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爆出消息:美军对委内瑞拉的打击方案已完成,只等特朗普在命令上签字。
9月26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爆出消息:美军对委内瑞拉的打击方案已完成,只等特朗普在命令上签字。
这不是威慑,更不是演习。8艘军舰、数千名陆战队员、隐身战机和核潜艇,构成了一个随时可以启动的作战体系。
为何准备充分却迟迟不动手?这支笔一旦落下会怎样?
编辑:BZY
加勒比海上空的气氛,最近紧得让人喘不过气。
美军舰队压到了委内瑞拉海岸50公里外——这距离,站在岸边都能看到军舰的轮廓。不是比喻,是真实的直线距离。
这次美军带的家伙不少:"杰森·邓汉姆"号驱逐舰搭载着战斧导弹,打击距离超过1500公里;"硫磺岛"号两栖攻击舰里装着4000名海军陆战队员和上百辆作战车辆。加起来8艘军舰,在海面上排开阵势,谁看了都心里发紧。
空中方面,波多黎各基地的F-35B隐身战机已经起飞测试多次。这种短距起降的隐身战机,是为复杂地形和小型机场设计的,专门用来打"第一波"。
更让人警觉的,是至少一艘核潜艇已悄然潜入加勒比海水域。水下威胁,往往才是最难预料的。
打法套路都排好了:F-35先上,清空对方防空系统;接着舰艇和潜艇一轮导弹洗地;B-2战略轰炸机跟上,炸掉指挥中心;最后两栖部队登陆,地面接管。
整套流程,排练过无数次,就等一声令下。这不是想象,是美军内部泄露出来的实际作战方案。
最明显的信号,来自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他登上"硫磺岛"号甲板视察,海风吹着星条旗猎猎作响。
记者问他这是不是例行演习,他说了四个字:"不是演习。"
这四个字,分量有多重,懂的都懂。这是美军内部的清晰指令:准备动手。
从装备到人员,从海面到水下,从空中到地面,一个完整的四维打击体系已经建成。按照美军的说法,这叫"临战待命"状态。
可奇怪的是,军事准备搞得这么充分,按理说随时能动手。但特朗普那支笔,迟迟没有落下。为什么?
美国给出的理由很官方:打击毒品走私,切断毒品流向北美的通道。
听起来正义凛然,但细想想,这理由实在站不住脚。
从年初到现在,美军说击沉了4艘贩毒船。好家伙,4艘船呢,照片呢?货物清单呢?船员身份呢?什么都没有。
如果真是打击毒品,为什么不把证据公之于众?这不是明摆着心虚吗?
联合国和相关机构的报告里,确实提到委内瑞拉在毒品链条上有角色。但要说因为这个就动用海陆空潜全套军力,未免小题大做。
说白了,美国真正看不惯的,是马杜罗这个人。
这几年马杜罗不仅不听华盛顿的话,还和俄罗斯、伊朗眉来眼去。俄罗斯的军事顾问团队在委内瑞拉驻扎,伊朗的油轮往委内瑞拉送油。
这在美国眼里,是踩了红线。
委内瑞拉本身油气储量丰富,石油储量位居世界前列。这种资源,美国一直想掌控。但马杜罗偏偏不给面子,还拿石油跟美国对着干。
《金融时报》说得更直白:美国的目标是"重塑拉美秩序"。什么意思?就是拉美这些国家,最近有点不太听话了。
墨西哥、巴西这些大国,开始走自己的路,不再事事看华盛顿脸色。美国想通过一场"示范性战争",让大家知道:后院还是我说了算。
还有一点,特朗普现在国内日子不好过。
经济复苏慢,通胀降不下来,民众怨气大。在这种时候,一场"短平快"的对外战争,往往能转移视线,凝聚支持。
历史上,美国总统用这招的可不少。当年巴拿马行动,也是打着"打击毒品"的旗号,实际目的是推翻诺列加政权。
这次,剧本如出一辙。
动机摆在那里,名义站不住脚,那为什么还不动手呢?答案可能是:代价太高。
准备得再充分,有一个问题绕不开:打完之后怎么办?
委内瑞拉不是没有还手之力。20万正规军,虽然装备老旧,但士气不低。更麻烦的是地形——城市密集、山地丛林交错。
美军如果想速战速决,不太现实。一旦拖成持久战,巷战、游击战全上,那就是另一个伊拉克。
伊拉克那笔账,美国人应该没忘。2003年3月开战,21天攻占巴格达,当时觉得大功告成。
结果呢?游击队打了8年,美军灰头土脸撤走,留下一地鸡毛。
阿富汗更惨,20年耗下来,塔利班还是回来了。这教训,够深刻了吧?
还有一个大麻烦:难民潮。
委内瑞拉3000万人口,一旦开战,多少人会逃?联合国难民署的模型预测,至少几百万人会涌向周边国家,甚至想方设法进入美国。
到时候美墨边境的压力,可想而知。美国国内本来就对移民问题很敏感,这下只会更乱。
经济账也不能不算。
委内瑞拉是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石油储量排前几名。战火一起,油田遭殃,全球油价肯定暴涨。
美国国内油价现在就不便宜,老百姓加油站前排队抱怨。这要是再涨一波,特朗普的选票还要不要了?
外交层面也有阻力。
拉美国家虽然对马杜罗评价不一,但在"反对外来干涉"这事上,立场出奇一致。墨西哥在多个国际场合明确说了:拉美的事,拉美人自己解决。
美国要是一意孤行,很可能众叛亲离,在拉美彻底孤立。
更别说俄罗斯和伊朗的反应。委内瑞拉是他们在西半球的战略支点,美国动手,他们不可能坐视不管。
把这些账捋一遍,就明白了:打是能打,但打完怎么收场?这问题,特朗普必须想清楚。
所有军事准备都到位了,打击方案也设计好了,就差总统签个字。
可这支笔,为什么迟迟落不下?
特朗普现在是真的进退两难。
打吧,万一陷入泥潭,难民潮、油价暴涨、国际孤立一起来,选情不保;不打吧,军事准备搞了这么大动静,最后雷声大雨点小,盟友会怎么看?国内鹰派会怎么说?
这脸往哪搁?
其实,这种犹豫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如果美国真有把握速战速决,毫无后顾之忧,特朗普早就签了。
迟迟不敢下手,恰恰说明华盛顿心里没底。
这背后暴露的,是美国在拉美影响力下降的现实。过去,美国在拉美说一不二,想打谁就打谁。现在不一样了。
拉美国家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不买账。这次如果强行动手,可能反而加速拉美的"去美国化"进程。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道理:战争的按钮按下容易,收场从来都不轻松。
推翻一个政权,可能只需要几周;但重建秩序、稳定局面,可能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美国在中东吃过的亏,难道还不够吗?
现在,其实还有选择的余地。
欧洲在尝试调停,联合国在呼吁对话,一些中立国家也在搭桥。虽然时间窗口在快速关闭,但和平的可能性还没彻底消失。
关键看特朗普,愿不愿意选择一条更理性的路。
说到底,这场危机本身就是一个信号:美国在拉美的绝对主导时代,正在成为历史。
打,可能暂时震慑住一些国家,但长远看只会加速拉美的"第二次独立";不打,威慑力受损,拉美国家会更加坚定地走独立路线。
所以你看,无论哪种结果,美国都已经输了一半。
这支笔,握在特朗普手里。落下去,可能引发一系列无法预料的后果;不落下,又要面对另一种压力。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个决定,影响的不只是美国和委内瑞拉,更是整个拉美地区未来几年的走向。
这场危机的本质,不在于美军能否打赢,而在于打赢之后怎么收场。军事优势,从来不等于战争胜利。
无论特朗普这支笔最终落不落下,拉美正在经历的变化已不可逆转。美国在"后院"说了算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
如果战争真的打响,它会改变什么?如果和平得以延续,又将开启怎样的篇章?历史的转折点,往往就在这样的时刻。
来源:顶楼的小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