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沙漠形成强烈反差的“青绿”,由中国石油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简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共同绘就。2003年,全长436公里的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工程开工建设。从此,为了选育荒漠植物,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高级工程师常青每年在大漠工作超260天,与塔里
“沿着沙漠公路开了30多公里了,怎么还没看见沙漠呢?”
9月28日,游客谢荣带着一家老小从湖南赶来,只为一睹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的真容,眼前却是两条望不到头的防护林带。
与沙漠形成强烈反差的“青绿”,由中国石油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简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共同绘就。2003年,全长436公里的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工程开工建设。从此,为了选育荒漠植物,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高级工程师常青每年在大漠工作超260天,与塔里木油田塔中采油气管理区比邻而居,让塔中诞生的“绿”走向世界。
踏遍沙海选育“公路绿”
时隔20余年,常青仍能清晰地回忆起第一次进沙漠的经历。强劲的风沙扑打在车窗上,她兴奋地盯着窗外。突然,一棵枯死的胡杨出现在视线尽头。常青瞪大双眼,心里泛起阵阵悲凉。
“生命力这么强的植物,怎么活不下去呢?”
塔克拉玛干沙漠,素有“生命禁区”之称。1995年,为满足油田勘探开发需求而建设的我国第一条沙漠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全线通车。2年后,80%以上的固沙草方格基本失去防沙作用,生物防沙刻不容缓。
为找出适宜在沙漠生存的植物,塔里木油田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开展了一场“选拔”。红柳(学名柽柳)、梭梭与沙拐枣脱颖而出。2000年10月,常青与同事们深入沙漠,进行全长30.8公里的先导试验,给3种植物来一次大考。
没有计算机,每公里的方案、施工图全部由她徒手绘制。一张图中,大到几种植物如何排布,小到一个阀门井下垫几块砖,都要标得清清楚楚。从在野外徒步寻找梭梭枝条,到突破常规采取扦插造林,先导试验一次成功,让常青的信心瞬间涌上来:“这次试验让我们有了底气。”
2003年8月16日,塔里木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全长436公里。“种树不像盖房,‘活物’的不确定因素一大把。如此大规模的工程管理,难度不亚于科研。”常青的同事有些担忧。
石油人用行动打消了专家的顾虑。“他们和我们在沙漠里并肩作战,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物力。”时隔20余年,常青仍清晰地记得多名塔里木石油人的名字。
2年后,2000多万株苗木在塔里木沙漠公路两侧竖起了70多米宽的“生态屏障”,成活率超80%。“完成几乎不可能的任务,靠的是石油人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那名同事感叹道。
任务结束,常青与中国石油的缘分还在继续。
打破常规绘就“塔中绿”
生态防护林工程开工当年,塔里木油田出资并提供场地,建设世界上首个在大型流动沙漠腹地的植物园,通过选育植物丰富防护林带物种的多样性。有人对负责设计的常青说:“植物在这里能活就不错了,建得差不多就行。”
“当时我的想法就开始‘跑偏’,我觉得荒漠植物一样有观赏价值,要做就按最高标准来。”常青回忆道。
这份“漂亮”,要用数十年采种、选育的艰辛来浇灌。
寻找能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采集种子是第一步。常青将采种形容为“大海捞针”。一次,植物已经过了成熟期,她不甘心地跪在地上,徒手刨开根系周围的土,只为找到深埋的种子。
常青从来舍不得将采来的种子一次种下。“没有任何现成经验,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全军覆没’。”她按照南疆的种植期在3月下旬播种,一场倒春寒,小芽全部结冰;而将播种期推后不到一个月,沙漠的地表温度迅速上升到近50摄氏度,嫩叶被阳光灼伤,她“控制不住地想对自己发火”。几轮播种后,常青焦虑得不敢去试验田,可一听见风声,她还是会下意识地往外跑,顶着满口满鼻的黄沙,与工人们一起加固尼龙网沙障……年复一年,常青“心跟着小苗起起伏伏”,准确推算出仅有10余天的最佳种植期,先后从新疆、甘肃、青海及中亚地区等地引进400多种植物,存活260余种,吸引90余种野生动物在此定居。
“就像现在常说的‘产学研用’,这里的环境靠任何温室都很难模拟。塔里木油田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天然实验场地,一个绝佳的科研平台。”多年来,常青在植物园的“穿搭”始终是一身中国石油工衣,也与油田人处成了朋友。
如今的塔中沙漠植物园内,壮美的欧洲园林、曲径通幽的中式园林风格在沙漠中汇聚。常青与记者漫步其中,在一个小时内说了15次“漂亮”:美丽的木蓼粉色种子如同少女的两串耳环,桃叶卫矛的果实像小灯笼……“我们之前只是让植物在荒漠活下来,现在我还要把它们推出去,让这些植物活得漂亮。”
守望“生命禁区”播撒“沙漠绿”
脱胎于塔中的“绿”,一步步“走出去”。
1公里外,塔里木油田塔中采油气管理区绿意葱茏。“塔中采油气管理区目前有园区绿化1.2万亩,都是优选塔中沙漠植物园表现优异的树种。”塔中采油气管理区生产运行部马强表示,这些荒漠植物已经广泛应用于哈得、轮南等沙漠油田的绿化建设中。
向北330公里,阿和沙漠公路沿途,每隔4公里一口水井的生态防护林建设模式,几乎是塔里木沙漠公路的“翻版”。“沙漠公路留下的不只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模式,一个可以移植到其他沙漠地区的成熟体系。”一名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的研究员感慨道。
跨越万里,常青与同事们完成了“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项目绿化工程”方案设计,为毛里塔尼亚首都圈防护工程进行物种筛选。去年,她为“出海”阿联酋的中国企业设计荒漠植物示范园,方案依然脱胎于“塔中经验”。
石油与绿色的故事,仍在续写。
早秋已至,常青在一株刚毛柽柳前驻足,黝黑的双手熟练地碾开果实,目光聚焦在不足半厘米的种子上。尽管已退休2年,但每逢果实成熟,她总要回来看一看。
不远处,2名学生正在采集叶片。“我们要把所有植物带回去,从抗逆性、功能性和美观等角度构建模型排名。”博士研究生邢泽明说,他的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植物园,他们一次就基本集齐了塔中地区所有荒漠植物。求学多年,他采种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新疆。“去戈壁采样,走的基本都是‘石油路’。采油树建到哪儿,我们的采集就做到哪儿。”他说。
从组织沙漠公路修建,到出资建设塔中沙漠植物园,征战在“死亡之海”的石油人,托举着一代代研究者的“绿色梦想”。
“如果没有塔里木油田最初的大会战,没有石油人迈出第一步,我们就不会有如今的成果。”常青说。
来源:中国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