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手机屏幕还亮着,朋友圈刷了三遍,却连一句“今天真累”都发不出去。
你不是写不好,是活得有点闷了。
凌晨两点,手机屏幕还亮着,朋友圈刷了三遍,却连一句“今天真累”都发不出去。
不是没话说,是话卡在喉咙里,像被谁悄悄抽走了气。
你骂自己没文采,没灵感,可真正缺的,是那口能喘过来的气。
上海一家法院最近悄悄试了个新招:离婚的夫妻,不急着签字,先拿个加密平板,写三封信——一封给过去的自己,一封给那个让你心凉的人,一封给还在等你抱抱的孩子。
写完,一键粉碎。
没人看,也不用发朋友圈。
有人写完哭了一小时,第二天,悄悄撤了离婚申请。
不是和好了,是终于把憋了三年的话,说给了自己听。
华东师大的课堂上,四十个学生抢着选一门叫《生命写作》的课。
老师不判文笔好坏,只问:“你这周写了几次?写了多久?写完,心里轻了点没?”有人写妈妈总说“你该找个对象”,写到第五次,突然写了一句:“其实我怕的不是没人要,是怕我配不上被爱。”那天晚上,她删掉了三年没敢发的自拍。
小红书上,七亿次浏览的#写作疗愈日记,不是爆款文案,是无数个普通人的深夜独白:
“今天老板又骂我了,我写了一整页‘我其实知道我做得不够好,但我也不是垃圾’。”
“孩子发烧,我一边喂药一边写:妈妈今天没忍住吼你了,对不起,但我真的好累。”
有人开了个“密码日记”,三块钱一篇,读完24小时自动消失。
没人知道是谁写的,但有人连续买了八篇,说:“我每天就靠这三块钱,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撑。”
AI也学会了听人哭。
一个叫StoryShell的工具,能把你的朋友圈、微博、备忘录,拼成一本2万字的“你的一生”。
它不夸你文笔好,它说:“你最近这十条记录,绝望值持续升高,建议你打个热线。”有人刚写完“活着好累”,屏幕就弹出一行字:“你不是一个人,这里有人陪着你。”那晚,他没睡,但没跳。
你总以为写作是练句式、背模板、堆辞藻。
可真正能救人的,从来不是修辞,是你敢不敢在马桶盖上,用圆珠笔写一句:“我今天,真的好想死。”然后,把它撕了,冲进下水道。
国家卫健委说,每周写三次、每次十五分钟,心理抗压能力,跟每天跑步两小时一样管用。
不是因为写得多好,是因为你终于,把心里的石头,一块一块,搬了出来。
别急着变现,也别怕没人看。
你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在对这个世界说:
“我还在,我还活着,我还想被听见。”
而当你终于敢写,生活,才开始真正地,向你走来。
来源:吃货再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