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开厨房的门,68岁的李阿姨正挑着货架上的食用油发愁。金灿灿的花生油、清亮的葵花籽油、还有在广告中被夸成“黄金液体”的橄榄油,哪一瓶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选?
推开厨房的门,68岁的李阿姨正挑着货架上的食用油发愁。金灿灿的花生油、清亮的葵花籽油、还有在广告中被夸成“黄金液体”的橄榄油,哪一瓶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选?
邻居大妈劝她多买橄榄油:“外国人都吃!心脑血管好!”可身边的老伴儿却摇头:“饭店都是用大豆油,咱小时候还用猪油呢!”到底哪种油才有益健康?而“吃错油可能会催化癌症”的说法,更让她心里一紧。难道,家里常炒菜的那几种油,真的会给身体“埋雷”?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油,到底怎么吃,才能帮身体远离风险,越吃越健康?
橄榄油被吹成健康榜首,到底真不真?先别急着端上餐桌。生活中,“橄榄油=最健康油”的声音几乎随处可见。实际上,橄榄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0%以上,这些脂肪酸有助于降低“坏”胆固醇(LDL)、提升“好”胆固醇(HDL),对心脑血管健康确实有益。同时,橄榄油富含维生素E、多酚等抗氧化物质,能够减少身体氧化压力,被多项研究证实有助降低慢性疾病与癌症风险。
但这里有两个容易被忽略的健康陷阱。第一,橄榄油并非“万能油”。它更适合做凉拌、低温烹饪,不耐高温。橄榄油在160℃左右就开始冒烟,如果用于高温爆炒,反而易生成有害物质,失去本有的营养优势。第二,橄榄油也分等级,“特级初榨”橄榄油抗氧化物质最多,而“精炼橄榄油”则差异较大。选择不当,反而吃出“健康误区”。
其实,“健康之油”不能只看产地和宣传,更要关注脂肪酸结构。营养指南建议,膳食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一是植物奶油(起酥油)和氢化植物油。许多糕点、曲奇、速食面等都用到这类油。它们富含反式脂肪酸,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警示:摄入反式脂肪酸会显著提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风险。据《柳叶刀》发表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反式脂肪摄入每提升2%,冠心病风险增加23%。反式脂肪还会促进体内炎症反应,影响血脂代谢,严重时诱发代谢综合征。
二是棕榈油和猪油等高饱和脂肪酸油。经常高温烹调或长期大量摄入,容易增加“坏”胆固醇,不利于心血管和代谢健康。以棕榈油为例,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50%,长期摄入与某些癌症(如乳腺癌、肝癌)风险增加相关。猪油更不用说,每100克就含44克饱和脂肪,实验证明对心脑血管极不友好。常吃这类油会让血液变得“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病隐患加大。
很多家庭还有一个“隐藏雷区”,反复炒菜后剩油再用。反复加热后,油脂结构被破坏,容易产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尤其是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等多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油类,经高温多次使用最易变质,“越用越不健康”。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日烹调用油不超过25克,大致相当于家用量勺1.5勺左右。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茶籽油等天然植物油本身都有各自营养优点:如亚油酸、亚麻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对血管、神经、皮肤都有益。建议大家“换着吃,合理搭配”,比如一段时间用花生油,下次换成菜籽油或玉米油,兼得多种脂肪酸。
如果喜欢橄榄油,低温做沙拉、拌菜、炖汤都很推荐。爆炒、炸制菜肴时,选用耐高温的花生油、菜籽油会更适合。别忘了,无论哪种油,都别贪多。油吃多了,同样会加速血脂异常、肥胖甚至加大癌症隐患。
综合国际和国内研究,健康地“吃油”应牢记4点:远离反式脂肪: 少吃含植物奶油、氢化植物油的零食、糕点等。减少饱和脂肪: 棕榈油、猪油及肥肉炒菜要尽量少碰。油类轮换搭配: 尽量以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茶籽油为主,多样化摄入。控制用量、拒绝剩油: 一天总量别超过25克,用油后不反复炒菜。
其实,“健康之油”从不是某一种油的胜出,而是选择科学、均衡和少量。只要掌握了脂肪酸的奥秘,既能享受美味,也能守护身体不上“隐形警报”。橄榄油固然好,但别忘了吃法要科学,好油配好方法,才是真正的益寿之道。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柳叶刀》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1990–2019
世界卫生组织反式脂肪酸立场文件2021版
《食用油脂营养与健康风险研究》
《中老年人膳食脂肪营养干预指南》
来源:齐医生言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