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OCT以其高分辨率,具有更好的组织特征识别能力,尤其在钙化厚度、细微结构识别;
OCT相对传统影像技术的优势
OCT以其高分辨率,具有更好的组织特征识别能力,尤其在钙化厚度、细微结构识别;
图像更容易判读,能够有效识别薄纤维帽斑块(TCFA)、易损斑块、血栓、支架内再狭窄。
媲美组织切片的光学活检技术
CASE 01
OCT在颈动脉术中应用——颈内动脉狭窄
01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83岁,急性起病。
主诉:因“突发言语不清2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突发言语不清,伴恶心,无呕吐、头痛,无视物旋转、视物重影、黑朦等症状。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2型糖尿病史8年;下肢血管闭塞病史8年。
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部分运动性失语,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咽反射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02
手术策略
术前诊断
1、腔隙性脑梗死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3、2型糖尿病
4、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5、间歇性跛行
术前准备
口服阿司匹林100mg/天,氯吡格雷75mg/天,连续5天。
术中诊断
右颈内动脉狭窄。
手术名称
脑保护伞下右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经皮右颈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非冠状血管血管内影像(OCT),脑血管造影术。
03
手术器械
瑛泰 6F LonAccess®长鞘璞慧 Wellreach® 0.014" CG微导丝保护伞OCT成像导管4.0*30mm 球囊6.0*30mm 球囊9.0*40mm 支架04
手术过程
瑛泰 6F LonAccess®长鞘超选入右侧颈总动脉造影,见右侧颈内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
璞慧 Wellreach® 0.014" CG微导丝引导保护伞至右颈内动脉岩骨垂直段释放。沿保护伞微导丝送入OCT成像导管至右颈内动脉狭窄段以远。第二个显影点超过病变,且距离保护伞>3cm。
OCT成像导管到位:OCT成像导管回撤采集腔内影像。
OCT术前分析:OCT成像导管可见斑块有2个大破溃,还有一些小破溃,狭窄段管壁以脂质斑块、纤维化斑块为主,伴有多处小钙化,最小直径在1.5-3.8mm,平均直径3.5mm。
球囊预扩:沿保护伞导丝送入4.0*30mm球囊于右颈内动脉起始狭窄段加压至13atm扩张一次。
植入支架:植入一枚9.0*40mm支架,造影,支架打开效果不是很好。
球囊后扩:送入6.0*30mm球囊于右颈内动脉残余狭窄段加压至12atm扩张,造影见狭窄明显改善。
OCT支架后分析:OCT成像导管采集支架后腔内影像。
CASE 02
OCT指导锁骨下动脉狭窄评估及治疗
01
病史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老年男性,慢性病程。
主诉:因“间断头晕半月余”入院。
现病史:半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呈间断发作,伴走路不稳,间断呃逆,无肢体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
既往史:长期高血压病史。
神经系统查体:无明确阳性体征。
02
术前影像
术前影像检查。
术前造影见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
03
手术器械
瑛泰 6F LonAccess®长鞘OCT成像导管0.018" 300cm V18微导丝0.014" 200cm Pilot150微导丝4mm 保护伞7.0*40mm 紫杉醇涂层外周球囊扩张导管0.035" 260cm 加硬导丝8.0*39mm 球扩支架04
手术过程
瑛泰 6F LonAccess®长鞘置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路图下置入0.018" 300cm V18微导丝至左腋动脉,0.014" 200cm Pilot150微导丝置于左腋动脉,沿该微导丝送入OCT成像导管至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段以远。
OCT成像导管回撤采集腔内影像。
OCT术前分析:OCT成像导管可见整个狭窄段有多处钙化斑块、纤维化斑块和脂质斑块,还有多处破溃,可能是由于脂质斑块破裂形成的。
保护伞到位:撤出OCT成像导管,Pilot150微导丝送至左椎动脉V2段,沿该微导丝送入4mm保护伞并释放,避免在后续球囊扩张过程中斑块脱落引起脑栓塞。
沿V18微导丝送入7.0*40mm紫杉醇涂层外周球囊扩张导管至左锁骨下动脉起始狭窄段,加压至11atm扩张一次,撤出球囊,回收并撤出保护伞,撤出V18微导丝,经长鞘送入0.035" 260cm加硬导丝至左腋动脉,沿导丝送入一枚8.0*39mm球扩支架至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段,回撤长鞘,加压至11atm扩张释放支架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
支架后造影,见左锁骨下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显影,左椎动脉恢复正向血流。
OCT实现斑块性质可视化,识别易损特征
OCT成像导管可清晰显示斑块成分(如脂质核心、钙化等),能敏感检测纤维帽是否完整,明确提示斑块破裂风险,为临床干预策略提供关键依据。
OCT提供精准测量,优化支架选择
OCT成像导管的高分辨率成像使血管狭窄程度的自动测量更为精确,为支架规格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法可能存在的低估或高估问题。
OCT采集影像的造影剂参数设置需根据不同血管的直径调整,血管越粗造影剂的速度需设置更大,避免采集影像失败,多次尝试,增加造影剂使用量。导引导管/长鞘尽量和病变血管保持同轴。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