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个餐饮品牌的事儿,让全网笑得不行——西贝竟然说“没有我们,华为都可能没了”。要是十年前听到这话,可能有人会信;可现在,网友们就不干了,纷纷抖段子调侃:“那盘古开天之前是不是得先吃口西贝的羊肉泡馍?”一个专卖西北菜的,怎么突然变成了“民族科技救星”?更搞笑
最近有个餐饮品牌的事儿,让全网笑得不行——西贝竟然说“没有我们,华为都可能没了”。要是十年前听到这话,可能有人会信;可现在,网友们就不干了,纷纷抖段子调侃:“那盘古开天之前是不是得先吃口西贝的羊肉泡馍?”一个专卖西北菜的,怎么突然变成了“民族科技救星”?更搞笑的是,这已经不是西贝第一次出怪招了,从“七岁娃喝汤哭到写金句”到“喝碗汤就能送北京一套房”,它到底在玩啥花样?
一开始就扯出个对立的观点,惹得争议四起。西贝觉得,这叫“品牌温度与国家情感”,他们回应“华为事件”时还说“只是想展现对客户的用心”。不过,网友们可是不买这套——有人翻出西贝的书,里面讲2000年任正非在西贝吃饭,被服务员“热情救助”,于是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这剧情,简直比电视剧还刺激!更搞笑的是,西贝之前就有过类似的“感人故事”——有人说“店员刘某霞煮碗汤,常客送她一套房”,然而一查才知道,刘某霞2002年工作时才15岁——难不成,西贝是在宣传自己“雇童工”?到底是西贝真不会搞营销,还是纯属想用离谱剧情吸引眼球?
事情得追溯到去年九月,西贝放出一段短视频,一名七岁的小女孩喝完一碗热汤,立马就哭了,还写下了“生活就是一碗热汤”。这画面一下子让网友们笑喷了,说“这字比我三年级的娃写得还工整,难不成汤里加了代写?”。没多久,西贝又出现一段感人剧情,店员煮汤感动了常客,竟然还送人家北京一套房。细心的网友发现,这店员自称2002年加入公司,那年她才15岁——按照《劳动法》,最低就业年龄是16岁,西贝这算是“用爱发电”,还是雇童工呢?
营销圈的专家们都忍不住摇头叹息:“现在的网友可不是傻瓜,十年前那些煽情的套路早就过时了。”而西贝呢,看得挺得意:“情绪就是吸引流量的秘密武器嘛。”直到“没有西贝就没有华为”这个说法突然冒出来,网友们一下子炸了锅:“按这个逻辑,我明天去西贝吃碗面,是不是也能当世界首富?”
看到争议不断,西贝赶紧出来“释疑”:“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品牌的人情味,大家别较真。”表面上,好像风头慢慢平息了,毕竟没人每天盯着餐饮品牌的那些离谱事迹。但其实,私底下网友们还在偷偷挖——有人扒出去年西贝因为没给托管员工缴社保,被罚了款;还有员工在网上吐槽:“天天被强制加班,工资没涨,倒是灌了一肚子情怀。”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西贝嘴里高喊着“国民情怀”,可网友们却从菜单上发现价格偷偷涨了几回呢,一份羊肉泡馍比旁边的店多出20块。有人还调侃说:“情怀不能当饭吃,倒是能把人吃穷。”可西贝好像没听见似的,依然在短视频里播“员工热情服务感动顾客”的戏码,评论区里全是“先把员工社保交了再说吧!”
就在众人以为西贝会歇歇几天时,它突然来个大动作,推出了一本书,专门讲“西贝对名人的影响”。书里除了任正非,还提到好几位“被西贝改变人生轨迹”的知名人士。这下网络上的讨论更激烈了,大家纷纷调侃:“要不干脆叫‘命运改造有限公司’算了,比开餐馆赚得还多。”
更劲爆的是,一位曾经的员工站出来爆料说:“那些短视频里装得特别热情的服务员,其实都是公司花钱雇来演戏的,拍一条成本就200块。真正的员工呢?忙得累死,根本没空装‘热情’。”之前埋下的伏笔都曝光了,七岁女孩的广告是公关为炒作写的,送房的那些常客其实是老板的朋友,任正非的故事更是凑巧编的——这家西贝,明明不是在干餐饮,倒像是在拍奇幻剧似的!
矛盾甚至变得越发激烈,网友们纷纷骂它“毫无底线”,同行们暗暗嘲笑:“这回把自己玩死了。”连官方媒体都忍不住发表点评:“企业营销可以讲情怀,但不能没底线。”西贝的评论区彻底陷入一片嘲讽,满满都是反讽的话:“明天我去西贝吃顿烧烤,有没有可能让我中大奖五百万?”
西贝总算把视频删了,把评论关了,对外说是“会优化宣传内容”。表面上看,这场风波似乎平息了,可是了解它的人都知道,根本没改——最近有客户发现,西贝的新广告变成了“顾客吃了西贝,孩子考上清华”,只不过不敢再提什么名人了。
又出新麻烦了,口碑一跌,西贝几家门店的顾客流量直减三成,有加盟商开始闹着要解约。员工那边情况也不妙,社保问题迟迟没搞定,又传出“不加班就扣绩效”的新规,好几位店长都纷纷辞职了。
消费者和西贝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有人直言“再也不想去了”,也有人觉得“偶尔去一次也就当看热闹”。西贝想挽回局面,除了不断搞一些感人视频似乎也没啥啥二的——毕竟连把菜肴做得精致点,对员工关怀些,都做不到,又怎么能重新获得大家的信任呢?
西贝可能还没搞清楚,网友们不是不喜欢“情怀”,而是讨厌“假情怀”。你说要“国民情感”,可员工的社保根本没交,工资也不涨,这算哪门子情怀?再说,“品牌温度”也好,搞些编故事哄人、价格偷偷涨,这温度怕不是烫糊了?
靠几个煽情段子就想着成为“国民品牌”,西贝大概把自己当成了童话里的英雄吧。可惜啊,现实不是童话,网友们都不是傻瓜——你是不是真心待客、菜到底好不好吃、价格是否合理,大家心里都明白。比起每天演“逆转命运”的戏码,不如先把员工加班费结清、社保补齐、菜单价钱实在点再说,否则再这么“造神”,最终只会变成网友口中笑料一段。
你说靠讲故事、炒点情怀,西贝能不能把口碑重新挽回呢?要是我去西贝吃饭,倒不觉得会指望一碗面能改变我的命运。你会不会也抱有这样的期待?欢迎留言,咱们聊聊!
来源:解忧菌搞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