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关门警报再响!数据黑洞逼美联储“蒙眼开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6:57 1

摘要:这几天看新闻,美国国会又吵翻了天,眼看10月1日的资金截止日期越来越近,联邦政府关门的警报又拉响了,这事好像是大洋彼岸的政治闹剧,顶多当个热闹看。

这几天看新闻,美国国会又吵翻了天,眼看10月1日的资金截止日期越来越近,联邦政府关门的警报又拉响了,这事好像是大洋彼岸的政治闹剧,顶多当个热闹看。

但德意志银行9月26日的报告里藏着实话,这次关门虽不至于引发2013年那种债务违约的灭顶之灾,可那些看不见的隐形风险,反而更该让人揪心。

美国政府关门不是第一次了,自1980年以来都闹过14回了,但每次的后果都不一样。

这次的根子还是两党扯皮,众议院共和党人拿出来的临时支出议案,压根没提民主党要的医疗保健政策。

尤其是《平价医疗法案》的补贴问题,两边谁都不让步,就这么把国家运转当筹码。

白宫都已经偷偷让各部门准备裁员计划了,甚至可能是永久裁员,这跟以前只是临时停薪休假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少联邦雇员现在都慌得不行,不知道自己下礼拜还能不能上班。

最让人头疼的不是公务员丢工作,而是“数据黑洞”要来了,简直是给美联储和全球投资者蒙上了眼睛。

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和劳工统计局(BLS)的人要是被迫休假,那些咱们天天听的经济指标,比如非农就业报告、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就全没法按时发布了。

要知道这些数据可不是随便看看的,那是美联储制定利率政策的“体检报告”,也是企业做投资决策、普通人判断经济好坏的依据。

2013年那次关门就出过乱子,9月和10月的就业、CPI数据拖到12月才理顺,更离谱的是当年10月的CPI指数,采样量只够平时的四分之三,这数据能准吗?

现在更麻烦,美联储10月29号就要开议息会,正是要拿最新数据判断要不要降息的时候,要是关键数据全缺席,这不就是逼着决策者“蒙眼开车”吗?

德意志银行说,到时候美联储只能靠ADP的私营就业数据或者州一级的失业金申请数据凑数。

可民间数据再准,也替代不了政府那套全面的统计体系,万一判断错了方向,全球金融市场都得跟着抖一抖。

讲完了数据这个最直观的麻烦,再来说说更实在的经济损失,GDP要被直接拖累了。

美国经济分析局算GDP的时候,会把联邦政府的消费支出算进去,公务员休假没干活,这部分支出就没了,自然要从GDP里扣掉。

德意志银行算了笔账,要是全面关门导致80万联邦雇员休假,每过一周,季度年化实际GDP就得少涨0.2个百分点。

更糟的是,就算不关门,2025年上半年联邦政府支出已经让GDP每周少涨0.4个百分点了,现在再添个关门的窟窿,本就疲软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这些损失最终还是会落到普通人头上联邦雇员没工资拿,自然要缩减开支,餐馆、商场的生意就受影响,国家公园关门、护照签证办理变慢,旅游行业和外贸相关的工作也得受波及。

低收入家庭更惨,食品券、住房补贴可能延迟发放,学校午餐的补助说不定都得靠地方政府先垫钱,州县财政压力一大,又得从其他民生项目里砍预算,简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也不是一点好消息都没有,最吓人的债务违约风险倒是没了,2013年那次僵局是跟债务上限绑在一起的,大家都怕美国政府赖账不还,那可是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系统性风险。

但这次不一样,两党吵的只是日常拨款,不涉及要不要给国债还本付息的问题,这就把最致命的那颗雷给排除了,至少不会出现全球金融市场崩盘的极端情况。

但即便没有违约这种毁灭性风险,金融市场里那些精细活儿还是会出问题,尤其是跟通胀挂钩的金融工具,简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TIPS是美国财政部发的抗通胀国债,特点是本金和利息会跟着CPI变,CPI涨了,投资者拿的钱就多,本来是个稳当的投资品。

可要是9月份的CPI数据延迟发布,美国财政部就只能用备用算法算钱,就是拿2025年8月的未季调CPI(323.976)乘以最近年化通胀率(2.92%)的12次方根,算出来备用指数是324.753。

看着就改了一点,但持有TIPS的机构可能手里有几十上百亿的头寸,这一点点差异就能让估值差出一大截,现金流跟着变,后续的投资决策全得打乱。

通胀互换更复杂些,是机构之间赌未来通胀的工具,根据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的规矩,要是CPI数据在支付日前五天还没出来,也得用备用方法算。

这次的备用数是拿2024年9月的CPI(315.301)乘以2.92%的通胀率,得出324.496。

别看这数跟TIPS的备用指数差得不多,金融市场里就靠这些精确数据定价,一旦用了估算值,之前的交易头寸都得重新算账,搞不好就有人亏有人赚,市场波动自然就大了。

这些看似枯燥的技术细节,其实藏着真金白银的风险,比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这些重仓TIPS的机构,估值一变,可能就得调整持仓,进而影响股市、债市的流动性。

对普通人来说,就算不直接买这些金融产品,市场一波动,手里的基金、股票也可能跟着受影响,这就是“蝴蝶效应”。

说到底,美国政府关门这事,表面是两党为了政策理念互不相让,本质上是把国家经济和民众生活当成了博弈的筹码。

美国商会的人说得挺实在,关门不一定会让经济衰退,但肯定会增加不确定性,破坏市场信心,这些代价最终还是得全社会买单。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政治僵局还在不断削弱大家对美国制度的信心,美元信用、美债稳定性这些以前觉得“坚不可摧”的东西,都在一次次的关门危机里被慢慢侵蚀。

如今全球化时代,美国经济打个喷嚏,全球市场都可能感冒,要是美联储因为没数据判断错了利率方向,美股波动会传导到A股,要是美国GDP受拖累,咱们的外贸出口也可能受影响。

更别说那些持有美元资产、做跨境生意的普通人,市场上的每一点不确定性,最终都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本。

现在距离10月1日就剩不到两天了,两党还在僵持不下,不管最后关不关得成,这场闹剧已经暴露了美国政治和经济的隐疾。

对咱们来说,不用过度恐慌,但得看懂这些隐形风险背后的逻辑,那些看似遥远的政治博弈,其实早就通过数据、市场和经济链条,跟每个人的钱包紧紧绑在了一起。

毕竟在这个互相连接的世界里,没有谁能真正置身事外。

来源:笔杆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