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到45岁,人生交换逻辑,决定你的高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1:50 1

摘要:为啥说体力是“启动资金”?因为这东西就像青春饭,过了这村没这店,你想啊,年轻时能不计成本拼一把的劲儿,这辈子也就这几年有。

今年年初“刘润·进化岛”8周年的时候,刘润老师和润宇老师搞了场特别直播。

俩人一聊就是快5个小时,从时代变化聊到个人焦虑,从企业发展说到人生规划

其中刘润老师提到的“扔掉一个,抱起一个”模型,好多观众说有启发但有点抽象,想让再展开说说。

这个模型刚好戳中了咱们这些奔三、过三的人,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观察,跟大家好好掰扯掰扯。

经验才是真家底25岁左右的年轻人,刚从学校出来没几年,有的还在试用期摸爬滚打。

这个阶段能跟世界交换的东西就两样,用不完的体力和学得快的智力,要是选一个当主力,那肯定是体力

为啥说体力是“启动资金”?因为这东西就像青春饭,过了这村没这店,你想啊,年轻时能不计成本拼一把的劲儿,这辈子也就这几年有

我身边有个做互联网的朋友,26岁那年为了赶项目,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项目上线后他抱着电脑哭,现在32岁的他,加班到11点第二天都得靠咖啡续命

刘润老师也说自己以前能两天两夜不睡觉干活,现在过了12点睡第二天就废了,这不是矫情,是身体真的在跟你算账

当然了,我可不是鼓励大家搞996,更不是让你拿健康换钱,关键是要明白,“能尽最大努力”这种能力很稀缺

要是年轻时候总想着养生,这也不敢那也不愿,可能连跟世界交换的资本都没有。

毕竟刚入职场,你既没经验也没资源,除了体力还能拿出啥?那拼体力换回来啥才算值?首先得有能养活自己的收入,这是基础。

但更重要的是经验,那些你亲自踩过的坑、解决过的问题、熬夜复盘写的方法论,这些才是别人拿不走的“家底”。

我以前带过一个实习生,刚开始做报表总出错,后来他把每次出错的原因、修改方法都记在本子上,半年后成了部门里做报表最快最准的人。

后来他跳槽,新公司就是看中了他这份“避坑指南”似的经验,所以25到35岁这段时间,别太纠结工资多少

我见过有人为了每月多两千块,去做重复的流水线工作,三年下来除了会拧螺丝啥也不会,本来想趁年轻多赚点,后来发现连跳槽的资本都没有。

不如像块海绵似的,在能接受的范围内多做事、多学习,把经验攒够了,35岁之后才能有底气。

晶体智力才是硬通货过了35岁,再跟刚毕业的年轻人拼体力,那真是自讨苦吃。

你想啊,25岁的小伙子能熬夜赶工,第二天还精神抖擞,你熬一次就得缓三天,工资还比人家高,老板为啥不用年轻人?

所以这时候就得赶紧把“体力牌”换成“智力牌”。

这里说的智力,不是25岁那种反应快、学得快的“流体智力”,而是掺了十年经验的“晶体智力”,就是能看透事情本质的能力

我有个做销售的大哥,30岁前靠跑客户、拼酒量拿订单,35岁后他开始总结客户需求规律,还把自己的经验整理成培训材料,后来成了销售总监

以前他是“手脚并用”跑业务,现在是用“脑子”带团队,这就是晶体智力的作用。

有了晶体智力,工作模式就得跟着变。

程序员不能再只盯着代码,得琢磨怎么搭更高效的系统,往架构师方向走,做运营的不能再只发推文,得想怎么打通用户链路,提升整体转化。

我认识个程序员朋友,36岁那年意识到光写代码没前途,开始学习系统设计,花了半年时间考了架构师证书,现在薪资比之前翻了一倍还多。

靠晶体智力能换回来啥?首先是更高的收入,毕竟能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市场肯定愿意给高价。

更重要的是能攒下真正的人脉,不是微信里几百个好友,也不是饭局上碰过杯的人,而是那些因为认可你的能力、愿意信任你的人。

我那个销售总监大哥,之前帮一个客户解决了库存难题,后来客户开新公司,直接请他当顾问

这种基于信任的人脉,比一百张名片都管用。

杠杆力量才够劲到了45岁,你会发现自己的智力也开始“跟不上”了,新出的技术学起来慢,复杂的报表看久了头疼

这时候别慌,因为你手里还有两张好牌,之前攒下的经验和人脉,这时候就别再当“冲锋陷阵”的人了,得学会当“乐队指挥”。

我有个亲戚,48岁前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后来发现自己学不动新软件,就转型做了项目顾问。

他不用再写代码,而是靠自己的经验帮团队避坑,再用自己的人脉对接资源。

去年他们做的一个项目,就是靠他认识的供应商拿到了优惠价格,最后项目利润比预期高了三成。

这种靠经验和人脉撬动资源的方式,就是杠杆的力量,你不用样样都懂,只要知道谁懂、怎么把懂的人凑到一起就行。

就像开餐馆,你不用会炒菜,但得知道哪个厨师手艺好、哪个采购能拿到新鲜食材,把这些人协调好,餐馆就能开起来。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接力赛,25岁用体力跑第一棒,把经验交出去,35岁用智力跑第二棒,把人脉交出去,45岁拿着经验和人脉,接着往下跑。

每个阶段都有该扔的东西,也有该抱的东西,关键是别站在原地纠结,我以前也怕35岁危机,总担心自己体力跟不上、智力不够用。

但了解了这个“扔抱”模型后才明白,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优势,25岁有体力就多攒经验,35岁有智力就多攒人脉,45岁有资源就多搭台子。

如此看来,年龄从来不是障碍,能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交换资本”才是关键,最后想跟大家说,别害怕扔掉过去的东西,也别担心抱不起未来的东西。

只要找对每个阶段的核心方向,35岁之后不仅不会焦虑,反而能活得更从容。

毕竟,真正厉害的人,从来都是顺着年龄找机会,而不是逆着年龄犯愁。

来源:壹点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