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上高速,照样堵成停车场”,国庆假期首日,这样的吐槽在社交平台刷屏。本想靠“提前出发”避开高峰的车主们,最终发现高速上全是“同款聪明人”,而拥堵的车流中,一场另类的“堵车经济”正悄然升温。
“凌晨两点上高速,照样堵成停车场”,国庆假期首日,这样的吐槽在社交平台刷屏。本想靠“提前出发”避开高峰的车主们,最终发现高速上全是“同款聪明人”,而拥堵的车流中,一场另类的“堵车经济”正悄然升温。
国庆高速拥堵早已不是新鲜事,2025年多地交通部门预测显示,9月30日凌晨起,全国主要高速路网就出现车流骤增,沪崇苏立交、京港澳高速等重点路段早高峰提前至凌晨4时,部分路段拥堵里程达10公里以上。这种“提前出发反扎堆”的怪象,本质是“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矛盾——每位车主都算着“早走一小时少堵三小时”,却忽略了数百万个相似决策叠加的后果,最终陷入“公地悲剧”的困局 。
更令人无奈的是“幽灵堵车”的推波助澜。日本名古屋大学实验证明,即便无事故、无施工,仅因一名司机急刹车或变道引发的连锁反应,就能形成蔓延数十公里的拥堵点 。国庆期间车流密度骤增,这种蝴蝶效应被无限放大,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新手司机一个不当操作可影响80公里路段的通行效率,让本就饱和的高速雪上加霜。而当斯定律早已揭示:道路供给永远赶不上诱导出的新需求,就算新增车道,用不了多久仍会回归拥堵状态 。
拥堵的烦恼里,藏着商贩们的商机。高速应急车道旁,村民们挎着篮子穿梭在车流中,5元的方便面卖到10元,20-30元一份的现炒盒饭刚出锅就被抢空 。有商贩直言,国庆期间两个小时能赚上千元,运气好时单日收入可达万元。更“精准”的服务来自简易厕所——3-10元一次的收费虽高,却成了长时间滞留乘客的刚需,经营者日均进账数千元 。
抖音上流传的“堵车生意经”更显直白:按三车道拥堵10公里计算,约有6000辆车、1.2万人滞留,即便半数人消费,单份炒饭15元也能日入十余万。有商贩还玩起“连环营销”:先卖奶茶解渴,再在一公里外售水,通过“需求制造”实现二次盈利。这种“趁堵打劫”式的生意虽暴利,却涉嫌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行人不得进入高速”的规定,暗藏安全风险 。
与商贩的盈利形成反差的,是社会成本的剧增。杭州测算显示,每增加一辆车的社会成本达30元/天,国庆高峰单日全国损失可能突破3000万元 。怠速状态下,车辆油耗增加30%,10万辆车怠速1小时相当于多烧3万升汽油,排放的二氧化碳需2000棵树一年才能中和。物流延误更推高物价,生鲜运输每停滞1小时,冷链成本增加8%-12%,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
破解困局需要精准施策。新加坡的ERP电子收费系统用价格杠杆调节流量,使核心区车速提升35%;张家港通过公交优先政策,降低私家车出行比例12%,日均减少260万元社会成本 。对个人而言,错峰1小时出发可节省30分钟通行时间,拼车更能减少60%的道路占用。而长远来看,发展轨道交通、推广自动驾驶技术,从根本上减少车辆干扰,才是解决拥堵的关键 。
当凌晨的高速路灯照亮绵延的车流,“聪明人”的扎堆出行与商贩的逐利身影,共同构成了国庆交通的复杂图景。堵车经济的短暂繁荣,终究掩盖不了资源浪费的本质。唯有从个体选择到宏观政策形成合力,才能让高速真正回归“高速”,让假期出行告别堵与痛。
来源:一木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