各子公司协同出击,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媒体不仅能报道,还能助力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展”。
面向未来,AIGC 将成为媒体创新的重要赛道,要将AI视为“创意伙伴”,用大胆的构思倒逼技术潜能,并将技术“不完美”转化为独特艺术风格。央视网已推出节目IP《AI我中华》,作为常态化更新的短视频IP,在各个重大新闻节点以及城市IP营销领域均有产品,此外还有央视网首档AIGC+栏目《AI奇谈》,在创新创造中“创”出一片新天地。
江苏卫视商务推广中心副主任
张毅
“广电+”战略是卫视在内容、渠道、商业模式上实现全面创新的重要载体。在一线的实践探索中,江苏卫视也将持续以此拓宽边界:
一是广电+平台,要在以往的“台网合作”基础上升级,合作不再局限于与视频网站之间,可以是卫视与卫视、卫视与社媒平台、卫视与音乐版权平台的“宽合作”、“广连接”。
二是广电+微短剧,要主动拥抱新赛道,与用户站在一起。江苏卫视大屏与ai荔枝小屏推出热荔微剧场,跨屏播出微短剧。不仅与短剧平台、视频平台合作,也自主拍摄创作内容,主动贴近用户,生产精品,助力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
三是广电+直播,深挖“直播”魅力,形成共时性的话题讨论。以在黄金时段直播苏超为例,探索“广电+文旅+体育”的模式,对地方文旅有巨大的拉动;事实上,屏和内容的边界都在打破或被打破,平台争取的是用户注意力。直播态是广电媒体内容的坚实堡垒。
四是广电+技术,加大技术驱动,AIGC创造增量,充分融合宣推、制作,用“大运营”理念加强内容到用户的触达反馈效率。
江苏卫视今年的苏超系列短视频之所以出圈,本质上就是“新快真”,“新”是指形式创新,涵盖内容与技术;“快”是指快速响应网友梗与热点,顺势创作;“真”是指具有“活人感”和“毛边感”,让用户感觉是在真实对话,在共通情绪。不要总想着“爆款”养成,未来有潜力的出圈作品都是垂直的,在细分的需求上找突破点,“广电+”的未来大有可为。
CMMR
作为中国融合传播与融合营销领域的探索者及践行者,权威传播咨询机构美兰德全面聚合传播渠道、海量内容、企业品牌、全域用户四大领域分析研究体系,致力于用融合传播与融合营销先进研究成果与技术应用帮助政府、媒体、企业实现品牌塑造与战略升级、消费者洞察与连接、营销赋能与经营业绩持续改善,以数据与咨询的力量帮助客户成功,共创未来。目前美兰德已服务数百家政府部委及知名学术单位、媒体机构与国内外品牌企业。
来源:美兰德媒体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