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将廉颇固守三年,秦军寸步难进。然而,赵国国力已近枯竭,赵孝成王再也无法忍受廉颇的“怯战”,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
公元前260年,长平前线,战云密布。
老将廉颇固守三年,秦军寸步难进。然而,赵国国力已近枯竭,赵孝成王再也无法忍受廉颇的“怯战”,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
“大王,臣举荐一人,或可解长平之围。” 丞相蔺相如道。
“何人?”
“韩信。此人虽出身卑微,但用兵如神。”
赵王又问
赵王将信将疑,但迫于形势,还是任命韩信为主帅,取代廉颇。
消息传到秦军大营,副将王龁大笑:“赵国无人矣!竟派一胯夫为将?” 唯有白起沉默不语,他下令:“增派斥候,我要知道关于韩信的一切。”
白起深知,敢在此时接任的人,绝非等闲之辈。
韩信抵达长平后,一改廉颇策略。
他并不固守,反而派出小股部队频频夜袭秦军粮道,行动飘忽,一击即走。秦军不堪其扰。
一夜,韩信亲率五千精兵,突袭了秦军一座前沿营垒。他并不占领,而是焚毁粮草后迅速撤离。
白起闻讯,立即派兵截击。
然而,韩信的撤退路线极其诡异,他利用地形绕了一个大圈,反而出现在了秦军追击部队的侧翼。
“报!武安君,我军追击部队遭遇埋伏,损失千人!”
白起站在沙盘前,手指划过韩信的行军路线,眼中闪过一丝寒光:“果然是个高手。”
这是两位统帅的第一次隔空交手,韩信用一场精彩的机动战,小胜一局,也让白起收起了所有轻视之心。
韩信清楚,赵国耗不起持久战,必须寻求决战。但他更知道,面对白起,任何主动进攻都无异于自杀。
他决定,抛出一个白起无法拒绝的“诱饵”。
他让部队故意示弱,并放出消息:赵国粮草将尽,军心不稳。同时,他秘密调动精锐,在一条名为“断魂谷”的险要地带设伏。
然而,白起是何等人物?
他早已看透这是诱敌之计。他将计就计,派出一支大军佯装中计,追击“溃退”的赵军,另一支精锐则悄然绕向韩信大营的后方——他要端掉韩信的指挥中枢!
月黑风高夜,秦军奇袭部队如同鬼魅般接近赵军大营。
然而,营中空空如也,只有几面破败的军旗……
“中计了!”秦军将领惊呼。
忽然,四周火把通明,韩信站在高处,微笑道:“白起想抄我的后路,殊不知,我等的就是他的奇兵。”
原来,韩信预判了白起的预判。他利用地形,反将白起的奇兵引入了自己的包围圈。
一场激战,秦军损失惨重。
连续两次受挫,白起意识到,韩信是他生平仅见的对手。正面军事较量,难有十足胜算。他决定动用另一张牌——政治。
他修书一封,密报咸阳的应侯范雎:“韩信不除,秦军难胜。然赵王素来猜忌,可使人于邯郸散布谣言,言韩信欲据赵地而王……”
与此同时,韩信也在行动。他深知白起功高震主,与秦王早有嫌隙。他派出细作潜入咸阳,散播流言:“武安君拥兵自重,欲效仿当年穰侯,久驻外而不归……”
一场前线的军事对决,瞬间演变成了两国都城里的谍战风云。
这背后,是两位军事天才对人性与政治的深刻理解。
历史的走向,有时就取决于君王的一念之间。
赵孝成王本就对“空降”的韩信疑虑重重,当“韩信欲王”的流言传到邯郸,他立刻派出了监军,掣肘韩信的指挥。
而咸阳宫中,秦昭襄王看着关于白起的密报,也想起了长平之战后白起拒不挂帅的旧怨,一道诏书飞往前线:“命武安君速战速决,不得延误!”
一时间,两位绝世名将的手脚,都被无形的绳索捆住。
白起无法再从容布局,韩信也无法再奇谋频出。
战局陷入了残酷的消耗战,而这,正是国力雄厚的秦国所期望的。
最终,在国力悬殊与君王猜忌的双重压力下,赵军粮尽援绝。韩信虽率部奋力突围,但大势已去。
一场本可载入史册的经典对决,就这样以一场惨烈的败局告终。
地府对弈:韩信白起谁更强?
奈何桥边,韩信与白起相遇。 “下一盘?”韩信幻化出棋盘。
白起落子如雷霆,尽显歼灭本色;韩信布棋似云雾,暗藏奇谋机锋。棋至中局,难分高下。
白起问:“若当年赵王全力信你,你如何破我?” 韩信反问:“若秦王始终不疑,你又会如何?”
二人相视大笑。 原来胜负关键,从来不在沙场,而在朝堂。
纵有通天之才,亦需君王信任这个“势”。
千古名将,终究难逃身为棋子的命运。
来源:灾难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