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一下中医心脏的生理功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5:17 1

摘要:藏象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对疾病之防治及康复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其生理机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心主血脉”作为心之重要生理功能。

二、 心脏的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

藏象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对疾病之防治及康复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其生理机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心主血脉”作为心之重要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心藏血脉之气”,以上所论,当为“心主血脉”理论之肇源。历代医家对此详有发挥,如《难经》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之记载,《类经·疾病类二十五》云:“心主血脉,应火之动而运行周身也”,黄元御则有“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调达”(《四圣心源》)之论。及至当代,更有诸多学者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此进行了有益探讨,对临床实践起到了有效的启发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了心主血和心主脉两方面作用。心、血、脉密切相连,构成了完整的功能系统。心主血的功能主要体现于心气对血液运行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阳心阴协调配合,血液则有序地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和化神作用。《医学入门》“人心动则血行于经”和《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之说即是此意。倘若心气不足,心搏无力,或心阳不足而心搏迟缓无力,或心阴不足而心搏过快而无力,则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指心有生血作用,即张志聪所谓的“奉心化赤而为血”(《侣山堂类辨》)。《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的生化固然依靠脾所运化之精微,但其必须“奉心化赤”才能最终形成,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生血”之谓。所谓“奉心化赤”,是古人认为脾胃化生之营气和津液入脉之后,在心火(即心阳)作用下化为赤色的血液。正如何梦瑶所说:“血为心火之化,以其为心火所成,……故经谓心生血,又云血属于心”(《医碥·血》)。张璐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归精于心,得离火之化,而为真血”(《张氏医通·卷五·诸血门》)。此外,早在《内经》时期,医者即对动脉血、静脉血和血清已有一定的学术认识。《灵枢·经水》所云之“血之清浊”,即是指动脉血和静脉血而言。动脉血色红,为血之清者;静脉血色暗,为血之浊者。《灵枢·血络论》将动脉血描述为“血出而射者”,将静脉血描述为“血出,黑而浊者”,而将血清描述为“血出,清而半为汁者”。由此看来,“奉心化色”当指静脉血流经现代医学所指之心肺后变为动脉血而言,此与现代医学认识颇为相符。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循行至各脏腑关窍发挥濡养作用。《素问·宣明五气篇》“心主脉”之语,直接明确了心与脉的这一关系。再者,心对脉的生成也发挥着主要作用。低等动物的心脏只是脉管的膨大部分,而人之心脏连脉而组成“心系”,心为脉之中心总司。《内经》中的“心系”概念,包括了心、心包络、血脉和经络,心通过心包络并籍经络和血脉与其他脏腑建立起广泛的联络关系。

心、血、脉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故《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 ……其充在血脉。”心位于胸中,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因此,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脉象、面色、舌色以及胸部感觉等异常。若心气不足或阴阳失调,血脉壅塞不通,血液不能正常输布,脏腑组织失却血液濡养,则脉象细涩或结代,面色无华或晦滞,舌色淡白或紫暗,并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甚至疼痛等症状。若心之阳热亢盛或阴虚火旺,可见脉数、舌红等症,心之阴寒凝滞或阳气虚馁,可见脉迟、舌淡等症。

“心主血脉”理论长期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当代学者对此也作了广泛探讨。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代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基于“心主血脉”理论之养心与治血二法当为其主要治疗手段。其中,养心包括养心气、养心血、滋心阴和养心阳,治血包括养血、活血。心为君主之官,心之气血阴阳通畅充沛,则各脏腑组织器官协调运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得以正常发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任一环节的异常都会导致血流不畅,乃至血栓形成。益气和活血中药具有提高心肌收缩力、抑制血小板过度活化、调节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紊乱、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 心之运血功能是以血液性质、心生血和心主脉的功能正常为前提的,“心主血脉”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物质基础。当代医学对心钠素的发现,可以帮助认识心脏的生理功能,探讨“心主血脉”的机理。同时也说明,中医学对心脏的认识是完整的,“心主血脉”是有其物质基础的。通过对“心主血脉”的内涵考释,认为“脉为心体,血为心用”的观点。认为心脏通过“心系”的主泵、载体和本体作用,发挥血液及生命活性物质的生理效应;现代医学对心血管功能的深入研究和重新评价,为“心主血脉”的理论提供了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心主血脉”是心脏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其发轫于《黄帝内经》,充实于历代阐述,完善于现代研究。“心主血脉”主要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两部分,心、血、脉三者息息相关,协调配合,脉为心之体,血为心之用,而心在整个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心居五脏之首,心系统为五脏系统之核心。“心主血脉”理论涵盖了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理论,有其合理的内核,加强对其深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 心主神志

心主神明,又称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是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心理活动的功能。神明,可简称“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泛指人的整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包括生理与心理活动两个方面,常通过人的意识、面色、眼神、言语、形体动态和对外界的反应等得以反映。“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指广义之神。狭义之神,指人的心理活动,中医传统上称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所主之神,是指广义之神,“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是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1、主宰人体生理活动: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均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各种生理功能的协调,则有赖于心神的主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心主神明功能正常,人体各部分的功能相互协调,彼此合作,则身体安泰。若心神不明,人体各部分功能失去心之主宰协调,即会产生紊乱,疾病由是而生,甚至危及生命。“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心神之明与不明,直接关系到全身脏腑生理功能及言、听、视、动等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决定着生命的存亡。

2、主宰人体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通过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而进行信息的收集、储存、编码和提取的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三个方面。其中认知活动是基本的心理活动,情感与意志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联系及其对人的意义时,是认知活动;由认知而引起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是情感活动;由认知支持与情感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的障碍与外部的困难而坚持实现目的的过程,则是意志活动。情感与意志活动中都含有认知的成分,都是由认知活动派生的;反之,情感与意志又对认知过程发生影响。因此,认知、情感与意志是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不同方面。

中医理论对心理活动的认识,主要反映在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两方面,并认为五脏均参与人的心理活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但心是心理活动的主宰,对各种心理活动起着整体调节作用。就人的认知活动而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充分说明了心为心理活动的中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就人的情感活动而言,亦由心所主宰,喜、怒、忧、思、恐等都是发于心而应于其他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心主神明功能的正常与否,常可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意识、思维、睡眠及情感活动等得以反映。生理情况下,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识清晰,反应灵敏,思维敏捷,寤寐正常。反之,在病理情况下,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心神失养,可致精神不振,失眠多梦,健忘,思维迟钝;若心阳暴脱,则意识模糊,甚则昏迷;若心火亢盛,内扰心神,则见心烦失眠,甚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若痰浊蒙蔽心神,或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淡薄,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甚则意识模糊,昏不知人的癫病,或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之痫病;若痰火扰乱心神,常致心烦失眠,神昏谵语,或出现狂越妄动,打人毁物,胡言乱语,哭笑无常之狂病。

心主血脉与主神明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生命的存亡,“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这两种功能之间又息息相关。一方面,心神主宰调节全身生理活动,包括心脏本身的搏动和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另一方面,心神有赖于心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主宰作用。“心藏脉,脉舍神。”在病理情况下,两者常相互影响。如紧张、愤怒、焦虑等心神变化,常可伴有面色和脉象的改变以及心胸部感觉的异常;反之,心血不足,或血行失常,则会出现精神恍惚,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或烦躁、神昏狂乱等心神失常的表现。

(三)心主汗液

什么是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孑L)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所主,汗为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正如李中梓所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汗》)。由于汗与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联系,故它们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就汗与血液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故临床上出现血虚之候时,应慎用汗法。“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就在于此。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则见心悸怔仲等。由于汗出是阳气蒸发津液的结果,故大汗淋漓也会伤及人的阳气,导致大汗亡阳的危候。反之,当心的气血不足时,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气虚,表卫不固而自汗;心阴虚,阳不敛阴而盗汗。

“汗为心之液”,人多认为汗出于心,大汗可以损伤心阴,又谓“阳加于阴谓之汗‘,又可耗伤心阳。汗证之治,有温阳益气,有滋阴清热等等,

内经有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持重远行,汗出于肾。摇体动摇,汗出于脾。”胃藏津,脾藏营,肾藏精,肝藏血,心藏真阴。最终变化的形式都是血,心统之。故言“汗为心之液”。

(四)心开窍于舌

在中医学中“心开窍于舌”的说法始于《内经》,其中对舌与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后世几家也按其理论指导临床,用于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内经》“心开窍于舌”对于生命活动,临床辨证尤其在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心开窍于舌生理上:“心主舌,……在窍为舌”出自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能辨五味,帮助食物吞咽,它又是发音的主要器官,它的生理功能与心有密切的关系,《灵枢·脉度》中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认为心与舌在生理上有十分重要密切的关系,心的经脉上系于舌,心气充足,心血充盈,上荣于舌,舌才能分辨出五味;心神健旺,则舌活动灵活,语言畅利;心之气血充足则舌红活淡润,故有“舌者,心之官”,舌为“心之苗窍”等说法。

心开窍于舌在病理上:“心主舌“,”舌为心之苗“。心有病变时亦往往反映于舌,《素问·诊要经终论篇》曰:”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说明在厥阴心包络有病变时,舌的变化也往往是很重要的征象。《外台秘要》说:“舌主心,脏热即应舌生疮裂破。”故通过看舌象可以帮助临床辨证。心阳不足,则舌胖嫩或紫暗;心阴不足,则舌红绛;心血不足,则舌质暗淡;心火上炎,则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疼痛;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心神不清,则舌蹇舌颤,语言障碍。

舌与心有密切联系,在辨证上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即便如此,临床上也有结合其他的诊法,综合辨证。

(五)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在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

藏象学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的情志变化,的反应,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思、优、恐称作为五志,分属于五脏。《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这是说五志之中,喜为之志。喜一般的说来属于良性反应。,是属于良性刺激,适当的喜乐,能使血气调和,营卫通利,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的生理活动。所以《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过度的喜乐,则可损伤心神。故曰:“喜伤心”。《灵枢·本经》说:“喜乐者,神掸而不藏”。从神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情况来分析,又有太过和不及的变化,一般来说,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 可出现喜笑不休;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伤。如《素问·调经论》所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但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可损伤心神。

(六)心在液为汗: 心主血脉,血与津液同源互化,而汗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的液体。血液和津液在体内的生成和代谢密切相关,而心对血液的运行和生成起着主导作用。心的功能正常,气血充足且运行通畅,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也会处于正常状态。从经络联系来看,手少阴心经的别络,入于心中,循经上走至舌,还出于面,与人体的体表有着广泛的联系,这为心与汗液的生理病理联系提供了经络学基础。并且,心神对人体的整体生理功能具有主宰作用,汗液的排泄也受到心神的调控。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的功能正常,则汗液的分泌和排泄适度。比如在安静状态下,人体的汗液分泌较少,保持皮肤的干爽;而当人体进行运动、进食辛辣食物或处于高温环境时,心神会调节机体适应这种变化,使汗液适当分泌,以调节体温,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此外,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影响汗液的分泌,当人心情平静时,汗液分泌正常;而当人紧张、惊恐时,往往会出现手心、额头等部位出汗,这就是“心主神明”功能对汗液分泌的影响体现,即心神能够影响汗液的排泄。

若心的功能失调,会出现汗液分泌异常的情况。心气虚,不能固摄汗液,会导致自汗,即清醒状态下不因劳动、穿衣厚或炎热而汗自出,动则汗出更甚。这是因为心气不足,无力固摄津液,使汗液外泄。心阴虚,虚热内生,逼迫津液外泄,可导致盗汗,即在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阴虚则阳亢,虚火内扰心神,使心神不宁,津液被迫外出而为汗。相反,汗液的异常丢失也会损伤心的气血。大汗淋漓会导致津液大量丢失,而津血同源,津液的损耗必然会影响到血液,进而累及心的功能,出现心悸、心慌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阳暴脱,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七)其华在面

中医学的“心”虽然与西医解剖的心不同,包括现在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黄帝内经》中早就提到五脏各有外侯,与形体诸窍之间各有特定的联系,。“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脏腑精气的衰盛及其机能的强弱,可显露于外的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称为荣华外露。五脏各有其华。其中,”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华”有光彩,荣华外露之意。《灵枢·邪气脏腑变形》说:“十二经脉,二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由于面部为“诸阳之会”,全身气血皆上注于面,血脉极为丰富,而“心主血脉”,又是“阳中之太阳”,“其华在面”,故新的气血衰盛,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部的神色变化而显露出来。

在生理上,其华在面就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气血的衰盛,可以显露面部色泽的变化上。正常人的面色称为健康色。中国人是黄种人,因此正常的面色应当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这是人体阴阳平和,气血充盛,精气内含而容光焕发的表现。 在病理上,面色可以反映心脏的病变,如果人的气血不充盈,可以从面色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以面色淡白为主兼有萎黄,晦暗,体现了心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不荣于面部的病理特点;心血虚证以以面色萎黄为无华居多,兼有淡白,反映出心血虚病证,心血虚,营血亏虚,水谷精微不足,颜面失于充养的病理性质;心血瘀阻则面色多见清灰或青紫苍老,反映了患者心阳不振,血行不畅气血瘀滞的病理特点。

总之,“心”“其华在面”“其充于在血脉”气血的衰盛和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面部的神情和起色状况。可以认为面色是心之外侯,通过面部望诊可以推知五脏六腑的衰盛和病理变化,通过这些可以有效的知道中医临床,为辨证施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来源:张德蕴主任中医师8i2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