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为什么替小米说话?手机圈“大字吸睛”乱象浮出水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7:15 1

摘要:朋友圈都在转小米17 Pro海报“翻车”的事。主标“逆光之王”四个大字抓眼球,右下角却用极小字体写着“这是产品设计目标”。第一眼确实容易误会,但更值得琢磨的是,昨晚罗永浩在直播里替小米说了话,他说这根本不是小米独创,而是整个手机行业“心照不宣”的老毛病。

朋友圈都在转小米17 Pro海报“翻车”的事。主标“逆光之王”四个大字抓眼球,右下角却用极小字体写着“这是产品设计目标”。第一眼确实容易误会,但更值得琢磨的是,昨晚罗永浩在直播里替小米说了话,他说这根本不是小米独创,而是整个手机行业“心照不宣”的老毛病。

这类“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操作,在圈内早不是秘密。罗永浩自己就承认,当年锤子推Smartisan T1时,宣传语从“东半球最好用的智能手机”一路退到“我们眼中全球第二好用”,就是为了绕开《广告法》对“最”“第一”这类绝对化用语的限制。过去几年里,至少有少量主流国产手机品牌因为类似宣传被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约谈或整改,其中几起就涉及海报上的小字免责条款。不少厂商内部甚至有“小字合规模板”,专门教市场团队怎么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把传播效果拉满。

不止罗永浩发声,星纪魅族集团中国区CMO万志强最近也回应了这事,说魅族对小字标注有明确规范: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尽量让限定词足够醒目,避免消费者误读。他特别提到一句,“产品观中包含价值观”。这话听着有点虚,但对比来看,确实有些品牌的小字小到得拿放大镜才看得清。2024年某第三方评测机构抽查了12款新机发布会海报,其中9款的免责文字字号小于正文的1/3,最低的甚至只有主标题的1/8。换个角度说,罗永浩这次站出来,并不是说小米做得对,而是反对“只骂小米”的双标逻辑。实际情况是,如果整个行业都沉默,问题永远不会被正视。

为什么厂商明知不妥还屡试不爽?说白了,是流量焦虑下的无奈选择。现在信息爆炸,海报前3秒决定用户会不会多看一眼,夸张主标几乎成了“生存刚需”。但用户不是傻子,有调研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看到小字免责会降低信任感”,其中四成多明确说“会影响购买决策”。这就形成一个怪圈:厂商越怕被忽略就越敢写,用户越反感就越不买账。更关键的是,《广告法》虽然禁止绝对化用语,但对“设计目标”“实验室数据”这类模糊表述缺乏细化界定,给了操作空间。这就像餐厅招牌写“全城最辣”,角落补一句“辣度因人而异”,你信吗?

罗永浩最后说,如果这次争议能让整个行业重新审视宣传伦理,反而是件好事。坦白讲,单靠道德自觉很难改变现状,但舆论压力确实能推动进步。比如2022年某品牌因为“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被罚之后,行业普遍开始在快充宣传中标注测试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小字免责已经变成一块“合规遮羞布”,既规避法律风险,又收割传播红利。数据显示,采用这类策略的新机首发期社交媒体曝光量平均高出两成多,但30天后用户净推荐值(NPS)却低了将近10个百分点。短期流量和长期信任,厂商得做个选择了。

罗永浩替小米说话,不是洗白,而是喊停“选择性批判”。但问题来了:如果你看到手机海报上写着“影像天花板”,角落小字注明“仅限特定场景”,你还愿意为这个卖点买单吗?

来源:牛顿顿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