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短视频刷到停不下来、影视剧OST比剧情还上头的今天,音乐圈早不是 “旋律为王” 的旧时代了 —— 曾经躲在旋律背后当“情绪配角”的歌词,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跨界C位”。而把这波转型玩得飞起的,当属华语词坛的 “故事架构师” 王程浩。他带着 “歌词不只是文字,更
在短视频刷到停不下来、影视剧OST比剧情还上头的今天,音乐圈早不是 “旋律为王” 的旧时代了 —— 曾经躲在旋律背后当“情绪配角”的歌词,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跨界C位”。而把这波转型玩得飞起的,当属华语词坛的 “故事架构师” 王程浩。他带着 “歌词不只是文字,更是内容设计核心”的脑洞,用“概念 + 情绪 + 场景”的创作三板斧,在影视、品牌、虚拟偶像甚至跨国音乐圈,交出了一份份让人眼前一亮的 “歌词答卷”。
影视OST:不做“背景音”,要当“剧情钩子”
谁没在看剧时被一句歌词戳中,倒回去重听三遍?王程浩写影视插曲,就像给剧情安了个“情绪放大镜”,既不抢戏,又能把角色的小心思扒得明明白白。
湖南卫视热播剧《旋风少女》的插曲《忘了牵手》,就是典型例子。他没写空泛的 “青春遗憾”,而是把剧中人的纠结,拆成 “松开的指尖”“没说出口的再见”这些能摸到的细节 —— 听众像蹲在剧情里当 “旁观者”,跟着歌词走就能脑补出完整画面。更绝的是,这首歌没随着剧集完结 “隐身”,反而在酷狗狂揽1480万播放量,微博话题下全是“听到这句就想起百草和若白” 的留言,硬是把一首 OST 做成了“剧外回忆杀”。
品牌歌曲:把 “广告词” 写成 “抖音热梗”
给品牌写歌,最怕写成 “硬邦邦的广告”,王程浩偏能把抽象的品牌调性,变成大家愿意跟着唱的 “口头禅”。比如给百事 Bubly 零糖气泡水写的《扬起嘴角》,他没喊 “好喝无负担” 的口号,而是甩出 “全世界都扬起嘴角” 这句魔性歌词 —— 简单、阳光,还自带画面感。结果呢?抖音上满是用户用这句歌词拍的日常:喝气泡水的瞬间、和朋友大笑的时刻,甚至只是对着镜头扯出一个微笑,硬生生把一首推广曲玩成了 “快乐打卡 BGM”,品牌想要的 “轻松感”,全藏在这句歌词里火了。
跨国改编:让越南神曲 “说中文” 不违和
把外国歌改成中文版,最怕 “直译尴尬症”,王程浩却能让越南热曲《Cứ Chill Thôi》说中文,还保留原曲的 “松弛感”。
他给这首歌起的中文名叫《普通一下》,没硬译 “Chill”,而是换成中国人懂的 “偶尔想躺平” 的状态 ——“便利店买杯冰咖啡,晚风里晃悠一会儿”,这些本土化的小细节,让原曲的 “随性” 一点没丢。最终这首歌不仅拿到原唱 Chillies 的官方授权,还特意保留了王程浩的中文词作者署名,在酷狗播了139万次,更意外成了中越音乐版权合作的 “新模板”,这波 “文化转译”,属实有点东西。
虚拟偶像:给“纸片人”写活“Z 世代心事”
给虚拟偶像写歌,难在让 “没有实体” 的角色有 “真人情绪”。王程浩的解法是:不写 “完美偶像”,专写 “和 Z 世代共情的小情绪”。
他为虚拟歌手写的《夏天未必不快乐》《幸存者偏差》,没走 “甜宠” 或 “炫酷” 的老路,反而塞进 “夏天吹空调吃西瓜,却突然有点想家”“表面装无所谓,心里藏着小委屈” 的反差感 —— 这些年轻人都有过的 “小别扭”,让虚拟角色一下子从 “二次元符号” 变成了 “能聊心事的朋友”。结果自然是 Z 世代买账,评论区全是 “这歌怎么比我还懂我”,直接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情感壁垒。
歌词圈变天了:从“押韵工匠”到“内容架构师”
业内人早就发现,现在的歌词创作,早不是 “凑齐韵脚就完事” 了。权威音乐机构负责人直言:“短视频时代,歌词是歌曲传播的‘发动机’—— 一句好歌词,可能比旋律更容易让用户记住、转发。”
王程浩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早踩中了这个趋势:写歌词前先想 “场景”,影视要贴剧情,品牌要能传播,虚拟偶像要懂年轻人;写完歌词还不算完,还要留出让用户 “二次创作” 的空间。他的作品不只是 “好听”,更是能勾连剧情、品牌、用户情绪的 “内容纽带”。
未来的音乐圈,歌词只会越来越重要 —— 它可能是影视的“回忆锚点”,是品牌的“传播暗号”,甚至是虚拟偶像的 “人格说明书”。而像王程浩这样,能玩转多场景、懂内容更懂传播的词作者,正在把歌词从 “幕后文字” 变成 “跨界魔法”,也给整个行业指了条新路子:想让歌曲活得久、传得广?先把歌词的“故事感”和“场景感”拉满!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