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伟大事业的起步,都离不开对“可行性”的深刻论证。企业创办需明确生存逻辑,项目立项要锚定成功路径,而在1928年中国革命陷入低潮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写下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正是为中国革命这一“世纪工程”出具的第一份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更是对两
任何伟大事业的起步,都离不开对“可行性”的深刻论证。企业创办需明确生存逻辑,项目立项要锚定成功路径,而在1928年中国革命陷入低潮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写下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正是为中国革命这一“世纪工程”出具的第一份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更是对两年前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历程的理论升华。遗憾的是,这篇奠定中国革命胜利根基的著作,至今仍未获得与其历史价值相匹配的地位。
要读懂这篇著作,必先回望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之初的关键足迹——那是从“军心涣散”到“队伍重生”,再到“扎根山林”的艰辛转折。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从最初的5000余人锐减至不足1000人,士兵逃亡、士气低落,革命火种随时可能熄灭。9月29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果断实施“三湾改编”:将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精简编制、去芜存菁;确立“支部建在连上”制度,把党的组织嵌入军队基层,从根本上解决了“党指挥枪”的核心问题;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取消军官特权、官兵平等,让普通士兵真正感受到“这是自己的队伍”。正是这次改编,让濒临溃散的起义军重获凝聚力与战斗力,为后续进军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筑牢了“组织根基”。
三湾改编重塑了队伍,更指明了方向。经过短暂休整与思想整顿,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改编后的部队,迎着深秋的寒风挥师井冈山,在宁冈县茅坪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一步跨越,彻底跳出了“城市武装起义”的传统框架,将革命的重心从敌人力量雄厚的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成为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起点。但根据地的初创并非坦途:周边白色政权频繁“会剿”,根据地内缺粮少弹、物资匮乏,“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论调开始在队伍中蔓延,甚至党内部分同志也对“在山沟里搞革命”充满质疑。
正是在这样的危急与迷茫中,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茅坪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他没有回避困境,而是以三湾改编、井冈山立足的实践为依据,以科学家般的严谨,从中国社会本质出发,拆解出红色政权存在的五大核心条件: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性,为井冈山这样的根据地提供了生存空间;大革命留下的群众基础,让部队在井冈山能获得农民的支持与补给;持续发展的革命形势,为根据地的巩固创造了机遇;三湾改编后锻造的相当规模正式红军,成为抵御敌人进攻的安全保障;而党的坚强领导与正确政策,则是红色政权存续的关键灵魂。这种对革命规律的精准把握,远超单纯的战略构想,更像是对“井冈山实践”的理论复盘,为迷茫的革命者照亮了前路。
更具开创性的是,文章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有机统一——没有武装斗争(三湾改编后的红军),根据地便无安全屏障;没有土地革命,便无法凝聚井冈山的农民力量;没有井冈山根据地,革命便成无源之水。这一理论突破,打破了“城市中心论”的路径依赖,在国际共运史上首次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当党内部分同志还沉迷于“流动游击”的幻想,或盲从于共产国际的指令时,毛泽东已通过这篇文章给出了清晰的行动纲领:“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
然而,这篇充满真理力量的著作在当时却备受冷遇。由于与党内主流的“城市中心论”相悖,其核心观点不仅未被中央采纳,反而遭到诸多质疑。这种不被理解的境遇,恰印证了毛泽东后来的感叹:“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但历史终将为真理加冕:从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到中央苏区的建立;从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到长征的战略转移;从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遍地开花,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不断扩大,中国革命的每一步推进,都严格遵循了文章阐述的逻辑。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更是为这篇21年前的“可行性报告”写下了最完美的注解——那些曾经被视为“空想”的论断,那些从三湾改编、井冈山起步的探索,最终全部变为现实。
相较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后期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常被视作“奠基之作”而略显黯淡。但事实上,没有三湾改编的“组织奠基”、井冈山立足的“实践探索”,就没有这篇文章对革命可行性的首次系统论证;而没有这篇文章的理论支撑,后续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便无从谈起。它不仅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里程碑,其蕴含的“实事求是、立足国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维方法,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98周年的今天,重新回望三湾改编的初心、重走挥师井冈山的征程、重读《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经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革命历史的理论总结,更是一种破解难题、开创未来的思维范式。给予这篇著作应有的历史地位,既是对三湾改编、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也是对真理的尊重,更是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宝贵经验的坚守。这篇被低估的经典,理应在党史与思想史上占据更显要的位置,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精神坐标。
阮海航简介
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红色文化专业委员会智库专家、湖南省红色文化传播大使、湘潭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战友情智慧家品牌创始人。曾担任原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并作为总策划及歌词作者主导大型公益活动《助残圆梦·爱在韶山》。现任娄底市国防教育协会艺术团顾问,同时也是《好日子天天有助农歌友会》活动的总策划及创始人。在今日头条开办《讲主席故事·学创业修炼》专栏,拥有近30万粉丝,被业界称为传奇的红色文化讲师。
代表作品
-红色主题:《毛主席我在家乡好想您》《我在井冈山好想你》《新长征路上有我》《红路辉煌》《天下红路》《我们的追求》《我在主席家乡祝福你》《好想来韶山》《韶山我来了》《爱在韶山》《我爱韶山我的家》《我心向延安》《圆梦飞天》《心中的红旗》《天上有颗会唱歌的星》《五星红旗飘扬银河间》《来井冈山看什么》
-军旅歌曲:《再向军旗敬个礼》《终身不忘战友情》《雄兵出击》《战友情智慧家》
-流行歌曲:《我在红尘是阵风》《人生这杯酒》《谁的身上没有伤疤》《好男人一生总要醉一回》《太阳终将升起》《好日子总会有》《好日子天天有》
-心灵开悟歌曲:《身在红尘》《释怀的夜》《观莲心舞》《云海心经》《舍与得》《一切都随缘》《退休了真好》《清明问》
-好山好水歌曲:《欢乐新疆永难忘》《我在草原好想你》《快乐在拉萨》《雪域神峰》《神韵雪峰》《唱不完的家》《琵琶花开香满院》《云上紫鹊界》《梦圆小沙江》
来源:毛学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