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罗永浩一条“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的微博,直接砸进餐饮行业的深潭。可谁也没想到,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一系列操作,把小涟漪搅成了滔天巨浪,最终落得日损百万营业额的下场。
2025年9月,罗永浩一条“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的微博,直接砸进餐饮行业的深潭。可谁也没想到,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一系列操作,把小涟漪搅成了滔天巨浪,最终落得日损百万营业额的下场。
这场风波与其说是预制菜之争,不如说是一堂生动的危机管理反面课,藏着企业应对危机的五个“避坑指南”。
想象一下,你家店被质疑了,你作为老板,心里肯定焦急如焚。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沉得住气,不是吗?可贾国龙,似乎把这份焦急,直接转化成了“霸气”和“硬气”。
罗永浩的质疑刚冒头,贾总就拍着胸脯,在镜头前、在社交媒体上,斩钉截铁地宣称:“西贝的菜品,100%不是预制菜!”这话说得多满啊!紧接着,他还放出狠话:“我们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这话一出,原本还有些观望的网友们,瞬间被点燃了情绪。大家觉得,这老板挺刚!但很快,现实就给了贾总一个响亮的耳光。
当后续调查,特别是后厨开放直播时,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细节被曝光出来,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躺在冰柜里。还有保质期18个月的冷冻海鲈鱼,赫然在目。这些证据,就像一盆盆冷水,直接浇灭了贾总之前所有的“霸气”。“100%不是预制菜”的誓言,瞬间变成了“打脸”的证据。
更致命的是,面对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贾总非但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反而开始攻击罗永浩是“网络黑嘴”。这一下,原本只是对食材的质疑,立刻上升到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对立。
大家心里会想:我们只是提出疑问,你就开始人身攻击?连顾客的质疑都容不下,这样的企业,还有多少诚意可言?
老板的每一次冲动发言,都像是在通往信任的道路上,亲手给自己挖了一个又一个大坑,最终堵死了所有可以转圜的余地。
危机爆发,舆论场就像一个喧闹的菜市场,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作为企业,你必须有一个清晰、统一的对外窗口,发出一致的声音。否则,你这边说东,他那边说西,消费者只会听得一头雾水,更加摸不着头脑。
西贝在这方面,简直是“反面教材”的典范。当贾总还在坚持“没有预制菜”的时候,为了“自证清白”,他们匆忙开放了后厨。结果呢?
直播镜头下,店长有店长的说法,厨师长有厨师长的解释,各自为政,前言不搭后语。更要命的是,直播中还意外曝光了隔夜羊排、用漏勺掏下水道等令人咋舌的画面。这些细节,跟贾总之前“100%不是预制菜”的说法,完全对不上号!
这就像一场拙劣的“双簧戏”,观众看得一清二楚。大家本来只是想知道,你家菜到底是不是预制菜,结果被一堆混乱的信息和敷衍的态度搞得云里雾里。
而那封姗姗来迟的“致歉信”,更是让人“大开眼界”。一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听起来像是道歉,却又隐隐透着一股子“委屈”和“抱怨”。这哪里是认错的态度?这分明是在模糊焦点,甚至想通过“卖惨”来博取同情。
原本只是一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在混乱的声调和不真诚的态度面前,硬生生地被拖成了一场无法弥补的信任危机。
打仗需要战略,危机公关更需要谋略。就像搭积木一样,你得先在心里勾勒好蓝图,再一步步小心翼翼地搭建。如果脑袋一热,什么准备都没有就冲上去了,那结果往往就是“塌房”。
西贝在危机应对上,犯下的就是这种“无准备之仗”的错误。贾总为了对抗罗永浩的质疑,竟然动员了旗下1.8万名员工,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罗永浩之战”的会议。
你品品,这味道是不是不对?消费者关心的是你食材到底安不安全,到底是不是预制菜,结果你把整个事件的重心,硬生生地扭曲成了“企业和网红的个人恩怨”。这完全是抓错了重点,转移了矛盾!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没有充分准备和排查的情况下,就草率地开放了后厨。本想以此证明清白,结果却发现里面全是虱子!无证上岗、食材超期……这些新的问题,如同连环炸弹,一个接一个地引爆。
最终,只能以紧急关闭后厨草草收场。这哪是自证清白?这分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砸得生疼!就像你家水管漏水了,你不先找漏点、堵漏,反而急着把墙拆了,结果只会让情况更糟。
把信任当儿戏,把危机当战场,却又毫无章法,结局只能是兵败如山倒。
“瓜好不好吃,不是卖瓜的人说了算。”这句话,简单却又深刻。可西贝在危机中,却一直在演一场“自说自话”的单口相声。
他们拿着国家关于预制菜的定义,反复强调自己的产品“不算预制菜”,试图以此堵住悠悠之口。可问题是,这只是你单方面的说辞啊!你为什么不请一个中立的第三方机构来为你背书呢?
如果他们当时能邀请食品安全专家,从专业角度分析冷冻食材的营养保留问题。如果能请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他们的后厨和供应链进行一次公开透明的检查。
甚至,如果能大方地邀请罗永浩本人,去他们的中央厨房走一趟,看看生产的全流程……任何一种方式,都比他们自己声嘶力竭地喊冤来得更有说服力。
但西贝没有。他们固执地选择自己替自己辩解。结果就是,大家觉得你这就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根本没有公信力可言。到头来,连光顾了九年的老顾客,都因为觉得受到了欺骗,而一纸诉状将西贝告上法庭。这份信任的流失,真是彻底到令人心寒。
危机过后,企业往往会想尽办法拉拢顾客,促销就是最常用的手段。但促销也得讲究策略,不是随便发张券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用得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让顾客更加寒心。
西贝后来也推出了一些促销活动,比如100元的堂食代金券。乍一看,似乎挺大方。但细究起来,这张券往往捆绑着消费门槛,必须消费到一定金额才能使用。这种“套路”,对于原本就心生不满的顾客来说,根本感受不到诚意,反而觉得你在“耍小聪明”。
更令人诟病的是他们的“古法馒头”事件。原本21元一个的“古法馒头”,因为卖不动,摇身一变成了3.9元的“手工馒头”。这可不是简单的降价促销啊!这分明是换个名字,玩“偷换概念”的把戏。
其实,如果他们真的想降价,想让利给顾客,不如直接给21元的“古法馒头”来个买一送一,甚至买一送二。这样既保住了“古法馒头”这个产品的口碑,又能让顾客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的诚意。像西贝这样“瞎打折”,或者玩弄文字游戏,只会让顾客觉得你以前的价格虚高,反而更加反感。
西贝的这场危机,无疑是餐饮行业近几年最轰动、也最深刻的一堂课。不冲动、统一声、有准备、找帮手、巧促销,这五点,听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位,需要的是企业上上下下,将“顾客至上”的理念,实实在在地内化于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