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钢铁乐队邂逅城厢古城,会释放出怎样的火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4:21 1

摘要:国庆前夕,在青白江文体中心,阵阵铿锵的金属敲击声和优美的歌声传来。现场,十二位女子用一组特别的乐器演奏出优美的乐曲,她们正在为国庆的音乐会紧张地排练中。

国庆前夕,在青白江文体中心,阵阵铿锵的金属敲击声和优美的歌声传来。现场,十二位女子用一组特别的乐器演奏出优美的乐曲,她们正在为国庆的音乐会紧张地排练中。

这便是曾在央视舞台惊艳众人的“钢花十二韵”乐队。沉隐十五年后,她们将在古城内的“三线记忆”空间重磅回归,以金属与旋律的碰撞,为观众献上一场融合工业力量与艺术美感的视听盛宴。

时间拨回到2009年,一支名叫钢花十二韵的乐队在青白江诞生了。

这支乐队曾代表青白江登上央视《欢乐中国行》的舞台,与陶喆同台演出。她们用钢铁打造的乐器演奏,让主持人董卿赞叹不已,更收到了《星光大道》的邀约。

这支乐队证明了,青白江的硬核工业之心下,跃动着艺术的灵魂,钢铁,亦能奏出动人乐章。

这支乐队最特别之处,在于所有乐器均由钢材厂的边角料打造:有钢板做的爵士鼓,无缝钢管仿造的木琴、编钟……这是全国第一组符合十二平均律的钢材乐器,音域横跨三个八度。

演奏这组钢铁乐器的,是十二位女工。

金属的冷峻与音乐的激昂交织,女性柔情与钢铁力量相融,这正是“钢花十二韵”名字的动人由来。

那时正逢民间乐队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涌现出独具特色的音乐团体:军队用炮弹皮、子弹壳组装乐器,农民则以利用玉米杆等材料奏出乐曲。

时任攀成钢公司工人艺术团团长的退伍军人高建国,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组建一支钢材乐队。

在部队时,高建国就曾用弹壳、枪管等材料制作过打击乐器,来到攀成钢后,面对厂里丰富的钢材资源,他决心进一步——不只是让钢材发出声响,而是要创作出真正符合音律的乐器。

高建国率领五人团队,耗时15个月,从上千根钢管中逐一挑选、测试,最终选定12种不同类型的钢材。随后是更漫长的加工:裁剪、拼接、打磨……仅一根钢管的调音就要花费4天,最终才有了舞台上的动人旋律。

驯服重达1.2吨的钢铁乐器,绝非易事。12名姑娘日夜苦练,双手在无数次敲击间磨出水泡、结下厚茧,最终在舞台上实现演出的极致精准,4组重量级乐器,10秒内推上舞台,15秒摆放完毕,5秒人员全部撤离。

如今,为致敬激情岁月,展现青白江国际陆港新貌,释放出海激情,“钢花十二韵”再度集结。

已从艺术团退休的高建国亲自督导排练,这份跨越时空的执着,将其中8名原班成员从各行各业重新唤回舞台。

她们曾是钢铁女工,如今转型成教师、文化馆骨干、企业管理者,那份钢铁情怀却依然闪耀。

“一拿起鼓槌,就像回到二十岁在车间加班创作的日子。”他们重拾尘封15年的乐器,经调校翻新,再次奏响那段钢铁岁月的韵律。

曾令青白江骄傲的钢铁韵律之声再度奏响,这不只是一场演出,更是工业基因的激活与复兴之火的燃烧。

乐队的故事,是青白江庞大工业图景中一个生动的缩影。要理解他们的执着与深情,还需从青白江的工业根基说起。

青白江曾是国家“一五”时期在西南规划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区,四川省最大的冶金、化工基地,更率先成为成都首个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的经济强区,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一个时代的工业脊梁。

上世纪50年代,四川肥料厂(川化前身)与成都钢铁厂(攀成钢前身)先后在此扎根。其中,成都钢铁厂更是以“108天出钢”的速度,终结了成都平原“有粮无钢”的历史。

川化和攀成钢,一个以化肥端稳了千万人的“饭碗”,一个撑着葛洲坝水电站、泸州大桥等数个大国工程。

工业发展带动着城市的进化,催生出绚丽的文化生活,厂区就像一座富矿,有自己的篮球场、幼儿园、医院、宿舍、电影院、图书馆、公园。

巅峰时期,两大工厂拥有着 4 万余名职工与家属。万人车流齐上班”,曾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车间里的工人们,将平凡的日子过成了诗——也许从那时起,青白江独特的文化基因便已悄然萌芽。

青年们自发组建国风乐队,定期开展小型演奏会;

舞场上,年轻男女跳着最时兴的迪斯科舞步;

互联网萌芽之初,大厂子弟就开始钻研无线电、做第一代“网虫”;

篮球、乒乓球运动在这里野蛮生长,靠着厂房工作培养身体对抗技巧,演绎着速度与激情。

这份深沉的工业力量,从未随时间沉寂,反而在转型阵痛中孕育出崭新的艺术回响与产业现实。

当传统工业遭遇寒冬,川化与攀成钢曾经的辉煌在2015年画上句号。

但结束,恰是另一种开始。

①基因重组:传统工业的新生之路

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曾经的老工业基地依然牢牢把“制造强区”摆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首要位置,发挥优势,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智慧制造。天马轴承、重汽王牌、巨石等一批制造业企业从青白江走向世界,托举起成都制造业腾达之势。

工业基因以创新的方式继续服务于城市发展

②薪火相传:奋斗精神的时代回响

深居西南内陆的成都与青白江,毅然选择向世界敞开大门。

随着中欧班列鸣笛启程,一张连接世界的陆地联运系统迅速织就,让青白江一跃至世界舞台。

成都国际铁路港

从工业重镇转型为国际陆港,变的虽是产业形态,不变的却是那股扎根于工业岁月的奋斗精神

正如高建国所说,厂子没了,魂还在。

③空间重生:“工业锈带”蜕变为“生活秀带”

高炉熄火了,但文化的火焰被重新点燃。

面对转型的阵痛,青白江并未简单地“一拆了之”,而是通过建设长流河工业遗址公园等方式,将旧高炉、厂区等工业遗迹转化为公共文化空间,使其成为铭记历史、承载集体记忆的勋章

青白江区长流河工业遗址公园

昔日轰鸣的厂房车间,如今已变身为多元文化体验的舞台。

更具创新意义的是,青白江区引入元宇宙头部企业当红齐天集团,利用三线建设时期遗留的老旧厂房,打造西南首个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园,旨在实现“工业遗存、数字科技与文旅体验”的深度融合,为传统工业空间注入新的数字活力

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园

建国初期工人们“以厂为家”的奉献,到新时代建设者打造国际铁路港的壮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始终以不懈的奋斗延续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渴望,驱动着他们一次次冲破地理与时代的禁锢,迈向世界舞台。

这个国庆,“钢花十二韵”乐队将在城厢古城“三线记忆馆”演出,这座由原粮油机械厂旧址活化改造而成的场馆,恰是连接青白江工业记忆与千年古城、丝路新港的生动载体。

三线记忆

城厢古城,始于两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2000余年文脉从未中断,是成都平原至今仍保留着完整“龟背”格局的县城,古城内4街32巷108院落的肌理清晰可辨。

龟城示意

①修旧如旧:守护千年古城的本真肌理

走进城厢,就像踏入一座可以触摸的“时空剧场”。

你能在县治遗址读懂古代城市的运转智慧,在绣川书院感受千年文脉的延续,在热闹的“板凳龙”表演中看到民俗的鲜活传承。转身之间,三线建设的工业遗址又将你带入那段热血年代。这里没有割裂的历史,所有文化都在这里被悉心守护,等你来亲身对话。

城厢古城西街

②活化更新:让历史在当代生活中延续

城厢古城的保护,彰显出“修旧如旧”的情怀。

修缮者以传统工法与材料,细心修复每一处建筑风貌,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其珍贵的历史信息与岁月质感。此举并非为了打造一个完美的仿古景点,而是为了让建筑的本真形态与独特记忆得以延续。

这里建立起全流程全周期的管理体系,对6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实施保护性修缮。

绣川书院

这种“见物见人”的保护理念,使得古城不仅保留了建筑肌理,更延续了生活气息。

③文旅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民生发展的双赢

不同于那些纯粹商业化的景区,城厢古城是一座始终“活着”的古城——它不只是一处景点,更是一座由原住民共同守护的家园。

走在槐树街、余家湾、糠市巷,你能看见寻常人家的炊烟袅袅;西街上的酸辣粉店、百货铺、老理发店……这些深深扎根于生活的老字号,不动声色地延续着真实的市井温度。古城焕新之后,既为游客创造了可沉浸、可体验的文化场景,也为在地居民留住了可感可及的日常幸福。

西街老字号“彭老六”手打酸辣粉店,图源青白江融媒

在这里,原住民、访客与古城温柔共生,共同织就出一幅流动的、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如今的城厢古城

城厢古城,不是一个被定格下来的旅游标本,而是一片“人守着街,街养着人”的温暖土壤。

从工业重镇的轰鸣到国际班列的疾驰,从宝墩先民的足迹到城厢古城的书香。青白江始终以开放之姿,让千年文脉与当代城市生活深度交融共鸣。

当古老城墙与现代建筑相映,工业遗址与生态公园共生,传统手工艺坊与万国市集并肩,历史于此可感知、可触摸、可体验。当钢花十二韵邂逅在城厢,我们相信,这朵根植于心的不败之花,会释放出更多的精彩与力量!

来源:看透成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