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我在电脑前敲下这段文字时,窗外的城市正沉在浓稠的夜色里。本该是万物休憩、隐私得以安放的时刻,手机屏幕却弹出一条推送——“12800元可查5年开房记录,含同住人信息”。这个数字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深夜的静谧,也刺破了我们对“隐私”二字最后的安全感想象
凌晨三点,我在电脑前敲下这段文字时,窗外的城市正沉在浓稠的夜色里。本该是万物休憩、隐私得以安放的时刻,手机屏幕却弹出一条推送——“12800元可查5年开房记录,含同住人信息”。这个数字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深夜的静谧,也刺破了我们对“隐私”二字最后的安全感想象。山东陈先生的遭遇不是个例,而是一场正在蔓延的个人信息危机的缩影:当身份证号、银行流水、快递地址被明码标价,当“律师调取”成为非法买卖的遮羞布,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被摆在网店货架上的“商品”。
一、180元的身份证:一场始于“猜忌”的隐私崩塌
陈先生与女友三年的感情,最终因一份12800元的开房记录产生了隔阂。不是因为记录里藏着背叛,而是这份记录本身的存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的千疮百孔。女友的猜忌或许有错,但真正可怕的是,她的猜忌竟能通过一家网店轻易被“满足”——没有复杂的审批流程,没有严格的身份核验,只需提供姓名和手机号,180元就能换来身份证正反面照片,12800元就能扒出五年内所有的开房轨迹,甚至包括同行者的信息。
我试着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联系了几家类似网店。对话框开启的刹那,对方发来的不是“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而是直截了当的价目表:“查身份信息180元,快递地址780元,银行流水6800元,开房记录12800元(含同住人)”。当我问起“信息来源是否合法”,对方只回复了一句“放心,绝对准确,流程你不用管”。这种坦然的“不解释”,比任何狡辩都更令人心惊——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在这些商家眼里,早已不是需要遮掩的犯罪,而是一门运转成熟的“生意”。
更讽刺的是,这些网店大多披着“法律咨询”“律师调取”的外衣。点开商家资质页面,能看到营业执照上清晰写着“法律咨询服务”,有的甚至标注着“某某律师事务所分点”。可正如北京中凯(杭州)律师事务所马林冰律师所说,真正的法律咨询,是提供法律分析与建议,而非贩卖他人隐私;真正的律师调查,需要凭借律师证、事务所证明等合法材料,且受职业道德约束,绝不可能将公民信息明码标价。这些商家不过是借“法律”之名,行“犯罪”之实,把庄严的法律程序,变成了个人信息黑市的“遮羞布”。
陈先生说,女友为了查他的信息,前前后后花了一万七。这笔钱买走的不只是他的开房记录,更是他对“隐私安全”的信任。“我经常出差,开房记录都是工作需要,可她拿着那些信息问我时,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个透明人——我住过哪里、收过什么快递、甚至银行里有多少流水,都可能被陌生人轻易看到。”这种“被窥视”的恐惧,正在无数人身上蔓延。当我们在酒店办理入住时,在网上下单快递时,在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时,从未想过这些本该被严格保护的信息,会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在网络黑市里流通。
二、从40万赃款到400万浏览量:个人信息黑市的两条“产业链”
广东省丰顺县人民法院审理的柯某案,揭开了个人信息黑市的第一条产业链——“牟利链”。2022年至2025年,柯某通过网络平台招揽客户,根据需求向上家购买户籍信息、手机号码、银行流水等个人信息,再转卖给客户赚取差价,违法所得高达40多万元。在这条链条里,公民的个人信息被拆解成一个个“数据单元”,身份证号是“基础款”,银行流水是“高端款”,开房记录是“顶配款”,每一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价格,每一次交易都在暗处完成。
柯某们的操作模式并不复杂:上游是掌握信息源的“内鬼”——可能是酒店工作人员、快递网点员工、银行职员,也可能是掌握数据接口的技术人员;中游是柯某这样的“中间商”,负责对接上下游,搭建交易渠道;下游是有需求的“客户”——可能是猜忌伴侣的恋人,可能是试图报复他人的纠纷者,也可能是从事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这条链条环环相扣,上游提供“货源”,中游搭建“渠道”,下游创造“需求”,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黑色产业生态。
而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检察院查处的周某、唐某案,则暴露了第二条更危险的产业链——“暴力链”。他们通过域外软件,非法收集、买卖、公开明星、网红、社会热点人物的个人信息,创建“开盒频道”,吸引用户关注,浏览量超过400万次。百万粉丝主播小玲的个人信息被曝光后,域外社交群组里充斥着对她的恶意攻击与不堪言论,这种“开盒挂人”式的网络暴力,比单纯的信息贩卖更具破坏性——它把个人信息变成了攻击他人的“武器”,把网络空间变成了肆意伤害的“战场”。
“开盒挂人”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将个人信息的危害从“隐私泄露”升级为“人身威胁”。当一个人的身份证号、家庭地址、手机号被公开,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无休止的骚扰电话、恶意快递,甚至是线下的跟踪与恐吓。小玲报警后说:“我不敢回家,不敢出门,甚至不敢用自己的手机号,感觉自己的生活被彻底摧毁了。”这种恐惧,是任何赔偿都无法弥补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两条产业链正在相互交织、渗透。牟利链为暴力链提供“弹药”(个人信息),暴力链为牟利链创造“需求”(想要报复他人的客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中央网信办今年5月印发的整治通知中提到,要“阻断‘开盒’信息传播、加大惩治力度”,正是看到了这种交织带来的巨大危害——如果不及时遏制,个人信息黑市不仅会侵犯公民隐私,更会引发一系列社会暴力事件,破坏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秩序。
三、平台审核与法律监管:隐私保护的“双重防线”为何失守?
陈先生在发现女友通过网店购买自己的信息后,第一时间向电商平台反馈,得到的回复却是“建议您举报,我们会审核处理”。这种“被动式”的处理方式,暴露出平台在个人信息保护上的失职。作为信息交易的“载体”,电商平台本应承担起审核与监管的责任,可现实却是,这些贩卖个人信息的网店能轻易通过平台的资质审核,甚至长期存在、公开经营。
我在多个电商平台搜索“律师调取信息”“立案查询”等关键词,能轻易找到数十家类似网店。它们的商品标题大多带有“快速查询”“精准定位”等诱导性词语,商品详情页里却对“信息来源”“查询流程”含糊其辞。按照《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资质进行审核,对违法违规行为采取必要措施。可这些平台显然没有履行这一义务,反而让平台成为了个人信息黑市的“集散地”。
平台审核的失守,背后是“利益”与“责任”的失衡。一方面,这些贩卖信息的网店能为平台带来流量与交易佣金,平台不愿轻易下架;另一方面,审核个人信息相关的网店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与技术手段,平台缺乏足够的动力与能力去落实。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无疑为非法买卖个人信息提供了“温床”。
而法律监管的滞后,也让部分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虽然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传输作出了严格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仍面临着“取证难”“追责难”的问题。个人信息交易大多在网络暗处进行,交易记录容易被删除,上游信息源难以追踪,导致很多案件只能追究中游“中间商”的责任,却无法彻底斩断整个产业链。
柯某案中,虽然柯某被提起公诉,建议判处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但上游提供信息的“内鬼”是否被追责?下游购买信息的客户是否被处理?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不了了之”。周某、唐某案中,六人虽被判处有期徒刑并赔偿公益损害金10万元,但域外平台上的“开盒频道”是否被彻底关闭?类似的非法群组是否还在滋生?这些后续的整治工作,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法律监管的“滞后性”,还体现在对新型网络犯罪的应对上。“开盒挂人”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暴力,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跨平台跨地域的特点,给传统的监管模式带来了挑战。虽然中央网信办已要求多家平台加大整治力度,但如何实现“跨平台联动”“跨国协作”,如何及时发现并阻断“开盒”信息的传播,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四、我们都是“透明人”:个人信息保护需要每个人的“觉醒”
当12800元能买到五年的开房记录,当180元能买到身份证照片,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个人信息黑市里,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人”,都可能成为被贩卖、被攻击的对象。陈先生的遭遇不是偶然,小玲的经历也不是个例,只要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线不牢固,这样的悲剧就会不断重演。
保护个人信息,首先需要平台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电商平台不能再以“审核困难”“用户举报后处理”为由推卸责任,而应主动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核机制——对从事“法律咨询”“信息查询”的网店,要求提供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律师证等合法资质;对商品标题、详情页进行关键词筛查,禁止出现“快速查询个人信息”“精准定位”等诱导性内容;建立实时监测机制,一旦发现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立即下架商品、封禁店铺,并将线索移交公安机关。
其次,法律监管需要“主动出击”,打破“取证难”“追责难”的困境。一方面,要加强对上游信息源的排查,严查酒店、快递、银行等行业的“内鬼”,从源头切断个人信息的泄露渠道;另一方面,要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合力,对个人信息黑市进行全链条打击;同时,要加大对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不敢再触碰“红线”。
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成为自己隐私的“守护者”。在日常生活中,不随意泄露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在网上购物、办理业务时,仔细阅读隐私政策,不轻易授权不必要的信息访问权限;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或非法买卖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向平台举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陈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感觉有很大的社会危害,严重泄露了个人隐私,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这句话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个人信息不是商品,不能被明码标价;隐私安全不是小事,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安宁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当我们不再对个人信息泄露“习以为常”,当平台不再对非法买卖“视而不见”,当法律不再对违法犯罪“束手无策”,我们才能真正摆脱“透明人”的困境,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隐私安全感。
窗外的天渐渐亮了,晨曦透过窗户洒在键盘上。我希望,当太阳升起时,那些贩卖个人信息的网店能被彻底清除,那些侵犯隐私的行为能被严厉惩治,那些被泄露的个人信息能被妥善保护。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安全、私密的生活空间,都不该在恐惧“被窥视”中度过每一天。这不仅是陈先生的期待,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期待。
来源:英雄拒绝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