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内,阳光透过铭德道上那排海棠枝叶,斑驳地洒在一栋红砖灰瓦的建筑上。这座1952年落成的苏式教学楼,便是天津大学新建的校史馆。新添的玻璃前厅格外敞亮,走进其中,穿越时空长廊,天大厚重的历史扑面而来。
来源:9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邵香云 白佳丽 张建新 宋 瑞
这是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一景。天津大学供图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内,阳光透过铭德道上那排海棠枝叶,斑驳地洒在一栋红砖灰瓦的建筑上。这座1952年落成的苏式教学楼,便是天津大学新建的校史馆。新添的玻璃前厅格外敞亮,走进其中,穿越时空长廊,天大厚重的历史扑面而来。
时光回到1895年10月2日,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诞生,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
忆往昔,诞生于山河破碎时,她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曾遭八国联军占据、被侵华日军劫掠,却学脉未断、精神不灭;她支撑了旧中国风雨飘摇的工业体系,哺育了蹒跚起步的新中国高等教育……
这是北洋大学的“龙牌大楼”。天津大学供图看今朝,全球数以万计的研究机构中,学校15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百分之一,5个学科进入前千分之一,工程、化学两大领域跻身前万分之一的顶尖位次;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雪游龙”“雪飞燕”,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再到“深海一号”、神舟系列飞船等国家重大项目都由天大人担纲设计;累计培养毕业生30余万名,包括“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
今年10月2日,天大将迎来130岁生日。130年,因何弦歌不辍;130年,因何生生不息;130年,因何历久弥新?
在校史馆的尽头,一句振聋发聩的文字或许给出了答案:我们怎样,这片土地就会怎样。
“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作风、“敢为人先”的魄力、“矢志创新”的追求……从北洋到天大,从诞生之日起,这所学校的兴衰荣辱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依。
这是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东门。天津大学供图“兴学强国”,巍巍学府北洋高
“花堤霭霭,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
清晨,天津大学北洋园内,歌声朗朗。北洋广场上,一群身着军训服的新生目光清澈,神采飞扬,正齐声学唱天津大学校歌。
在他们身后,北洋纪念亭静静矗立。高大的五边形柱廊庄重典雅,亭内安放着学校创始人盛宣怀的塑像,在日月辉映之下凝视着一代代北洋学子。纪念亭石壁上刻有天津大学校歌、校训“实事求是”、北洋赋、北洋大学简史,以及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钦字第壹号”考凭。
这是一所学府的根脉,也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起点。
1895,是天津大学的起点,也是民族觉醒的刻度。甲午战败,民族危殆。盛宣怀疾声倡言:“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同年10月2日,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堂,获清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诞生于洋务运动的重要城市天津。中国高等教育,由此启程。
校史馆展厅里,一份泛黄的《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西学学堂禀明立案由》上,“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的字迹清晰可辨。
因救国而生,为强国而建。自诞生之日起,这所学府的血脉基因里就植入了“兴学强国”的家国情怀。透过文字,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先贤为国育才的赤诚。
这是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东门一景。天津大学供图“北洋大学堂开启了中国大学肩负‘兴学强国’使命的历史篇章。”天津大学校史馆馆长韩宝志说。在天大工作几十载,韩宝志对校史如数家珍。他说,兴学强国奠定了中国大学对自身使命的认知,也成为中国大学精神追求的核心价值。
初创时期,盛宣怀按学门分科进行教学的方式,首次将现代知识纳入中国大学的教学体系中,用现代大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培养强国急需的人才,学堂分设律例、工程、矿务和机器四个学门。
新的教育内容、新的培养方式、新的价值取向,让北洋大学堂开启并引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求索着中华图强之路。
创校5年后,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诞生,授予了法科优等生王宠惠。他未辜负这份“第一”的荣光,在外交战场成功收回胶济铁路和山东主权。
这是北洋大学20世纪30年代的飞机实验室。天津大学供图而后,一批批北洋学子前赴后继。五四时期,王正廷在巴黎和会上拒签辱国条约,彰显民族气节;抗日烽火中,教师邓曰谟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钱塘江大桥建成即炸,为国纾难……国家危难之际,如王宠惠这“第一位毕业生”一样,北洋人从未缺席。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定名为天津大学,继续从各条战线为国家发展、民族崛起“断骨造血”。从中国第一台半自动刻线机,到“两弹一星”的关键技术;从青霉素工业化生产技术,到大型场馆结构设计、石油化工合成……在建设国家的征途上,天大人为新中国工业的起步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兴学强国的使命已内化为天大人与生俱来的基因。”韩宝志的话语中充满自豪。从创校先贤到今日师生,这份担当正化为攀登科技高峰、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这是位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2024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一场“8级地震”正在精密上演。这不是灾难,而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项目在运行。
这一被誉为继“中国天眼”、广东散裂中子源等之后的又一“国之重器”,为何要“造地震”?
“汶川之痛提醒我们,必须破解建筑的抗震弱点。”青年教师刘铭劼坚定地说。从2019年开工,到2024年投用,这座“国之重器”能复现几乎所有地震场景,并模拟海浪、河流等复杂环境,为我国的跨海隧道、水利大坝等“超级工程”保驾护航。装置的实验档期早已排满,正与上百家单位合作直面国家战略需求。
刘铭劼这样形容他的工作:“天津大学的先辈们,在国家与民族危难之际以身报国。我们新一代青年,则要用科技守护百姓与‘超级工程’的安全。”
“国家需要在哪里,我们的‘战场’就在哪里!”在天津大学,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行动。
在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新学年的“电力系统基础”课上,一位特殊的“老师”——以刘艳丽教授为原型打造的AI数字助教正式亮相。她希望学生从第一课就明白:“我们所学的,关乎国家的‘双碳’战略与能源变革。”
刘艳丽所在的是一支“双院士”领衔的智能电网团队,曾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我的导师余贻鑫院士明年就90岁了,但仍每天来办公室,指导学生,他总把‘new idea’(新想法)挂在嘴边。”余贻鑫的新想法基于国家和行业的需求,但又超前并不囿于行业发展。
“我们团队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总跟我们每个人强调,要干就干国家需要的,要坚持‘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科研路线。”刘艳丽说,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能源转型最前沿,他们研发的技术已在世界各地落地应用,为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加速度。
国家战略所指,就是科研攻关所向。港珠澳大桥、三峡工程、火星探测工程、天宫二号载人飞船、C919大飞机、北京奥运会场馆设计……一个个上天、入地、下海的世界级“大国工程”背后,都有天大人的默默支撑。这是一种赓续不绝的精神基因,更是一所大学与民族命运共振的生动写照。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天津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上,博士毕业生冯橹源说。毕业后,他将投身某军工研究所。据学校统计,近年来,天津大学每年约有70%的毕业生主动选择奔赴国家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建功立业。
正如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所言:“天津大学将‘家国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写入大学章程。明民族大义,担国家之责。”
天津大学举行2025“天大·海棠季”校园开放日活动(2025年4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实事求是,不从纸上逞空谈
步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门,迎面是一块为迎接130周年校庆新立的巨石,岩纹如山脊亘古绵延,恰似这所百年学府的沧桑底蕴。石背上,“实事求是”四字庄重深刻——笔迹源自老校长茅以升。
若问何种精神已融入天大师生血脉,“实事求是”几乎是所有人不假思索的答案。
这四字,不仅是校训,更是这座百卅学府的精神底色。
110年前,年轻的法学家、爱国教育家赵天麟执掌北洋。在动荡的时局中,他凝练了北洋近20年的办学历史,以“实事求是”训育学生,遂为校训。自此,四字不仅是治学准则——追求真理、严谨扎实;更是行动哲学——重实践、干实事、出实效。
历任掌校人躬身践行。李书田校长曾说:“以‘实事求是’为校训之北洋,从未尝铺张学术、付诸铅椠,故为炫世而盗名。惟有技术深研之所至,理工探讨之所达。无可复遏,往往发而为文,以思贡献于社会。”
校长张含英为求得治理黄河的一手资料,不畏艰险地爬高山、渡急流,进行实地勘察调研,于20世纪40年代走遍了龙羊峡以下的所有峡谷,后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黄河中下游统筹规划、综合开发的治黄指导思想。他说:“北洋实事求是的校训和崇尚苦学实干的校风,一直指导着我一生的学习和工作。”
这是天津大学面向全体本科生推出的通识课程《人工智能导论》(2024年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师生亦以此生践行。“实事求是”早已超越学术范畴,成为天大人的人格底色与精神气质。至今,这四字仍塑造着诚实、执着、低调、坚韧的天大品格。
“我所有的假期,全部奉献给长城。”鬓发已染霜,奔走于山川之间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青年教师李哲,刚从国外勘测归来。
“我们破译了长城的‘烽烟密码’,发现了‘双墩计里’的礼仪系统。”李哲说,“数字技术让长城成为可阅读的文明之书。”
李哲(右)和学生在工作室内就拍摄的长城图像进行交流(2023年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为了摸清长城“家底”,李哲所在的团队近年完成了长城全线8800多公里的三维图像采集。跨越群山、行走大漠,他们通过无人机超低空飞行,获取了长城数百万张高清影像,砖缝纹理清晰可辨。
同样俯身大地的,还有同在建筑学院的王其亨团队。
作为清朝八代传人供职清廷样式房,200多年间主持设计故宫、圆明园等皇家建筑工程的雷氏家族专称,中国六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均打上了“样式雷”的烙印。然而,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建筑学者的心目中,被整个东亚范围奉为圭臬的中国建筑不过是发源早、但影响力小的次要分支。
为了给中国古建筑争回话语权,78岁的王其亨教授为“样式雷”奔走半生,从散落世界的残片中拼合出中国建筑的记忆。最艰难时,他一人扛着测绘仪器奔赴现场测绘。为省钱买文献书籍,他连洗发水都舍不得用。
2007年,“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建筑作为人类智慧资源的不朽价值,终于得到世界的认同和尊重。
薪火相传。从故宫到敦煌,从颐和园大戏楼到青藏高原上的瞿昙寺,自1952年至今,天大人累计完成两万余幅测绘图纸。
更多天大人,在实事求是的路上奉献了一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恒,在湍流奥秘中孜孜探求,90多岁时还曾骑着单车奔赴办公室,成为天大校园里最美的学术风景;王东坡教授一生“焊接”国家急需,破解工程卡脖子问题,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建筑学院的正东方,一座水泥灰瓦、拙朴清雅的“求是亭”静立在敬业湖上,勾勒出对“实事求是”最灵动的注解——不驰空想,不骛虚声,唯以求真之心,做踏实功夫。
“我们要始终立足时代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和高等教育使命之‘实’,探求兴学强国之‘是’。”杨贤金在2025年新生开学第一课上说。
在云遥宇航的研发部,李峰辉(中)和团队成员讨论一款卫星核心部件的集成电路板(2024年6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敢为人先”,“天大人”成“天大事”
不久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枚卫星划破夜空。这是云遥宇航公司今年发射的第四颗星。
乘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东风,2019年,在天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李峰辉做出一个勇敢的决定——创业。他瞄准的是我国气象数据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难题。
敢想,更敢干。他成立了一家集气象卫星载荷研发、气象数据采集、气象应用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立志建设中国人的全球气象网。
经过不懈攻关,2021年底企业成功发射“天津大学一号”卫星。这颗卫星的数据产能达到美国同类产品的10倍以上,成本却大幅降低。
敢闯,还能坚持。为了将观测的时间、空间加密,“云遥宇航星座计划”全面启动,从一颗星到第47颗星,他们以平均每月一星的速度向90颗高时间分辨率的气象卫星组成的目标迈进。
更令李峰辉自豪的是,企业卫星每天生产的超万条大气廓线数据,已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服务于天气预报、航海、航空等多领域。
天津大学举行2025“天大·海棠季”校园开放日活动(2025年4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扎根天津,逐梦星辰。在李峰辉创业起步时,以天津大学天津校友企业家为主创立的北洋海棠基金就对云遥宇航进行了10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如今企业已经获得5轮共4亿元的投资。
像云遥宇航一样的“潜力股”在天津大学天开科技园并不鲜见。这里已有110家入驻企业,其中9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总金额超过1.6亿元。未来5年,这里还将汇聚超1万名大学毕业生干事创业。
这簇在天开科技园燃起的创业星火,正是对这所高校“校训三问”的生动回应。
位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中轴线上的钢制“三问桥”,是师生每日必经之路。老校长张含英提笔写下著名的“三问”——“懂吗?会吗?敢吗?”,至今仍在叩问着每一位后来者。
回望百卅校史,天大秉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出许多“第一”:建立“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率先开展高等工程教育实践;第一张彩色胶片、第一架公路铁路两用桥……这些突破,见证着一代代天大人“敢”的气魄。
化工学院院史馆里,有一份泛黄的证书。这是原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拷贝件,述说着曾在北洋大学执教的侯德榜的故事。
20世纪初,中国化学工业还处于萌芽阶段,西方国家垄断了纯碱制造技术,对中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侯德榜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投身化学工业建设,于1941年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结束了中国进口“洋碱”的历史。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侯德榜回国前写在日记本中的这句话,成为当今中国学者科技报国的精神底色。
这是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一景(2025年4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这种“敢”的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西方封锁加剧的岁月里,愈发炽热传承。
“现在有人要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的反应堆运作。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1959年,周恩来总理来到天津大学视察,在考察重水浓缩研究实验室时,握着学成归国的余国琮的手殷切嘱托。
为“争一口气”,著名化学工程专家余国琮带领科研团队,昼夜攻坚,创造性地提出“两塔法”非稳态连续精馏理论,有力支撑了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两弹一星”的伟大壮举。
我国精密机械与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者王守融教授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计算尺刻线机,提高了国家工业制造的水平;被誉为“中国工业结晶之母”的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带领团队攻克青霉素结晶技术,让“救命药”走进千家万户……
做“天大人”,就要成“天大事”。
如今,“敢为人先”的气魄正成为一个个创新实践。天大师生锚定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最前沿的方向,以蓬勃朝气投身国家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
在天津大学智能驾驶试验场,37岁的天津大学机械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宋康正和学生围着一台无人夹包车进行调试。这台智能装备即将启程前往新疆,助力棉田生产。
此前,宋康所在的天津大学无人驾驶交叉研究中心团队早已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挑战的领域——高原筑坝。2018年,当无人驾驶技术多在普通道路测试时,他们带着自主设计的无人碾压机,进入了海拔3000米的四川两河口水电站建设现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坝的碾压作业容不得半点偏差。”宋康说,面对高原缺氧、碾压路面复杂的极端环境,无人碾压机群展现出巨大效能,这项技术如今已多次应用于重大水利工程。
敢闯的精神同样深潜万里海底。“海燕”水下滑翔机,正如其名,是深海中的“勇闯者”。
作为我国新型无人无缆水下自主航行器,它可以实现海洋水文、环境声场等多要素观测,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创造下潜深度10619米的世界纪录,实现最长连续运行超330天,最远连续航行超7600公里……这支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创造众多“第一”,让国之重器巡弋深海。
天津大学“海燕”研发团队成员、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杨绍琼说:“‘海燕’的作业范围可扩展应用到几乎整个海洋区域。我们将配合其他深海装备,共同服务国家‘透明海洋’的战略任务。”
奔赴星辰大海,敢为人先的天大人挺进“前沿地”、勇闯“无人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回应着时代的呼唤。
如今,天大技术已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命脉——中国化工业80%以上的精馏塔采用了天大的技术,结晶技术应用在全国90%的青霉素工业生产中。天大诞生的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新技术,占市场份额70%以上。包括南水北调在内,近5年我国大江大河上建设的70%以上高坝工程,都应用了天大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实时控制成果。
“入天大的门,就要立天大的志。”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说,探索前沿、服务国家,从来是“天大”的事。
天津大学举行2025“天大·海棠季”校园开放日活动(2025年4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矢志创新”,穷学理振科工
在超净工作台前,博士生勇彤升像一位“微雕大师”。他手持移液器,将基因片段等“零部件”精巧组合,进行生物工程化改造。这些看似微小的操作,背后联结的是生物、医药、农业、能源与环保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不久前,天津大学最年轻的学院——今年刚刚成立的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传来喜讯: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大尺度人类DNA的精准合成组装与跨物种递送,成果在《自然-方法》刊发,标志着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哺乳动物基因组进入先进行列。
“我们已走进科研的‘无人区’。在这里,谁先产出成果,谁就是道路的开拓者。”该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语气中充满自豪。他的成果曾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历经近20载攻坚,不仅在合成生物领域实现技术自立,更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
追求向新、迈向卓越,是百卅学府血脉里不息的心跳。
从开中国高等教育先河为“继起者规式”,到率先完成向现代大学的转型;从抗战时期西迁教育播火,到率先开启社会主义大学探索之路;从院系调整充实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学,到颁布“高校六十条”为中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作出示范;从首倡“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方向,到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新工科的拓荒者……天津大学的历程,堪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活缩影。
面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浪潮,天津大学前瞻性地提出“从未来到未来”的育人理念。以服务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学校超前研判国家未来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精准布局学科专业,加速培养战略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杨贤金解释道,第一个“未来”是立足当下对未来社会需求的洞察,据此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第二个“未来”是学生凭借获得的能力与知识,在未来社会中引领行业发展、创造新的价值。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建筑学院学生的“可感知城市”新工科毕业设计与实践项目——一个能随环境变化自动调节的“活建筑”引发广泛关注。项目成员洪冷竹等联合机械院系同学,将建筑设计与自动化、机械、智能计算等多学科实现深度交叉融合。
这正是天大新工科教育改革结出的硕果。作为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单位,天津大学聚焦未来对人才的新要求,打通学科壁垒,打造跨界人才培养平台,推出模块化课程与项目式教学。
学生在天津大学脑控系统研发与集成应用实验室内上课(2024年1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新工科就是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和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柴立元举例,《设计与建造》一门课程,由传统12门课程的知识点重构和整合而成,面向本科一至四年级开展进阶式培养,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改革成效,已然显现。在今年天津大学的毕业典礼上,10位工程硕士毕业生获得了学校单独颁发的优秀实践成果证书。他们未撰写传统的毕业论文,而是凭借实践成果拿到了学位。
“学位授予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解决了国家战略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刘庆岭说。
在刚刚落幕的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上,《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报告》的发布为世界工程教育改革注入“天大智慧”、贡献“中国范式”。英国卡迪夫大学校长温迪·拉纳说:“天津大学是全球大学在创新和工程教育方面寻求借鉴的地方。”国际工程联盟主席伊丽莎白·泰勒则称赞中国工程教育转型所展现的远见与活力。
如今,天津大学正搭建起一座“未来望远镜”,让师生眺望更远的科技星空。
在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里,学生王君策头戴布满传感器的脑电帽,随着不同频率和音调的声音响起,屏幕上跳跃出经算法解码的脑电信号。他正在演示一场特殊的“听力考试”。
“我们要解决的,是判断年龄小、无法主动表达的听障儿童‘是否听得清、听得懂’的临床难题。”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倪广健说。
这款“神工-神耳”系统,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能够读取儿童大脑对声音的真实反应,评估人工耳蜗的植入效果。该系统已在天津、北京等地的多家医院开展临床科学研究,为上百例儿童听障患者的语言康复之路打开新可能。
王君策深感,这种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医工结合的科研实践,正是新工科培养模式的精髓所在。
这是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的九楼。天津大学供图卫津路校区九楼前,一株从英国牛顿故居嫁接而来的苹果树亭亭如盖。它见证了无数天大师生对真理的孜孜追寻,也隐喻着下一个“科学苹果”或许就在不远处。
创新之树,亦在更广阔的学术土壤中生根。
2021年,我国首个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人才培养进入了高层次、专业化的新阶段。学科推动者、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当别人还在讨论“保护什么”之时,天大已经在思考“谁来保护”和“如何科学地保护”这个关乎未来的根本性问题了。
外国语学院前的钢架地球雕塑,昭示着学校的全球视野。“像是今年成立的全球南方学术研究共同体,就旨在以新视角推动南南合作,传递全球治理的‘中国声音’。”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立松说。
亦如全国唯一一个将“新媒体”放在院名首位的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已将目光聚焦在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努力以学科交叉推进国际传播研究,并获批建设国家级研究基地。
漫步校园,侯德榜路,莘莘学子步履匆匆,求索于实验室;太雷广场上,北洋艺术团歌声袅袅,弦歌不绝如缕;图书馆里,灯火璀璨,无数青春梦想在此孕育生长……这座始终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的学府,正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百卅天大,风华正茂!新的征程,未来可期!
来源:网信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