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再次强调:宁可打麻将,也别做这6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2:08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54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成阿姨最近总是神情恍惚,邻居都以为她是更年期情绪不稳。可谁都没想到,她最疼的独子竟因艾滋病去世,年仅29岁。

“他不是不抽烟不喝酒吗?怎么会得这种病?”

成阿姨哭着说,她儿子平时很正常,也没乱交朋友,可惜他们都忽视了那些看不见的风险

医生提醒:很多人以为艾滋离自己很远,只有“不检点”的人才会感染。但事实是——艾滋病正在悄悄靠近普通人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艾滋病感染者超过10万人,其中异性传播比例高达70%以上。而且,感染者的平均年龄正在下降,很多年轻人都是在症状明显后才被确诊,已是晚期。

中国疾控中心曾指出,艾滋病的早期症状极其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胃病、淋巴结炎,等到发现,可能已错过最佳干预期。

更令人担忧的是——死亡率开始反弹。2024年中国疾控中心年报显示: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已连续3年上升。

1. 不固定性伴侣

这是艾滋传播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医生强调,“只要性关系不固定,你就处在高危区。”就算你自己洁身自好,但只要对方有过风险行为,你也无法幸免。

2. 拒绝使用安全套

有人觉得“那东西影响体验”,但现实是:安全套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大幅降低艾滋病毒传播风险。不戴套,就等于拆盲盒,赌命。

3. 共用针具或纹身器具

在某些非正规美容机构、纹身店,针具未严格消毒,极易造成血液传播。你以为是在变美,可能却在把病毒带进身体。

4. 滥用兴奋剂或“派对药物”

部分年轻人聚会时使用“摇头丸”、“冰毒”等兴奋剂,容易造成判断力下降,进而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这是感染艾滋的高危场景之一

5. 盲目相信“面善的人”

很多人以为外表干净、谈吐正常的人就不会感染艾滋。医生提醒:艾滋病毒不长脸,不能靠直觉判断,有些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已经感染。

6. 拒绝定期检测

很多人觉得“我没那种行为,不需要检测”。但是,艾滋病毒可能潜伏10年都不发作,早期检测才能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发展成艾滋病。

宁可你每年做一次检测,安心过日子,也别等到症状出来再追悔莫及。

医生总结,以下几种症状,如果近期频繁出现,要及时去医院排查:

· 淋巴结异常肿大:特别是颈部、腋下、腹股沟,摸起来像小核桃。

· 反复发热、盗汗:没有感染流感也经常发烧,晚上睡觉出汗多。

· 持续腹泻:不是吃坏肚子,而是几天甚至几周不止。

· 皮疹或口腔白斑:不是过敏,但皮肤或口腔出现异常白色斑块。

· 体重迅速下降:没有刻意减肥,最近却瘦得特别快。

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就是艾滋病,但一旦出现,必须排查HIV感染可能

很多人一听到艾滋病就绝望,其实现在医学已经进步很多。

目前,抗病毒治疗(ART)可将病毒控制在极低水平,只要按时服药,大多数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活到老。

国家已将艾滋病治疗纳入医保,并提供免费抗病毒药物。也就是说——只要早发现、早治疗,艾滋病不再是“绝症”。

真正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无知与偏见

艾滋病毒不会通过握手、共餐、共用马桶传播,对感染者的歧视只会让他们更难求助、更晚治疗。

医生说得好:“宁可打麻将,不要乱来。打麻将最多输几百块,乱来可能输掉一辈子。”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报告》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2023)》
[3]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年第8期,《我国HIV感染人群流行特征分析》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佳佳健康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