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发出预警:若三战爆发,日本将化身侵略者,进攻这三个国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4 23:42 3

摘要:2023年,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扔出一枚重磅炸弹: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可能会摇身一变,成为侵略者,甚至可能进攻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这三个国家。

最近几年,世界局势有点乱得让人头皮发麻。俄乌冲突打得不可开交,中东那边总是火药味十足,台海问题也老是让人捏把汗。

2023年,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扔出一枚重磅炸弹: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可能会摇身一变,成为侵略者,甚至可能进攻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这三个国家。

基辛格1923年出生在德国,是犹太裔,后来为了躲避纳粹迫害,1938年全家跑到了美国。他在哈佛大学读了博士,研究国际关系,脑子特别好使。1969年,他被尼克松总统拉去做国家安全顾问,后来又当了国务卿,一直干到1977年。

这期间,他干了好几件大事,比如推动中美建交,让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缓和了一点,还在中东搞了“穿梭外交”,帮着调停冲突。基辛格是个现实主义者,特别讲究国家利益,擅长在大国之间找平衡。他的外交手腕和洞察力,让他成了20世纪国际政治的风云人物。

2023年5月,他接受《经济学人》采访的时候提到,日本可能会在未来五年内搞核武器,这会把亚洲的战略格局搅得天翻地覆。有人把这话解读成他对日本在三战中可能变成侵略者的担忧,甚至还点了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名。虽然他没明说日本一定会打这三个国家,但这个假设还是让人忍不住想多琢磨琢磨。

说到日本,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那个战后喊着“和平宪法”的国家。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国占了,搞了个《和平宪法》,第九条写得明明白白:放弃战争,不搞进攻性军队,只留个自卫队防身。但这几年,日本的路子好像变了。

2014年,安倍晋三当首相时,重新解释了宪法,说日本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意思是能帮盟友打仗。到了2022年,岸田文雄上台,直接把国防预算提到GDP的2%,还买了一堆能打回去的武器。那一年,日本还参加了130多场军演,忙得跟个陀螺似的。

基辛格还提到,日本可能会搞核武器。这话听着有点吓人,因为日本一直有个“三不核原则”:不拥有、不生产、不让核武器进来。但现在朝鲜那边核威胁越来越大,中国军力也在快速崛起,日本国内有些政客就开始嘀咕,要不要也弄点核武器防身。

2015年,基辛格在日本《读卖新闻》上说过,日本变成“普通国家”是迟早的事,但如果外交政策变得太强硬,可能会让东亚不太平。这话是不是在暗示,日本有复苏军国主义的苗头?

基辛格点名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这三国跟日本的关系都挺复杂,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中国:历史旧账和新矛盾

中日关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二战时,日本侵华战争杀了无数中国人,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那些事,到现在还是民族记忆里的痛。1972年两国建交,关系缓和了点,但东海的钓鱼岛问题一直没消停。

2022年,中国海军在那一带转悠得挺勤,日本也赶紧派自卫队盯着。万一真打起来,这地方估计就是个火药桶。基辛格可能觉得,如果三战爆发,日本会趁乱对中国动手,要么抢地盘,要么压住中国崛起。

美国:盟友变对手?

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就更有意思了。1951年签了《美日安保条约》,美国在日本驻军到现在还有3.5万人,俩国家是铁杆盟友。但历史上有过疙瘩,比如1945年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广岛和长崎死了14万人,还有1985年的《广场协议》,逼着日元升值,把日本经济整得一蹶不振。

现在冲绳的美军基地还老惹当地人不高兴。如果哪天美日闹掰了,日本会不会翻脸?不过说实话,日本现在打美国,可能性不大,毕竟经济军事都靠着美国呢。

澳大利亚:二战阴影重现?

澳大利亚与日本的梁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段历史至今仍在许多澳大利亚人的集体记忆中留下阴影。1942年,日本帝国扩张到南太平洋,首次将战火直接烧到澳大利亚本土。

当年2月,日本海军对达尔文港发动空袭,一天之内投下的炸弹数量甚至超过了珍珠港,造成数百人死亡,港口几乎被夷为平地。更残酷的是,在新几内亚战场,日本军队对澳军俘虏和当地平民犯下了多起屠杀和酷刑暴行,使得澳大利亚社会对“日军暴行”产生了极强的痛恨与警惕。

战后,虽然随着美国主导的“亚太秩序”建立,日本与澳大利亚逐渐从敌对走向合作。两国不仅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澳大利亚是日本能源与矿产的重要供应国,日本则是澳大利亚高科技与制造业的重要市场,而且也在安全领域加深绑定。

近年来,“四方安全对话”(QUAD)的兴起,使澳日与美印一道成为美西太战略的关键四边形构件。军事演习、情报共享与战略协调越来越频繁,表面上看,两国关系进入了“战略伙伴”阶段。

但历史的裂痕从未真正愈合。特别是当我们从战略现实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未来的亚太格局时,澳大利亚对日本的深层戒备并未完全消除。

如果未来局势剧变,日本再次走上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或者企图在太平洋建立主导地位,澳大利亚的位置就变得极其敏感与关键。作为扼守南太平洋航道的战略支点,澳大利亚一旦被控制或削弱,将严重制约中国与美国在南太的行动自由。

正因如此,像基辛格这样强调权力平衡与现实主义的战略家,或许早已看穿这一潜在风险:日本若真有野心染指太平洋霸权,澳大利亚就很可能再次成为其刀口所指的目标,重演1942年的战略轨迹。

有人说,基辛格可能是受了二战的影响,对日本有点“刻板印象”。毕竟日本现在老百姓不太想打仗,2023年的民调显示,只有30%的人支持改宪法。而且日本经济离不开中国和美国的市场,真打起来自己也得亏死。

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它不是上天恩赐,也不是历史惯性,而是各国历经苦难、在理性与现实之间反复博弈后,靠智慧、克制与对代价的深刻认知所共同铸就的成果。

每一次冲突的避免,背后都有千钧一发的战略判断;每一场谈判的成功,背后都有不计得失的政治抉择;每一次和平的维持,背后都有对战争后果的冷静计算与历史记忆的沉重回响。

今天的世界,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复杂、多极而不稳定。核武器的威慑虽在,但误判、误解、意外与极端民族主义的鼓噪,却可能瞬间点燃全球性冲突的火花。

现代战争一旦爆发,将不再是几十年前的局部较量,而是全球供应链、金融系统、社会结构乃至地球生态的全面崩塌。届时,胜利不再属于任何一方,而失败将属于整个人类。

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战争的尽头,从来不是荣耀与凯旋,而是断壁残垣,是废墟上飘荡的硝烟,是生者的苦难与亡者的沉默。那不是未来,而是噩梦。真正有远见的国家,不应追求短期的战略优势,而应致力于避免人类共同的灾难。和平,从来不是软弱的妥协,而是最深刻的责任,是对文明的守护,是对未来世代最负责任的承诺。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