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成都教育创新惠民 | 多子女同校就读!成都这一“全国首创” 惠及超4.8万个家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3:21 1

摘要:作为全国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成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推出《聚焦成都教育创新惠民》栏目,全方位展现成都教育在优质均衡道路上的创新实践与探索成效。本期,关注“

作为全国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成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推出《聚焦成都教育创新惠民》栏目,全方位展现成都教育在优质均衡道路上的创新实践与探索成效。本期,关注“长幼随学”政策——以一项规定的“小切口”,破解接送难题,折射教育服务的“大民生”。

清晨七点半,晨光熹微。周年琼一手牵着女儿,身旁跟着儿子,三个人有说有笑地走向学校——这样的早晨,对她来说,已是再熟悉不过的日常。

“我家哥哥和妹妹现在都在这儿读书,一个九年级,一个八年级。”周年琼脸上洋溢着踏实的笑容,“当初妹妹小升初时,我们几乎想都没想就选择了‘多子女绑定入学’。不为别的,就为那份‘一站式接送’的安心与高效。”

一趟接送,解决多个孩子的上学问题;一条路线,覆盖同一家庭的教育需求。在成都,像周年琼这样的家庭正因一项名为“长幼随学”的政策而悄然改变着生活节奏。这项在全国率先破冰的举措持续深化、扩大保障范围,今年更是扩大至按政策统筹安排的随迁子女家庭,已累计为超4.8万个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接送便利。

政策破题

化解接送难题,实现“一举多得”

“要是没有这个政策,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安排两个孩子的上学路。”锦西中学校学生家长郭连海感慨道。他们夫妻俩都是从外地来成都打拼的,父母远在老家,照顾孩子全靠自己。“以前总担心万一两个孩子分到不同学校,我们上班赶时间,接送根本顾不过来。”

为解决多子女家庭接送难题,2021年,成都在全国首次提出实施多子女同校就读政策,即“因多校划片电脑随机录取导致多子女可能就读不同学校的,家长可申请其他子女与已入学子女就读同一学校”。这意味着,像郭连海这样的多子女家庭,不必再为“分身乏术”而发愁。

更贴心的是,这项政策没有设置门槛——公民办学校全覆盖、常住人口全覆盖。申请流程,也体现了政策的便利性。“我就按要求把资料拍照上传,等着审核通过,特别省事。”郭连海回忆道。

“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由学校教务处具体落实和执行,负责审核申请材料、协调学位安排等工作。只要符合政策,做到应收尽收。”锦西中学校党委书记喻昌学介绍,学校已有42个家庭通过该政策申请入学。

政策扩围

扩大保障范围,实现“入学同校”

“年初可把我们急坏了!”家住青白江区的钟青回忆起几个月前的困境,仍记忆犹新。她家所在的片区今年被划入新建的青白江区实验小学西区分校,但新校区首年只开设一年级。“我家老大面临转学,按原计划得去另一所外国语小学。一想到每天要往返于两个学校接送,实在力不从心。”

转机出现在一次咨询中。青白江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主动告知他们,成都市正在推行的“长幼随学”政策,并建议为两个孩子申请同校就读。让钟青倍感暖心的是,教育部门提前介入协调,先将二孩安排进入外国语小学,待7月大孩办理转学时,直接实现同校入学。“一个申请,就卸下了我们心头的石头!这政策真是想到了家长的心坎里。”钟青感慨道。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自在全国率先探索以来,成都的“长幼随学”政策不断迭代升级:2024年,政策覆盖范围扩大至因划片调整导致子女无法同校的家庭;今年,保障范围更是进一步延伸至按政策统筹安排的随迁子女家庭,确保多子女能够同校就读。

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截至2025年,已累计让超3万个家庭多子女就读同一学校,完成超1.8万个家庭双(多)胞胎绑定摇号入学,为超4.8万个家庭提供接送便利。

成都的创新实践还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2023年,教育部在全国入学工作中正式推广成都经验。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也相继出台了类似政策。

深层探索

促进均衡发展,追求“资源更优”

“长幼随学”不仅解决了接送难题,更串联起孩子之间的手足之情。学生家长林玉莲每天最暖心的时刻,就是看着兄妹俩并肩走进校门、放学时又一起走出来。“兄妹俩能一起上学、一起放学,路上有个照应,我们做家长的,心里特别踏实。”

“我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接送难题,更要着力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破解“多孩不同校”难题,还需认清教育均衡发展不足难题,而关键则在于要大力培育家门口的好学校。

近年来,成都通过名校集团发展、学区化治理、与高校共建附属学校、学校结对帮扶、“新优质学校”培育、初中强校工程以及区域教育联盟互动发展等多项举措,大力培育优质教育资源。这既保障了“长幼随学”的可行性与持续性,也从教育这一关键环节,回应了家庭关切,托举了民生幸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宋妍妍 摄影 胡大田 编辑 曾雪柔

来源:锦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