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中华书法,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端庄平稳的楷书,实际上,我们日常使用,包括网络上常见的字体,基本都是楷书,它横平竖直,点画匀称精到,非常容易辨别字型,故而使用率广泛,学者也颇多,甚至近几年,书法界还传出还“学书法必学楷书”的口号,将楷书奉为各类书体的基础。
说到中华书法,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端庄平稳的楷书,实际上,我们日常使用,包括网络上常见的字体,基本都是楷书,它横平竖直,点画匀称精到,非常容易辨别字型,故而使用率广泛,学者也颇多,甚至近几年,书法界还传出还“学书法必学楷书”的口号,将楷书奉为各类书体的基础。
其实必学楷书的观点,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颜真卿分析张旭和怀素狂草时,就曾说过:“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楷法精详,特为真正。”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在颜真卿看来,张旭根基扎实,初期练习楷书,精通“楷法”,所写创作草书时,用笔坚守法度,保持控笔稳健,避免飞浮油滑之病,线条精准细腻,所以张旭要胜过怀素
无独有偶,宋代的欧阳询也欣赏楷书,也说:“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明代的书法家丰坊也发表观点:“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
这种古人评价,充分不奠定楷书的崇高地位,让当代学书者奉为圭臬,深信不疑,实际上,书法界被“误导”了上百年,若是认真了解书法史的流变,就会发现楷书并非“万体之宗”。
观察汉代出土的竹简中,上面写的是篆隶之书,当时的汉字艺术性不强,主要作用在传递信息、沟通交流方面,它有象形字演化而来,而保留繁复势态,体势圆融扁方,点画凝重浑厚,具备博大宽阔之象
但是笔画过于繁复,普及性不高,因此张芝、钟繇等人就开始简化笔势,最终钟繇创造出简练平直的楷书,之后是行书、草书,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因此篆隶是各体演变的起源,也是笔法演变的开始。
而且它的笔势简易,多用平动,相比楷书更易参透、上手,实际上,若是没有坚实基础,和强健的笔力,不要轻易挑战飞动迅疾的行、草书,楷书之所以兴盛,是唐代时期,书法进入鼎盛阶段,恰好彼时推行楷书,故而世人多学楷书
若真想入门,隶书乃是最佳先择,它由甲骨文演变,甲骨文是依据自然事物,象形演变而来的,点画复杂难学,没有系统性的笔法体系,故而后世创造篆隶,而楷书是张芝先变篆隶,钟繇继而变章草、篆隶而来,是书法艺术性开始的源头。
您对入门书体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书法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