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顺德区中心血站检验科在血型筛查工作中,首次发现一例极稀有血型——Jk(a-b-)。该血型因稀有程度极高,被称为“钻石血”,其在中国人群中的出现概率仅为0.002%~0.02%,比大众熟知的“熊猫血”(概率0.2%~0.5%)稀有超百倍。
近日,顺德区中心血站检验科在血型筛查工作中,首次发现一例极稀有血型——Jk(a-b-)。该血型因稀有程度极高,被称为“钻石血”,其在中国人群中的出现概率仅为0.002%~0.02%,比大众熟知的“熊猫血”(概率0.2%~0.5%)稀有超百倍。
据了解,这是顺德区中心血站自2024年启动尿素溶血试验筛查Jk(a-b-)稀有血型以来,首次发现该类血型,此前顺德本地暂无相关血型记录。此次“钻石血”供血者的纳入,不仅填补了顺德在Jk(a-b-)血型筛查领域的空白,更将为顺德及周边地区临床精准输血提供关键血液储备,为特殊血型患者的急救治疗增添保障。
顺德区中心血站相关负责人表示,首例“钻石血”的发现,既让公众对稀有血型有了更直观的认知,让大家感受到人体血型系统的复杂性与精妙性,也凸显了血液专项筛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每一份血液都可能携带罕见的‘生命密码’,每一次细致筛查都是在为未知的急救场景储备关键信息。”该负责人呼吁,稀有血型人群可主动到血站登记信息,这不仅是为自身健康预留“应急通道”,也是为需要特殊血型的患者搭建“生命桥梁”。
目前,顺德区中心血站已建立稀有血型信息库,并持续推进信息库扩容工作。血站方面强调,唯有稀有血型者与血站工作人员携手,才能让这些藏在血液中的“稀有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在互帮互助中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实力量。
顺德区中心血站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开展血型筛查工作。
科普时间
什么是“钻石血”Jk(a-b-)血型?
提起血型,多数人只知道ABO血型,但实际上,人类已发现43个独立的血型系统,而此次检出的“钻石血”,属于Kidd血型系统的一种。
Jk(a-b-)血型的形成源于人体18号染色体上的SLC14A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红细胞表面彻底缺失Jkᵃ、Jkᵇ及Jk3抗原,就像一张“缺少特定标识”的特殊通行证,基因型也发生改变。这正是“钻石血”与普通血型最核心的区别。
怎么发现“钻石血”?
发现“钻石血”的关键,在于其有一个特殊本领——“尿素抵抗”。普通红细胞表面有一种“尿素转运蛋白”结构,它就像为尿素专门开设的“专属通道”。当普通红细胞放入尿素溶液中时,尿素会通过这个通道快速涌入细胞内部,导致细胞吸水涨破,就像没关窗的房子遭遇暴雨后,难免因进水而“受损”。
但“钻石血”的红细胞缺少这种通道蛋白,能在尿素溶液中能长时间保持完整。顺德区中心血站检验科正是抓住这一特性,用低成本的尿素溶液搭配全自动加样系统,从海量血液样本中精准“捕捉”到了这例Jk(a-b-)血型,既保证了筛查的准确性,又控制了检测成本。
拥有“钻石血”会影响健康吗?
血站工作人员表示,请放心,Jk(a-b-)血型并非疾病,只是一种特殊的遗传标记,对日常身体健康没有影响。人体内的尿素是代谢废物,虽然红细胞缺少了通道,但人体的肾脏很聪明,会通过其他方式处理尿素,就像专用接口坏了,通用接口能及时补位,所以日常代谢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
但“钻石血”人群在需要输血时会面临很大挑战。人体的免疫系统如同严格的“安保系统”,当输入带有Jkᵃ或Jkᵇ抗原的普通血液时,免疫系统会将这些外来红细胞判定为“入侵者”,进而产生针对这种抗原的抗Jk3抗体,对红细胞发起攻击。
这种攻击不会立刻发生,而是会潜伏几天到几周,等输入的红细胞完全融入血液循环后才发动“突袭”,这就是“迟发性溶血反应”。患者会出现发烧、皮肤发黄、尿液变成浓茶色等症状,严重时会损伤肾脏。
对于“钻石血”的孕妈妈来说,风险更大。如果胎儿遗传了父亲的Jk抗原,妈妈体内产生的抗Jk3抗体可能会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的红细胞,导致新生儿溶血病,可能引起胎儿贫血、黄疸,甚至危及生命。
“钻石血”人群如何做好自我守护?
鉴于“钻石血”的稀有性,匹配血液的寻找难度极大,对产生抗Jk3抗体的患者,需要输注同血型的血液,这也是顺德区中心血站将该血型纳入本地及广东省稀有血型库的核心原因,为患者筑牢生命防线。同时“钻石血”人群的自我保护与提前规划尤为关键,可从以下两方面做好准备:
1.急诊、手术或产检时,第一时间告知医护人员特殊血型。
2.孕妇要强化健康预防,做好孕期管理。保持健康作息,做好安全防护,减少对生病和输血的需求。“钻石血”孕妈妈,应该从怀孕16周起定期监测是否产生抗Jk3抗体及水平,为分娩制定应急输血方案。
文/顺德融媒记者吴小镛 通讯员苏雪莹
图/顺德区中心血站提供
来源:佛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