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至,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带着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江西婺源的油菜花田、陕西洛川的苹果园、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处处洋溢着欢庆的氛围。这节日不仅是庆祝,更是观察中国三农问题的独特窗口,见证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深刻轨迹,宛如一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科技赋能,
秋分至,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带着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江西婺源的油菜花田、陕西洛川的苹果园、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处处洋溢着欢庆的氛围。这节日不仅是庆祝,更是观察中国三农问题的独特窗口,见证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深刻轨迹,宛如一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科技赋能,农业开启智慧变革
在河北曲周,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已扎根十余年。研究生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带到田间。过去,农民施肥靠经验,如今通过专业检测为土地定制“营养餐”,小麦亩产从800斤跃至1200斤。黑龙江建三江垦区,无人驾驶收割机在北斗导航指引下精准作业,厘米级的精度让农业生产如精密仪器般高效。科技让农业从“靠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力量。产业融合,乡村经济多元增值
浙江安吉鲁家村曾是贫困村,如今通过“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模式实现华丽转身。18家家庭农场串联成观光小火车路线,游客穿梭其中,体验田园乐趣。村民年人均收入从1.5万元增至4.5万元,家庭农场主、村集体和公司多方共赢。陕西延安的苹果产业也不甘落后,从种植延伸到深加工、电商销售,苹果脆片、苹果醋等产品远销海外。产业融合让农产品价值倍增,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生态转型,绿色发展和谐共生
洞庭湖区的“稻虾共作”模式是生态农业的典范。小龙虾吃掉杂草害虫,排泄物成为有机肥,农药使用量减少超50%,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云南普洱茶园的“茶-林-草”复合生态系统,树木遮阴保湿,草本植物固土保水,既保护环境又提升茶叶品质。生态转型让农业与自然和谐共生,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非虚言。文化重塑,乡土人才回归助力
“80后”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江苏的博士夫妻魏巧和孙振中返乡种2万亩水稻,运用无人机巡田、智能灌溉等新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四川成都明月村依托陶艺手艺,吸引百余位文创人士入驻,古老村落焕发新生机。当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人才不再逃离农村,而是回归乡土,为乡村发展注入智慧与活力。
丰收节背后,是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如何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乡土文化多样性?如何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实现融合发展?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需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要提高农民社会地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在这片孕育文明的土地上,每一份丰收都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结晶,都是乡村振兴的坚实脚印。让我们以丰收节为契机,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让中国农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