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秋意渐浓、国庆即将来临之际,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北林附属幼儿园,共同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堂充满温度与童趣的爱国启蒙课——《走进中国地图》。这不仅仅是一节15分钟的小课,更是一次跨越年龄的温暖对话,一次在稚嫩心田播撒家国种子的教育实践。
在秋意渐浓、国庆即将来临之际,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北林附属幼儿园,共同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堂充满温度与童趣的爱国启蒙课——《走进中国地图》。这不仅仅是一节15分钟的小课,更是一次跨越年龄的温暖对话,一次在稚嫩心田播撒家国种子的教育实践。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公鸡吗?它每天早上叫我们起床哦!”课堂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晨副教授手持布偶“大公鸡”,用孩子熟悉的意象开启了一场关于“祖国”的启蒙之旅。她轻轻展开中国地图,柔声问道:“你们看,我们的国家,形状是不是很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孩子们睁大眼睛,纷纷点头。陈老师顺势引导,用“大公鸡保护小鸡”的生动比喻,将“祖国”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形象——“是啊,就像大公鸡守护着小鸡,我们的祖国也一直默默守护着我们每一个人。”
据了解,本次课程由陈晨老师与幼儿园保教主任孙彩凤老师共同策划,充分考虑了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想象力丰富、喜爱动手操作等心理特点,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游戏化、情境化的体验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爱”。
在孩子们初步建立起对地图的兴趣后,课堂进入“我为中国穿彩衣”手工环节。在孙彩凤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拿起五彩贴纸,兴奋地为地图“穿上彩衣”。有的孩子选择了红色贴在北京的位置,说“这是国旗的颜色”;有的孩子选择用绿色贴点缀,因为“那里有很多大树”。这一刻,地图不再是平面上的线条,而是可触摸、可装扮的“祖国衣裳”。
“老师,我这里贴了对吗?”“我家在哪里呀?”在互动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更在无形中记住了祖国的重要地理特征。孙老师穿梭在孩子中间,不时俯身指导,轻声讲解。她表示:“幼儿阶段的爱国教育,重点不在于记忆多少知识,而在于建立情感联结。动手参与能帮助孩子形成具体而积极的记忆。”
课程进入尾声,随着《生日快乐》的旋律轻轻响起,两位老师为每位孩子分发了一面手持小国旗。孩子们挥舞着国旗,用稚嫩而真诚的歌声为祖国母亲送上生日的祝福。那一刻,教室里的氛围庄重而温馨,爱国的情感在童声中自然流淌。
“这次活动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一次双向的情感唤醒。”陈晨老师在课后分享道,“当你看到孩子们认真地为地图贴上颜色,听到他们用清澈的嗓音为祖国歌唱,你会感受到教育最本真的力量——那是在心灵层面完成的传承。”
本次活动并非孤立尝试,而是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的重要环节。近年来,该学院已与北京市密云区、海淀区、门头沟区多所中小学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大手拉小手”,开展“同备一堂课、同上一堂课”等项目,打破学段壁垒,促进不同学段教师的互访互学,积极探索思政课的有效衔接与创新路径。
教育是春风化雨,是静待花开。当大学教师走进幼儿园课堂,当中国地图在孩子们手中变得色彩斑斓,当家国情怀在童声中轻轻回荡,我们看到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实现了“从小做起、从心开始”。这节短短的启蒙课,或许不会立刻让幼儿理解何为国家疆域、何为政治认同,但却能在他们心中埋下第一颗名为“爱国”的种子。假以时日,这颗种子必将在阳光雨露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