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华中师范大学丹桂论坛系列活动之合成生物与合成化学交叉论坛在学校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校科协举办,化学学院承办,聚焦合成生物与合成化学两大领域的交叉融合,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间的思想碰撞与资源共享,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丹桂论坛系列活动之合成生物与合成化学交叉论坛在学校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校科协举办,化学学院承办,聚焦合成生物与合成化学两大领域的交叉融合,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间的思想碰撞与资源共享,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学科前沿动态与未来发展方向。
论坛开幕典礼于9月26日在化学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华中师范大学陈加荣教授受邀出席并发表致辞。陈加荣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本次交叉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参会代表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合成生物与合成化学作为当今生命科学和化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二者的交叉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的关键路径。华中师范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创新,此次丹桂论坛搭建的交叉交流平台,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沟通机会,希望大家能借助论坛深入交流、凝聚共识,为推动合成生物与合成化学领域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加荣教授在开幕典礼上致辞
开幕典礼结束后,论坛进入学术报告环节。六位在合成生物与合成化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教授先后登台,围绕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展开分享,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邓亮教授在《挑战与机遇:低配位低价态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稳定与反应性》报告中,以低配位低价态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难点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这类配合物在稳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电子结构不稳定、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核心问题。同时,他结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通过配体设计、反应环境调控等手段实现配合物稳定的创新策略,并深入探讨了其在催化反应、材料合成等领域的反应性优势与应用前景。报告中呈现的多项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为现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邓亮教授分享低配位低价态过渡金属配合物研究成果
徐纯福教授在《Computational Design of Functional Proteins》报告中,聚焦功能性蛋白质研究的核心环节—计算设计,从蛋白质结构预测、功能靶点定位等基础理论出发,介绍了计算生物学在蛋白质设计中的关键作用。他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精准调控,进而设计出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功能性蛋白质。此外,他还探讨了当前计算设计技术面临的瓶颈,如复杂结构预测精度不足等,并对未来跨学科融合发展方向提出展望,引发现场师生热烈讨论。
徐纯福教授讲解功能性蛋白质计算设计方法
刘路教授在《卡宾参与的精准合成》报告中以卡宾化学为核心,深入解读了卡宾物种在有机合成中的独特反应活性与选择性优势。他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卡宾(如氮杂环卡宾、单线态卡宾等)的结构特征,以及其在构建碳—碳键、碳—杂键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一系列复杂分子的合成案例,展示了卡宾参与的精准合成技术在药物中间体、功能材料合成中的应用价值。报告中对反应条件优化、立体选择性控制等关键技术的解析,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借鉴。
刘路教授卡宾参与的精准合成报告
汤平平教授在《含氟复杂分子的合成研究》报告中围绕含氟复杂分子的合成这一前沿课题,分析了含氟分子在医药、农药、新材料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同时指出其合成过程中面临的立体选择性难控制、反应效率低等挑战。他结合团队研究实践,分享了多种高效构建含氟复杂分子的新方法,包括新型氟化试剂的开发、催化体系的创新等,并通过具体合成路线的拆解,展示了如何实现复杂含氟分子的高效、精准合成。报告内容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为推动含氟功能分子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学术支撑。
汤平平教授介绍含氟复杂分子合成研究
黄小强教授在《光/电赋能酶催化新功能开发》报告中,聚焦酶催化技术的创新升级,提出“光/电赋能”的研究思路,打破传统酶催化依赖生物体内环境的局限。他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光催化、电催化手段调控酶的活性中心结构,激活酶的新催化功能,进而拓展酶在有机合成、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范围。报告中展示了团队在光/电协同酶催化体系构建、反应效率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该技术在绿色化学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黄小强教授光/电赋能酶催化新功能开发报告
刘臻教授在《Investigation of Flavin-dependent Desaturases for Organic Synthesis》报告中,以黄素依赖型去饱和酶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这类酶的催化机制、结构特征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独特优势。他结合具体研究案例,展示了黄素依赖型去饱和酶在构建不饱和键、调控分子结构中的高效性与选择性,并探讨了如何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酶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其催化性能,以适应不同有机合成场景的需求。报告还分析了当前酶法有机合成面临的挑战,如酶的稳定性与重复利用性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刘臻教授分享黄素依赖型去饱和酶研究成果报告
论坛闭幕阶段,华中师范大学张国柱教授出席闭幕式并致辞。张国柱教授对本次交叉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本次论坛汇聚了学界精英,六位教授的报告围绕合成生物与合成化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既展现了基础研究的最新突破,也关注了技术应用的实际需求,有效搭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推动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他希望参会者能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后续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合成生物与合成化学领域持续创新发展,为相关产业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张国柱教授在闭幕式上总结发言
本次华中师范大学丹桂论坛合成生物与合成化学交叉论坛的成功举办,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师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学界在合成生物与合成化学交叉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对推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武汉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