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将军陈茂辉曾讲述活捉杜聿明的经过,津津道:人很会“演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4:31 1

摘要:1949年1月9日23点,陈官庄以北的夜空被零散火光撕开,冷风裹着焦土味直灌衣领。第四纵队十一师卫生处的小伙子们刚救完一溜伤员,正想靠着土墙眯一会儿,门口忽然闯进报信的老乡:“东北那片山芋地蹲了十来个国军,大概还有军官。”一句话把疲惫赶跑,两个卫生兵抓起步枪就

1949年1月9日23点,陈官庄以北的夜空被零散火光撕开,冷风裹着焦土味直灌衣领。第四纵队十一师卫生处的小伙子们刚救完一溜伤员,正想靠着土墙眯一会儿,门口忽然闯进报信的老乡:“东北那片山芋地蹲了十来个国军,大概还有军官。”一句话把疲惫赶跑,两个卫生兵抓起步枪就走,连棉帽都没系牢。

月色惨白,山芋秧子影子斑驳。两个小兵蹿进去,大喝:“不许动!”对面十几支枪竟同时丢在地上,为首的人还端端正正举起双手。两个小兵心里咯噔一下:对方这架势,不像普通散兵。可条令写得清楚——先押回去再说,于是押着这一伙人直奔村东小树林里的政治部。

陈茂辉那晚正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整理前沿来报。老人回忆道,风一吹,灯芯发疯似的跳。门口传来脚步,他抬头,看见一排俘虏,最中间那位四十多岁,眼神镇静得离谱,偏又佯装低眉顺眼。“演得真像。”陈茂辉后来逗乐地点评。

陈茂辉1929年参加红军,半生过枪林弹雨,眼力如炬。他先把俘虏分成两拨,随后叫最可疑的三人留下。副官报自己姓尹,说是《徐州日报》记者;另一个壮汉自称司机;中间那位“军需官”自报姓名“高文明”,十三兵团八大处的处长。陈茂辉随口问:“八大处都负责什么,你逐项写下来。”对方神情一滞,掏钢笔时露出的棉衣内胆被掏空,罐头、烟、牛肉干层层塞满,这哪像个连长级别的“军需官”。

更蹊跷的是,这位“高处长”递烟行礼,字没写一个,话却扯了一箩筐,还试探性地问:“陈司令在前方吗?”调子拿捏得恰到好处,既客气又显得不经意。陈茂辉嘴角一挑,心里有底:要不就是大参谋,要不就是大头目。

用饭时间到了,伙房给这几个人做了四个菜——马肝炒蒜、红烧牛肉、马肉韭菜、包菜鸡蛋,主食是小米。杜聿明事后回忆,这顿饭让他“对共军的俘虏政策震撼”。吃完转去磨坊休息,陈茂辉则继续忙其他事。

半小时后,谢峰从外面跑进来:“外头都说总司令死了,是真的吗?”陈茂辉心里“嗒”地一声,抹开桌上灰尘,猛然想起“高文明”那股别扭劲,他拔腿冲向磨坊。门一推,里头血味刺鼻,“高文明”满头绷带,刀片割腕未遂,人却还喘着。陈茂辉立刻送医,同时抓来副官尹东生严讯:“到底谁?”尹东生咬牙不语,陈茂辉冷声一句:“再不说,把你推到外面交战士处置!”尹东生脸色瞬间灰败,连声道:“他是杜聿明。”

人证还需物证。陈茂辉让尹东生把随身物品统统拿出来:派克金笔、象牙筷子、刻着“远征军司令杜聿明四十寿辰龙云赠”字样。稍后,敌工部送来照片,一对比,相貌、发际线、颧骨,全对。案板落锤,一场“演戏”到此收场。

回头看战场态势,杜聿明这位“只能打胜仗”的将领,为何陷到山芋地?淮海第二阶段,蒋介石先让他西南撤,再叫他东南突围去解黄维之围,指令反复,如同把两张地图揉成一团,命令还没传完,华野机动兵团已在对应方向上筑密网。粟裕把主力布在津浦路两侧,先堵,再咬,再围,三十万人马被层层剥洋葱。杜聿明脚下是平原,身后是河网,汽车跑不起速度,重炮转不动方向,指挥链在无线电杂音里说不清一声完整的“集合”。再精锐的第五军底子,也熬不过缺油断粮的三天三夜。

兵败如山倒之后,杜聿明身边只剩几十人,在黑夜里跑到腿软。第二天上午,恰好碰上那两个小兵——此乃战场巨轮里最细小的齿轮,却定住了三十万大军最高长官的命运。

杜聿明被救治时,医护给他换了干净绷带,他沉默良久,对身旁警卫轻声说了一句:“将来要是能活着出去,我得重新想想什么叫政府。”这一句,被守在床边的通信员记进了日记本。

后来,战犯管理所为他请专家做胆结石手术,从香港买药;白米紧张,也给他单配粗粮细做。陈茂辉探视时打趣:“将军,

来源:小妹讲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