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颎被控告为“诽谤朝政”的罪名遭受隋炀帝杨广处死,更令人难以想象的事,他的子孙后代,日后竟会成为颠覆隋王朝统治的定时炸弹。
公元607年,隋朝的首都大兴城正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太常寺高颎被侍卫押往刑场。
这位曾经辅佐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的开国第一功臣,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落到这般田地。
高颎被控告为“诽谤朝政”的罪名遭受隋炀帝杨广处死,更令人难以想象的事,他的子孙后代,日后竟会成为颠覆隋王朝统治的定时炸弹。
为何功勋卓著的高颎,其血脉却与隋王朝的颠覆紧密相连呢?这场看似荒诞的政治表演,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权力逻辑与历史必然呢?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趋势,向来如此。无论是周王朝统治秩序崩溃后的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时代,亦或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混乱无序,都逃不脱历史周期律。
中国经历了两晋时期的动荡,五胡乱华的民族危机,以及南北朝对峙的两强相争后,再度向着统一迈进,这场统一大戏始于杨坚的崛起。
北周权臣杨坚出身于军人世家,权势雄厚;庙堂之上的皇帝宝座,他觊觎已久。
公元581年,时机已到,杨坚以“禅让”的合法名分夺取了政治权力,建立了隋王朝。
隋朝初年,百废待兴;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撰写《开皇律》,重建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开启了“开皇盛世”的伟大统治。
在一片繁荣昌盛的历史表象之下,实际却是暗流涌动。
北周王朝覆灭后,为隋朝遗留了许多封建王朝特有的慢性病,诸如突厥与高句丽等外来民族的威胁、关陇贵族与山东士族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南北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等问题根深蒂固,时刻烦扰着帝国的神经中枢。
此外,在隋王朝的统治集团内部,晚年的隋文帝丧失了明察秋毫的能力,开始逐渐变得利令智昏,猜忌心极为严重,通常将自己不稳定的情绪强加到功臣宿将之上。
朝堂之中,沉淀着恐怖严肃的气氛;高颎的悲剧,正是这一时代逻辑的缩影。
“若无高颎,何来大隋?”
高颎出身渤海高氏,他的父亲名叫高宾,因躲避战乱投奔了北周权臣独孤信,因此高颎也就随同其父一同效力于北周,成为了北周的臣子。
高颎率领北周军队南征北战,以“明敏善谋”的优点著称于世;他的英勇表现被北周大将,即前文所述的杨坚所赏识,追随杨坚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并逐步成为杨坚的心腹之一。
隋朝建立后,高颎更是身居高位,官职为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统领全国政务。
高颎不仅擅长带兵打仗,料理政务也更是不在话下。
高颎执政期间,创下了多项载入史册的功绩,极大地推动了隋朝政治结构的完善与发展。
首先,高颎废除了旧律法中过于残酷,不近人情的条目,包括䙚首、凌迟、鞭笞等严刑峻法;协助杨坚制定了更为合情合理的《开皇律》,奠定了隋朝刑法的基础。
其次,高颎将目光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之上。他屡次向隋文帝建议,国家若要追求稳定,合适的首都必不可少。
隋文帝听从了高颎的意见,招募工匠营建大兴城,奠定了唐朝长安城的前身,布局严整,影响后世数千年。
在军事方面,公元589年,隋文帝任命高颎为灭陈统帅长史,率领强大的隋朝军队进攻苟延残喘的南朝陈,完成统一全国的伟业。
高颎不负众望,顺利完成了任务,一鼓作气地打入了南朝陈的首都,陈后主见大势已去,望风而降;毫不夸张的说,高颎为隋朝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这位功劳盖世的宰相,为何最终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呢?
在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叙述到,高颎在灭陈战役中斩杀了杨广觊觎的美人张丽华,间接导致了高颎与杨广二人心生嫌隙,杨广嫉恨高颎。
虽然这种说法出于野史,但是在史学界的舆论中颇为流行。即使历史上确无此事,杨氏家族对于高颎的担忧也是非常明显的,潜藏的矛盾终究会爆发,高颎将会被权力漩涡所吞噬。
高颎失败的导火索始于与独孤皇后的决裂。
前文我们谈到,高颎早年追随独孤信踏上了征途,与独孤家族关系密切;可以说高颎的发迹离不开独孤家族的大力支持。
纵使高颎积极地处理朝廷中的人际关系,可终究是惹到了他不该惹怒的人,独孤家族可以提拔他,却也可以轻松地毁灭他。
公元595年,隋文帝杨坚日益宠信尉迟迥的孙女,而疏远了贵为皇后的独孤氏。
独孤皇后为此发难,迁怒于此女;高颎见状向隋文帝进谏道:“岂以一妇人轻天下”。
高颎的这句话连骂了两个人,由于这段话所产生的歧义,尉迟迥的孙女和独孤皇后两位牵涉此事件的妇人都受到了冒犯,独孤皇后可不会善罢甘休。
不出所料,独孤皇后被高颎的谏言弄的恼羞成怒,给高颎安上了“轻视皇后”的罪名;虽然此罪不至死,但却让高颎的声誉在皇族眼中大打折扣,高颎彻底失去了独孤家族的支持。
此后,势力遭到削弱的高颎遭受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加速了他的垮台。
公元600年,隋文帝杨坚认为杨广的品性能力优于皇太子杨勇,因此意图改立杨广为皇太子。
高颎认为这种操作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以“长幼有序”为理由拼死进谏;杨广同高颎素有恩怨,便联合独孤皇后与杨素陷害了高颎。
独孤皇后指责高颎拒绝娶妻,却与小妾私自生子,也是大逆不道的欺君行为,应该给予重罚。
隋文帝虽然未给高颎判刑,但剥夺了高颎的宰相职位,高颎在朝廷中已然失去了政治权力,成为待宰羔羊。
辽东兵败,更是让高颎本就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
公元602年,高颎跟随汉王杨谅出征高句丽,却恰巧遇上了天灾,部队损失惨重;杨谅为撇清责任,率先诬告高颎“专权误国”,成为了压死高颎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604年,隋炀帝即位,高颎虽然恢复了太常卿的职位,但这也只是另一场等待他的陷阱罢了。
隋炀帝杨广贵为皇帝,自然要除掉与他宿怨已久的仇敌;起初杨广还未掌握处置高颎的借口,但随着杨广暴戾乖张,铺张浪费的性格弱点愈演愈烈,高颎屡次批评杨广奢靡的生活作风,终于让杨广抓住了把柄。
杨广由此给高颎打上了“诽谤朝政”的罪名,诛杀了高颎,其子全部流放边疆。
高颎的政治生命至此画上了句点。
高颎被处死后,其长子高表仁因与杨氏皇族联姻的关系,侥幸逃过一命,流放戍边;高表仁在边疆之时,还曾访问日本,增长了诸多见识。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昏庸无道,征高句丽,修大运河,巡幸江南等好大喜功的政策完全掏空了隋王朝积聚起来的家底,社会矛盾尖锐,各地民变四起,动荡不安。
在这种背景之下,朝廷内部的许多能臣志士早已无法忍耐杨广的肆意妄为,杨玄感、宇文恺等大臣将领纷纷起兵造反;高表仁因曾与杨玄感联姻,被杨广一同列为了重点的打击对象。
高表仁已经莫名其妙地成为了隋王朝的反贼,既然木已成舟,高表仁顿时下定决心,此时不反更待何时!高颎的后代——高表仁,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起义队伍,成为了隋王朝的掘墓人。
公元618年,享国37年的隋王朝彻底灭亡,李渊建立的唐王朝取而代之,历史进入了新的轮回。
高氏家族作为封建旧贵族的代表,其命运与隋朝兴衰同频共振,始终无力逃脱历史的漩涡;高颎的悲剧,高表仁的反叛,实际上是隋王朝“自毁长城”的缩影。
忠臣的永恒镜鉴高颎的一生,是“文死谏,武战死”的典范,他是一位文武双全,国士无双的杰出人才;他平定四方,心系百姓,制定法律,却因坚守原则而殒命。
隋炀帝的肆意妄为,隋王朝的由盛转衰,一定程度上与高颎为代表的清廉能臣们的含冤逝去息息相关。
高颎去世后,皇太子杨素专权,臣子阿谀奉承,朝堂之风混沌不堪。
杨广即位后,政治腐败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变本加厉,朝堂之上充斥着令人反胃的谄媚之言,再无如高颎的直言明见,这样政权不可能长久存续下去。
唐太宗李世民曾痛惜:“高颎有经国大才,及诛,刑政由是衰坏。”[[4]]
高颎的治国理念:轻徭薄赋、重视民生、抑制门阀等真知灼见,伴随着他的死亡随风而去,隋王朝的国运也急转直下。
高颎的子嗣们被发配戍边,更是揭示了皇权专制之下“功臣难善终”的铁律。
数千年后的今天,长安城繁华的朱雀大街上仍然依稀可见大兴城的轮廓,而高颎的故事,仍然时刻惊醒着后人,盛世需要能臣,而能臣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容得下忠诚与直言的王朝!
来源:子青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