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8月北京那场世界首届机器人运动会,看得人又笑又感慨,机器人跑步撞倒人,拳击场里俩机器人数秒找不到对手,足球场的机器人动起来比蜗牛还慢,但没人真的苛责这些钢铁小家伙。
今年8月北京那场世界首届机器人运动会,看得人又笑又感慨,机器人跑步撞倒人,拳击场里俩机器人数秒找不到对手,足球场的机器人动起来比蜗牛还慢,但没人真的苛责这些钢铁小家伙。
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些笨拙的瞬间背后,是一个新行业正在使劲生长的样子,而在一众参赛企业里,松延动力和它的1米2机器人“小顽童”,硬是凭着一场马拉松赛,从默默无闻变成了焦点。
这家公司的老板姜哲源,是个1998年出生的清华博士辍学生,2023年9月创办公司,满打满算才两年,却已经拿了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亚军,还有机器人运动会的体操、跳远金牌。
能走到这一步,连他自己都觉得有点意外,今年4月亦庄那场机器人半马,赛前他只盼着机器人能完赛,毕竟“小顽童”个子矮腿短,跟其他高大的对手比看着就没优势。
结果比赛当天,央视直播画面左边是第二名的“小顽童”,右边是第三名的另一台松延机器人,直接刷了屏。
姜哲源戴着“必胜”发带在终点呐喊,那股兴奋劲儿,比自己拿了奖还激动,要知道,为了这场比赛,整个团队熬了三个通宵。
外人看机器人比赛觉得新鲜,其实背后全是技术较劲,这次运动会上,松延的机器人在跑步项目栽了跟头,不是跑不快,是现场信号太杂,遥控器跟机器人断了联。
姜哲源后来才想明白,体操、跳远按一下按钮就行,通信一次就够,但跑步得持续控制,一点差池都不行。
现在他们换成了大功率遥控器,还敢用自主奔跑功能了,之前保守没敢用最快的配置,白白丢了奖牌。
不少人觉得遥控器操控会削弱AI的作用,其实这里面有误会,遥控器顶多算个“向导”,只告诉机器人往哪走,真正关键的动态平衡、关节转动,全靠机器人自己的AI模型搞定。
就像教机器人跑步,松延是先捕捉人类的动作数据,再用对抗训练让机器人模仿步态,这过程跟人学走路一样,得摔成千上万次才能找到感觉。
现在能让机器人跑通的公司多了,但要做到稳、快、省劲儿,还是得拼真功夫。
为啥非要把机器人做成人形?姜哲源说这不是执念,是算过账的,以前大家觉得双足机器人不稳还贵,可现在技术进步了,很多双足机器人比轮式的还便宜。
而且他们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做小尺寸,1米2的身高刚好,全尺寸机器人成本贵好几倍,摔一下还容易坏,说白了日常能用的场景,小机器人照样能干。
就像叠衣服这事儿,固定场景叠固定衣服不难,比空翻还简单,但要让机器人在任意场景叠任意衣服,难度比空翻大多了,这也是人形机器人真正的挑战所在。
现在人形机器人还没到走进千家万户的地步,姜哲源说核心问题是“具身智能”的泛化性不够。
简单说,就是机器人的“大脑”(算法)和“身体”(硬件)还没完全磨合好,缺足够多的数据让它适应各种复杂环境。
但商业化已经在慢慢落地了,松延7月份交付了105台机器人,在行业里算第一梯队水平。
能实现量产,全靠反复测试,机器人绕圈跑上千公里,确认稳了才敢发货,早期交的工程机返修率高,现在早就降下来了。
3.99万的定价,是姜哲源拍板定的,团队没人反对,因为他算过账,这个价格能挣钱,机器人成本里,关节和结构件占比最高,好在他们基本实现了全国产化,连主控芯片用的都是瑞芯微的RK3588S,没依赖进口。
不过他也踩过坑,前两年一门心思搞技术,觉得产品好自然有人买,连抖音、视频号都没发过一条内容。
直到有投资人点醒他:“创始人第一件事就该做营销,哪怕啥都没有,也得让别人相信你能做成。”现在他总算明白,“你如果盛开,蝴蝶不一定自来,得有阵风吹起来才行”。
今年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已经热得发烫,截至6月底,全球融资超过83次,总金额破140亿元,比2024年全年还多。
北京已经有近30家相关公司,全国第一,姜哲源发现,今年冒出来的新公司特别多,这些公司明年大概率都要出产品,竞争肯定会白热化。
他现在正疯狂招兵买马,从50人扩到200人,就是为了明年的硬仗做准备,“明年肯定是打得最凶的一年,肯定有一批公司融不到钱,彻底下牌桌。”
行业里总有人把松延和宇树比,姜哲源倒觉得是好事,说明行业认可,有人说宇树的机器人跑步不行,他还主动帮着解释,说是买家算法没调好。
他不希望行业变成饭圈那样互相撕,“大家都说真话,别搞乱七八糟的”。要是宇树能IPO,对整个行业都是好事,二级市场看到高估值的公司,能给行业注入信心。
现在松延的订单里,学校占了不少,机器人能当领操员,能进AI课堂让学生编程,还能在幼儿园陪小朋友玩游戏。
9月初开学典礼那阵,他们一天跑6所学校表演,有学校看完当场就下单三台,让整个团队都很振奋。
除了教育,文旅、商业演出也是目前的主要场景,普通人最快接触到机器人的地方,可能就是商场里的表演或者机器人导游了。
面对“行业泡沫”的质疑,姜哲源看得挺开,他觉得泡沫本身说明行业在高速发展,关键看后面有没有业绩接得住。
现在技术在进步,订单在增加,只要能兑现预期,就不用太担心,不过行业里也有乱象,比如人才工资炒得太夸张,挖人直接翻倍出价。
松延没跟着凑热闹,反而招了不少跨行业的人,做医疗器械的、搞挖掘机的、做手机的都有,姜哲源只看一点:热不热爱这个事。
他小时候听父亲的朋友说,做热爱的事再累也有动力,这话他记了一辈子,也想找同样有热情的人一起干。
创业这两年,姜哲源吃过不少苦,2023、2024年融资难的时候,父母甚至想卖房子支持他,被他拒绝了,他怕太保守反而做不好。
父亲组局劝他回学校读书,结果两个叔叔辈的长辈反而投了他,现在公司估值早就不是起步时的5000万了,还完成了6轮融资,但他还是抠门,500元以上的报销都要亲自批,猎头都说他们家的钱最难赚。
姜哲源总说,松延是草根出身,能跳上牌桌已经很幸运了,明年的“机器人大战”不管多惨烈,他都想拼一把。
对他来说,挣钱固然重要,但更希望能在这个行业里占一席之地,看着人形机器人真正改变世界。
就像“小顽童”在跑道上孤独奔跑的样子,笨拙却坚定,这个行业或许还要摔很多次,但只要在往前走,就有希望。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