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江洋洋兰江,由信安江、金华江在兰溪汇流而成。兰溪置县前,在兰江、信安江、金华江三江汇流处设有三河戍所。唐咸通元年(860年),朝廷以三河戍所管辖之地及原金华县西部地域,析置兰溪县。自此,三江汇流处至梅城三江口的江段,均称作兰江。
大江洋洋 兰江,由信安江、金华江在兰溪汇流而成。兰溪置县前,在兰江、信安江、金华江三江汇流处设有三河戍所。唐咸通元年(860年),朝廷以三河戍所管辖之地及原金华县西部地域,析置兰溪县。自此,三江汇流处至梅城三江口的江段,均称作兰江。
三河村绿道
江东村湿地
自兰溪北行约22千米,便是兰溪与建德交界的将军岩,再前行约10 千米,东岸为金字山,西岸是山丘向江岸的过渡地带,另有源于坦达岭的下源溪河口冲积地,自然形成一处开阔江湾。后人以“盖汇上流渚港之水而钟于斯,其势浩瀚,因以名大洋”的文雅表述,生动地诠释了“大洋”得名之由。除水路外,金字山以南的滨江地带,亦是古代严州至兰溪驿路的必经之地,因适宜居住,遂成为水陆往来的憩息点。
《新定志》卷二
今存三卷残本《新定志》的卷二“寺观”“集福院”条目,仍可查到大洋地名的记载:“集福院,在宣政乡大洋,距城二十五里。相传曾有僧人在此拾得一块形似佛像的石头,遂搭建小寮。国朝乾德中创为院。”“国朝乾德中”即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年),而搭建小寮的时间,当在五代时期甚至更早。据此可推断,至晚在公元960年,“大洋”地名已存在;加之水陆交通、睦婺驿路及集福院、下竺院香客往来的推动,“大洋”之名得以广泛传播。
清光绪二十年航川附近地图
清雍正年间推行顺庄法,大洋划归南小洋庄管辖。
清光绪二十年航川附近地图
清末,因地处兰江与兰严大路的重要节点,朝廷在此设置具有军事守备性质的大洋镇。此后,“大洋”作为政区地名,先后用于区公所、人民公社、乡级建制。1985年7月,大洋撤乡设镇;2005年4月,麻车、三河两乡并入,最终形成现代大洋的格局,而昔日滋养一方的洋洋大江,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航道。
如今的大洋镇,拥有集省道、高速、高铁、航运于一体的综合交通网。16家规上工业、两家上市公司,行业涉及精细化工、家纺、新材料,年生产总值突破40亿。水稻、樱桃、枇杷、杨梅、螃蟹、蓝龙虾等为农业产业增长点,青云桥、观星台等网红打卡点共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先后获得国家级卫生城镇、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等荣誉。
来源:途经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