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中欧双方共同坚守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以开放合作为动荡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力量。在中欧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中,包括学术交流的人文交流在铸牢中欧友好
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中欧双方共同坚守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以开放合作为动荡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力量。在中欧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中,包括学术交流的人文交流在铸牢中欧友好的民意基础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面对地缘政治与泛安全化思维在欧洲蔓延,中欧人文交流日益受到人为限制与干扰,寻找更多有助于中欧学界增信释疑的共同议题的重要性由此凸显。
9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主办,《欧洲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以及中国—中东欧研究院承办的“中欧学术对话:知识生产与学术期刊角色”学术研讨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会议得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亚欧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以及《亚欧期刊》编辑部的支持。来自中国与欧洲国家高校、研究机构与知名期刊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中国—中东欧研究院研究主任田慧芳介绍了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她期待通过本次会议与中外专家及重要出版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在学术出版生态构建、科研协同创新、中欧学术交流与互通等领域贡献更多力量。与会学者就学术期刊在学术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国际问题研究出版物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学者涉欧研究状况、欧洲中国学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前景以及智库与学术出版的互动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对话。
一、以学理研究回应现实关切
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研究者与学术期刊共同的责任,引领学界聚焦重大现实问题、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的欧洲和中欧关系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学术期刊应当及时做出理论回应。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共同市场研究》杂志主编保罗·卡德韦尔介绍了自英国脱欧以来欧洲一体化研究的变化趋势。他指出,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脱欧议题的热度和影响力在下降,但英国在欧盟和欧洲一体化研究中仍然是重要议题,尤其是在有关欧盟安全与防务的前沿领域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卡德韦尔还介绍了《共同市场研究》杂志的办刊宗旨与发文方向,强调中欧学界在比较区域研究与跨区域治理方面有很大合作潜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编辑部主任赵青海梳理了中国学界欧洲海洋政策研究的动因、议题、目标、成就与不足。在他看来,中国学界将欧盟与欧洲国家视为推动蓝色经济与海洋治理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中欧海洋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但也日益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掣肘。中欧应以“蓝色伙伴关系”为基础,加强渔业资源、环境治理和国际海洋安全合作。
外交学院《外交评论》编辑部主任吴文成回顾了中国学界关于北约扩张的研究。他指出,中国学界对该议题的研究相对有限,但是对北约的“印太化”趋势保持密切关注。中国学者更多从政治外交角度观察北约东扩问题,认为北约扩张加剧了俄欧矛盾、恶化了欧洲安全文化、助长了美国单边主义、强化了冷战思维。
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亚欧期刊》主编沈伟回顾了中欧关系发展以及学术交流与研究协作的阶段性变化,指出当前中欧学术交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安全化压力,欧洲对中国研究投入的下降限制了中欧平等交流的深度。为破除这种局面,应推动更多制度化的开放合作,从“低敏感度、高共赢性”的问题入手,充分发挥好第三方的作用,重新焕发中欧学术合作的生机。
二、构建更加紧密的学术共同体
作为知识传承与学术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期刊是学者与学术共同体之间的重要纽带,通过为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提供平台,推动研究议程的不断丰富。学术期刊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欧学术共同体上体现出独特的优势。
意大利路易斯大学教授、《欧洲一体化》杂志执行主编托马斯·克里斯蒂安森介绍了刊物近年来在欧洲一体化研究与中国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结合办刊实践强调期刊能够通过引领学术热点和组织专题研究等方式,有效塑造研究议程,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副主任李隽旸从作者—期刊互动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中文国际问题研究期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学科边界消解和国际传播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认为期刊可以通过议程设置与网络建构“把作者找回来”,构建面向未来的中欧国际问题研究认知共同体。
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区域研究》副主编本・德鲁德以刊物与区域研究学会的关系为例,分享了期刊与学术社群互动的经验,指出双方通过资源流动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了共生与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推进了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研究》编辑部主任张海洋梳理了国内中欧关系的研究状况,将中欧关系的发展分为冷战时期的“派生关系”、冷战后的“蜜月与摩擦”以及2016年以来的战略困境三个阶段。他强调,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洲自身的战略选择。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教授、《亚欧期刊》副主编阿纳斯塔斯·万盖利回顾了中国与西巴尔干国家关系领域的知识生产,指出既有研究存在理论化不足以及忽视西巴尔干国家能动性等问题,呼吁加强实证研究和方法创新。
三、积极塑造共同研究议程
设置研究议程是期刊对学术研究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途径,通过塑造共同的研究议程吸引与汇聚旨趣相投的研究者,学术研究得以不断向前发展。在中欧关系发展上,塑造共同的研究议程是双方增信释疑、相互理解的有效途径。
欧洲科学院院士、《中东欧》联合主编康斯坦丁·约尔达基介绍了刊物的发展历程与基本情况,指出其办刊宗旨是在全球语境下促进中东欧本土学术成果与其他区域研究成果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跨学科的耕耘,该刊已成为区域比较研究的重要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研究》总编辑宋晓敏指出,知识生产的核心在于产生新认知,而期刊发表是将其转化为公共知识资产的重要渠道和机制,两者存在双向塑造关系。中国的欧洲研究经历了从起步到繁荣的发展阶段,目前正面临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期刊应主动应对挑战,将其转化为推动学科创新的动力。
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国际移民》联合主编扬・拉特指出,移民问题是一项具有广泛政治经济社会影响的重要研究议程,也同南北关系息息相关。他分享了刊物在推进学理研究转化为政策与社会影响力方面的经验,并指出,随着中国与欧洲在移民与社会融合议题上的交集增多,双方有望展开合作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郭枭指出,尽管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但中欧学界享有共同价值。全球治理、区域主义和文明互鉴等共同议题的探讨是中欧学术交流的基础与持续动力。
四、推进更广泛的国际出版合作
从学术层面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是学术期刊的一项重要使命,对于学术期刊而言,通过国际出版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可为中欧智识资源的交汇与深度融合提供畅通渠道。
英国劳特利奇出版社国际问题出版人安德鲁·泰勒分析了国际出版的发展新业态及其面临的挑战,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出版业的运行逻辑,围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审查与伦理把关变得更为迫切,如何提供“值得信赖的知识”成为出版方最为关心的问题。中欧学界应共同探索,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同时适应新的技术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研究》副编审齐天骄以人工智能对劳动市场和社会服务体系的重塑以及欧洲军费开支上涨对社会福利的挤压为例,介绍了中国学者关于欧洲福利国家转型的研究。在她看来,中国学者的研究可以为国际学界提供独特视角,并通过英文期刊发表来扩大影响力。
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巴特·德桑回顾了欧洲中国学的发展历程,指出欧洲中国学从20世纪80年代以古典语言与文学为主,已经扩展至历史、政治、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但作为小规模的学术共同体,欧洲中国学因资源不足、小语种限制、评价体系压力以及抄袭与学术不端等正面临生存困境,开放获取和研究网络的重新整合为逾越这些障碍提供了出路。
欧盟亚洲中心欧洲部主任乔纳森·施韦斯特卡对智库成果与学术出版物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都处于“思想市场”的竞争中。智库通过资金来源多元化、持续性的学术交流和聚焦气候、农业、公共健康等非敏感议题,可形成稳固的跨国合作网络。在中欧智库合作中可借鉴成功经验,推动青年学者培训与网络建设,从而增强学术研究的政策影响力。
此次会议体现了中欧学界对知识生产与学术出版未来方向的深入观察与思考。与会者一致认为,学术期刊不仅是知识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平台,更在跨文化相互理解与文明交流互鉴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在全球多极化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时代,中欧学界唯有深化合作,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共同探索新的知识边界与合作路径,为中欧人文交流奠定更为深厚坚实的学理基础。
来源: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