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2025年9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54.5%时,这个看似普通的月度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这已是行业连续第96个月站在荣枯线之上。八年抗战不过如此,而中国汽车经销商却在库存高压下打了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持久战。更耐人寻味的是,同期
当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2025年9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54.5%时,这个看似普通的月度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这已是行业连续第96个月站在荣枯线之上。八年抗战不过如此,而中国汽车经销商却在库存高压下打了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持久战。更耐人寻味的是,同期新能源渗透率已从2023年的24%飙升至58.5%,这场新旧动能的世纪交替中,传统流通体系正经历怎样的阵痛?
翻开近三年库存预警指数变化曲线,2023年9月库存系数1.51、2024年9月预警指数54.0%、2025年9月54.5%三个关键节点勾勒出一条顽固的高位震荡线。这种持续性异常在全球汽车市场都属罕见,尤其当对比同期新能源渗透率24%到58.5%的跃升曲线时,结构性矛盾愈发清晰。
数据显示,2025年9月厂商批发量同比增长12%,而零售端增速仅1%,这种"厂商热、终端冷"的剪刀差,暴露出传统"以产定销"模式的失灵。更值得警惕的是自主品牌库存深度达1.56个月,比美国市场平均水平高出0.36个月,这意味着即便在"金九银十"销售旺季,经销商仍需承受近50天的库存周转压力。
产能惯性成为第一个死结。主机厂对规模化生产的路径依赖,使得2025年9月批发量仍保持两位数增长。这种生产导向思维与零售端1%的增速形成鲜明反差,犹如一辆刹不住车的重卡。
渠道冲突构成第二个矛盾点。新能源品牌直销占比突破60%,特斯拉、蔚来等品牌的直营门店正在分流传统4S店客源。当消费者习惯线上下单、透明定价时,层层加价的经销商体系显得格格不入。
政策错配则加剧了周转困境。地方补贴偏向"523规格"(车长5米/宽2米/轴距3米)的高价车型,这种"扶强不扶弱"的导向,与县乡市场对入门级车型的需求形成错位。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平均库存周转周期比中国快15天,政策工具的精准度差异可见一斑。
美国汽车经销商协会(NADA)2025年Q3数据提供了重要参照。其1.2个月的库存深度背后,是占销量40%的二手车置换体系支撑,而中国置换率不足25%。更关键的是数字化差距——美国主机厂与经销商系统直连率达92%,中国仅为47%。
这种差距体现在库存管理的每个环节。当美国经销商能实时调整进货策略时,中国同行还在依靠经验预判。广汽传祺、东风日产等品牌库存深度屡超2个月,暴露出信息孤岛带来的决策滞后。
渠道融合型探索已见端倪。大众ID系列试点的"代理制"模式,让厂家掌控定价权的同时,将经销商转型为服务商。这种折中方案既保留线下网络价值,又规避了价格混战。
数据驱动型代表当属比亚迪"智慧供应链"。其72小时库存预警响应机制,将传统按月调整的采购计划升级为动态管理。数据显示,采用该系统的经销商库存周转效率提升27%。
生态重组型则以特斯拉"直营+授权钣喷中心"为范本。这种混合模式重构了售后利润分配,钣喷中心单店营收可达传统4S店的60%,而投入成本仅三分之一。
当54.5%的预警指数再次敲响警钟,行业已到转型临界点。丰田"年轮经营"理论提示着从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的必然——就像树木年轮,扎实的终端消化才能支撑健康增长。
对经销商而言,建立新能源专项服务能力、参与区域性库存共享平台、把握《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修订契机,或是穿越周期的三板斧。这场持续八年的库存拉锯战,终将在新旧模式的此消彼长中找到平衡点。当电动化浪潮冲刷掉传统模式的泥沙,留下的必将是更具韧性的流通生态。
来源:汽车养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