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阳的答案,藏在“数智”二字中。这座川中古城,正以数智技术为翼,助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让文明融入城乡肌理,浸润群众生活。
从成都向东,高铁飞驰,26分钟便抵达“成渝之心、巴蜀门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资阳。
摩崖造像散落山野,如何“活”起来?乡村面临空心化,如何焕发新机?基层文明实践,如何更精准、更有温度?
资阳的答案,藏在“数智”二字中。这座川中古城,正以数智技术为翼,助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让文明融入城乡肌理,浸润群众生活。
资阳安岳,被誉为中国石刻之乡。10万余尊摩崖造像、近40万字摩崖经文,散布于全县46个乡镇街道。它们承载着唐宋风华,却也因分布零散、保护难度大,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
如何将这些散落乡野的摩崖造像保护好、传承好?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安岳石窟研究院供图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给出了答案。作为四川首个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它今年5月正式开放,便迅速成为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标杆。借助Mapping投影、手势感应、脑电波交互、AI算法等前沿科技,毗卢洞的紫竹观音、圆觉洞的十二圆觉菩萨、卧佛院的涅槃像……这些“老宝贝”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活”了起来。
学生参观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漆世平 摄
“游客不仅能够近距离观赏精美的石窟艺术,还能亲手‘修复’风化造像、与千年前的造像‘互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负责人介绍,特别是Boxfilm沉浸式影院与3D 8K球幕影院,让唐宋风吹进现实,让匠心穿越时空。开放至今,中心已接待游客超15.8万人次。
近日,“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中渝西文明实践带共建暨资阳·潼南“行走的非遗课堂”在资阳举办。重庆潼南女子舞狮团走进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在讲解员许攀的带领下沉浸式体验千年石窟之美。“一尊尊石刻佛像就那样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就像时空穿越了一样。”舞狮团的一名孩子感叹道。
学生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体验。漆世平 摄
数智化的意义,不在于替代真实,而在于打破时空界限,开启文物的“第二生命”,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造新机遇。
同样的数字脉搏,也跳动在资阳其他文化现场。
游客参观陈毅故居。漆世平 摄
陈毅故里景区,上线云游景区,景区VR、语音导览、云听等栏目,让游客轻触屏幕便能“云”访元帅故居,听微党课,逛云展览,了解革命历史和革命文物。
资阳市博物馆移动展“探秘濛溪河遗址群”,让数万年前的远古文明触手可及。其中,《重返濛溪河》H5互动体验项目吸粉无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园(资阳方特国色春秋)内,融合“儒、释、道”文化和巴蜀文化、石刻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的大型高科技文化项目,成为亲子出行热门打卡地。
…………
资阳正以数智技术打破时空界限,让文化遗产可触可感,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资阳市临空经济区临江镇仁里村,曾是产业匮乏、人才外流的传统村落。2024年4月,全球首个社会创新驱动数字游民社区——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在此落地,现代基建与乡野山丘融为一体,更有一群“拎包入住”的年轻人,成为村庄的新风景。
这群年轻人被称为“数字游民”。
“与其说数字游民是一类群体,倒不如说是当下的一种状态。”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运营团队成员解释,只要是不受传统工作地点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实现工作和休闲动态平衡的,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都可以称之为“数字游民”。
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共享办公区。漆世平 摄
共享办公区、共享公寓、共享厨房、露营基地……自开园以来,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已吸引超1.5万人次数字游民入住,包括艺术家、自媒体人、作家、程序员等人群。
大部分来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的数字游民,短则待一周,长则待几个月。来自内蒙古的程序员吕俊,两周前骑着摩托车来到这里:“喜欢这里的宁静,和游民们聊旅途、品咖啡,很惬意。”
数字游民来了还想再来,这在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也是常有的事。文字工作者杨兰去年曾在社区待了一个多月,今年又来了:“这里将过去与未来、土地与艺术完美融合,蝉鸣、鸟叫、风雨声,都是灵感。”
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山顶咖啡厅。漆世平 摄
游民来了,村子活了。品牌咖啡、窑烤面包、特色餐饮等新消费场景随之兴起,村民就业机会增多。“月薪3000元,离家近,每天骑电瓶车几分钟就到。”仁里村4组村民蔡加祝在共享办公区当保安,在他眼中,变化不只是村里来了许多年轻人,更是腰包鼓了、人气旺了、日子甜了。
“目前,仁里村流转集体土地820亩,村集体年均增收12万元,带动村民就业超100人。”仁里村党总支书记赵才兵笑着说,因为数字游民社区这个项目,越来越多游客慕名来村里游玩、参观,村里铺上了柏油马路,实现了5G网络覆盖,落地了快递点,通上了公交车,村民正享受着更好的生活环境。
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与乡村融为一体。电子科大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供图
新老村民的融合带来了观念的革新和文明的交流互鉴。在资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的指导下,仁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数字游民社区不断激活新动能,阵地共融、队伍共育、活动共办、结对共建,“仁里文明集市”“幸福仁里‘荷’你有约”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新老村民一起开院坝会、制定村规民约,传统节日一起开展节庆活动。
来自美国硅谷的数字游民Bruce在村里分享创业经验;来自新加坡的数字游民Joe给村里的小朋友教英语……这些自发的交流,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精神面貌,共创共享、共融共促的文明新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数字游民已达3500万人,预计2035年将超10亿人;在中国,2.8亿00后中有 76.4%愿意成为数字游民。而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为这场变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为吸引更多人扎根这里,今年资阳印发《资阳市临空经济区支持数字游民创新集聚十二条措施(试行)》,为数字游民提供租金补贴、创业奖励等支持。一场关于工作与生活的变革,正从资阳出发,走向更远。
数智+电力 文明实践有温度“汪嬢嬢家上周用电量突然归零,快去看看什么情况。”9月22日清晨,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一碗水村,全国文明单位——国网资阳供电公司的驻村干部曾勇收到资阳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推送的用电异常预警信息,便立即赶往独居老人汪德容家。
几番询问之下,才得知老人上周去城里的女儿家小住了。“虽是虚惊一场,但用电数据能帮我们精准掌握村民特别是脱贫户、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家庭的情况。”曾勇说,发现哪一户用电数据异常,驻村队员就会立即上门去了解情况,及时解决群众困难。
资阳市能源大数据中心由国网资阳供电公司搭建,自2020年建成以来,已实现对4个定点帮扶村604户脱贫户的用电动态监测。数据,成为精准帮扶的“眼睛”。
一碗水村村民在电力爱心超市用积分兑换商品。国网资阳供电公司供图
数智赋能更融入乡风文明。在一碗水村,村民手机微信里,都收藏着一个“电力爱心超市”兑换平台,点开平台,便可用积分兑换想要的商品。
积分从哪里来?一碗水村制定了《一碗水村村民文明积分制考核评价细则》,村民参与环境整治、获评星级文明户、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等均可获得相应积分。“全村665户在‘电力爱心超市’兑换平台开通了账户,形成‘积分—兑换—激励’的良性循环。”曾勇介绍,行动不便的老人还享受送货上门服务。
“过去村民‘坐等靠’,现在抢着干!”一碗水村村干部感慨,数智化手段激发了村民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
国网资阳供电公司志愿者在一碗水村“电力爱心超市”前直播带货。国网资阳供电公司供图
线上,助农直播同样火热。国网资阳供电公司通过“超市现场直播带货”“线上零售团购、线下下单预约”等“红细胞”爱心助农活动为该村销售农副产品。“仅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6万元。”曾勇介绍,村里还建立了“农户+公司+平台”产销结合模式,将村里的农副产品上架国家电网“惠农帮”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而对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年人,“数字反哺”也在进行。国网资阳供电公司“红细胞·好邻居”文明实践志愿者定期走进社区、乡镇开设“老年课堂”,教老人使用“网上国网”APP和智能家电,让技术不落下任何一个人。
文明单位是行业文明的助推器,也是社会文明的催化剂。在帮扶共建中,国网资阳供电公司不断演绎着“绿色电力”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故事。“我们始终注重履行全国文明单位的社会责任和引领示范作用,以数智化手段健全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以文明实践助发展、优服务、提形象、促和谐,用心用情守护万家灯火。”国网资阳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严守数据安全,深挖数据价值,持续擦亮“电眼”品牌。
从文物保护到乡村振兴
从精准帮扶到文明实践
资阳以数智为笔
绘就了一幅技术与人情交融、
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明图景
这是数智时代
精神文明建设
近期热门视频编辑:朱芸芸
审核:刘川 陈晓芸 徐艺嘉
来源:文明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