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1991年由《不可思议研究年鉴》创办的奖项,专门表彰那些“乍看让人发笑,细想发人深省”的研究,评委里甚至有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坐镇。
每年九月科学界总会迎来一场特殊的“狂欢”,搞笑诺贝尔奖颁奖礼。
这个1991年由《不可思议研究年鉴》创办的奖项,专门表彰那些“乍看让人发笑,细想发人深省”的研究,评委里甚至有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坐镇。
2025年9月18日,美国波士顿的颁奖现场又爆出不少趣闻,其中日本团队让牛“穿”斑马纹、科学家发现蜥蜴爱芝士披萨的研究,把“严肃搞笑”的科学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先说说最接地气的“斑马牛”研究,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小岛知树,来自农业与粮食研究组织,他做这个实验的初衷特别实在,帮牧民解决难题。
几年前有牧民找他求助,说牧场里的吸血蝇太折腾牛群,不仅让牛烦躁不安,还传播疾病,每年光在美国,这类害虫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22亿美元。
某天小岛知树突然想起看过的科普节目:斑马身上的条纹能防蚊虫,这个念头一闪,他脑子里冒出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斑马纹有用,那给牛涂上条纹行不行?
这个看似离谱的思路,其实藏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早有研究发现,斑马在蚊虫密集的非洲草原上很少被叮咬,它们短短的毛发本应更容易成为目标,条纹却成了天然的“防护罩”。
2019年英国科学家还试过给马披条纹外套,确实减少了欧洲虻的叮咬,这让小岛更有底气动手实验。
实验选在日本鹿儿岛的天然牧场,对象是6头雌性黑毛和牛,为了排除干扰,研究团队设计了三层对照。
先让牛保持原本的黑色皮毛,接着涂上黑色条纹,最后再画4~5厘米宽的白色条纹,模拟真实斑马纹。
每种状态都维持3天,研究员们每天蹲在牧场里,仔细记录牛身上的蚊虫数量和它们甩头、摇尾、蹬腿等驱赶动作。
结果让所有人惊喜,涂了斑马纹的牛,被蚊虫叮咬的概率下降了50%以上,连带着驱赶动作都少了很多。
更关键的是,涂黑色条纹的对照组没有任何效果,说明起效的确实是黑白条纹的组合,而非颜料本身。
小岛团队推测,核心原理在于偏振光的干扰,黑白条纹反射的光线不同,会打乱吸血昆虫的视觉系统,让它们找不到降落的“靶点”,要么直接飞过,要么撞上去,根本没机会下口。
这个看似搞笑的发现,已经开始落地应用,日本爱知县和山形县的农业示范基地,已经开始给牛画“斑马纹”了。
不过目前还有个小麻烦,颜料几天就会掉色,团队接下来的重点就是研发更持久又环保的涂料。
领奖时小岛特意穿了件斑马纹衬衫,笑着说这个奖会激励他们继续探索,有意思的是,这已经是日本连续19年斩获搞笑诺奖。
从研究脚臭的化学原理,到测算5岁儿童的唾液量,日本人在“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上确实有股执着劲。
另一个拿下“营养奖”的研究,把镜头对准了西非多哥的彩虹飞蜥,这些原本该吃昆虫和节肢动物的小家伙,在海边度假胜地活出了“都市范儿”,总偷游客的披萨吃。
研究团队注意到这个现象后,干脆做了个味觉实验,想看看它们是不是“挑口味”。
实验用了9只彩虹飞蜥,准备了两种常见披萨,四重奶酪披萨和番茄、火腿、蔬菜混搭的四季披萨,把盘子相隔十米放好,让蜥蜴自由选择。
结果出人意料,蜥蜴只用15分钟就精准找到奶酪披萨,风卷残云吃了个干净,对旁边的四季披萨理都不理。
为什么会偏爱奶酪?研究人员分析了几个可能的原因:奶酪的气味和质地对蜥蜴来说吸引力更强;高脂肪高热量的特性能帮它们快速储能;或者这种成分组合比蔬菜、火腿更容易消化。
不过科学家也提醒,虽然目前没发现吃披萨会缩短野生蜥蜴的寿命,但家养蜥蜴还是得喂专用饲料,毕竟披萨可不是为它们量身定制的天然食物。
这两个研究看似“不务正业”,却恰恰体现了科学的本质,对日常现象的好奇心和严谨的验证精神。
搞笑诺贝尔奖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三十多年,一开始还有人嘲讽它“愚蠢”,但现在越来越多人明白,它表彰的是科学最本真的样子。
就像曾用磁悬浮让青蛙“轻功水上漂”的安德烈・海姆,后来靠石墨烯研究拿了真正的诺贝尔奖;发现出租车司机海马体更发达的埃莉诺・马奎尔,因为搞笑诺奖的关注,研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许多诺奖得主。
回到“斑马纹防蚊”的话题,不少人会问:人能用这招吗?其实2019年就有类似实验,用深色、白色和带白条纹的深棕色塑料模特涂胶水,结果条纹模特粘的马蝇最少。
理论上来说,人涂条纹确实可能有效果,但现实中没人会这么做,毕竟比起满身条纹,花露水和蚊帐显然方便多了。
但对畜牧业来说,这个发现堪称“福音”,如果能解决涂料掉色问题,既能减少杀虫剂使用保护生态,又能降低牛群患病风险,背后的经济和环境价值可不“搞笑”。
日本连续19年获奖的现象也值得琢磨,要知道,本世纪初日本曾进入诺贝尔奖“年产一个”的黄金期,这背后离不开对“好奇心驱动型研究”的包容。
不过近年来日本也有人担忧,经济停滞导致科研经费缩减,年轻研究者的探索空间在变小。
而搞笑诺奖恰恰像一面镜子,提醒人们,科学不该只有高冷的公式和论文,那些从日常疑问出发的“古怪”探索,同样可能开出有价值的花。
从牧场里的“斑马牛”到偷披萨的蜥蜴,这些研究用幽默打破了科学的“高冷滤镜”,或许正是这些看似荒诞的探索,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了一步。
毕竟所有伟大的科学突破,都始于一个“这事儿会不会有点意思”的念头。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