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森微微颔首,目光掠过窗外郁郁葱葱的庭院。自1932年就任这个虚职以来,他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度过了十一个春秋。
1943年5月12日的重庆。
此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站在双河桥官邸的穿衣镜前,仔细整理着藏青色中山装的领口。
这位七旬老者今日要接待加拿大新任驻华公使欧德伦,一场重要的国书递交仪式正等待着他。
"主席,车已备好。"
林森微微颔首,目光掠过窗外郁郁葱葱的庭院。自1932年就任这个虚职以来,他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度过了十一个春秋。
虽然被外界戏称为"看印章的",但他始终以谦和淡泊的态度履行着象征性的职责。
车队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三十公里的路程需要近两个小时。林森闭目养神,思绪却飘向了往昔岁月。
他想起了与孙中山共事的时光,那时革命热情如火,每个人都怀揣着振兴中华的梦想。
而今,抗战正处于最艰难的阶段,外敌当前,内部却依然暗流涌动。
"主席,快到小龙坑了。"
就在这个三岔路口,一辆美军制式的大卡车突然从弯道处冲出,以惊人的速度直扑而来。
司机急忙打方向盘避让,车轮在泥泞的路面上打滑。伴随着刺耳的刹车声和金属撕裂的巨响,轿车猛地撞上了路旁的树干。
林森在剧烈的撞击中被甩离座位,额头重重磕在前排椅背上。
侍卫长急忙下车查看,只见那辆肇事卡车早已绝尘而去,消失在蜿蜒的山路中。
"快!送主席去医院!"
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时,他正在主持召开军事会议。侍从室主任匆匆入内,附耳低语了几句。蒋介石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会议中途戛然而止。
"立即召见戴笠!"回到办公室,蒋介石对陈布雷吩咐道。
军统局长戴笠很快赶到,还未站稳,就听见蒋介石厉声质问:"是不是你做的?"
戴笠愕然抬头:"委座何出此言?林主席他..."
"他今早遭遇车祸,现在生命垂危。我要听实话。"
"委座明鉴,此事绝非卑职所为。林主席虽然有时不太配合,但毕竟是个虚职,没有必要..."
蒋介石挥手打断他的话:"我要你彻底调查此事。记住,我要真相。"
事实上,林森与蒋介石的关系确实微妙。1932年林森就任主席时,两人曾有过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子超兄,这个位置非你莫属。如今党内派系纷杂,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维持局面。"
林森淡然一笑:"蒋先生放心,我明白自己的职责。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我等当以大局为重。"
02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森并非完全认同蒋介石的某些决策。1937年上海停战协议签署后,林森曾罕见地表达过不满。
"蒋先生,恕我直言,对日妥协终非长久之计。民众期待的是坚决抗战的决心啊。"
蒋介石面色不豫:"子超兄有所不知,我们现在需要时间整军备武。"
最让蒋介石耿耿于怀的是西安事变期间,林森坚决反对武力解决的态度。当时蒋介石被扣押,何应钦等人主张出兵讨伐,林森却在国防会议上力排众议:
"若动用武力,无异于置委员长于死地。此事当以和平解决为上。"
这些话后来传到了蒋介石耳中,虽然事实证明林森的判断是正确的,但蒋介石内心始终存有一丝疑虑:这位看似与世无争的主席,是否暗藏其他心思?
尽管如此,蒋介石也明白,林森确实是个没有政治野心的人。记得有一次,孔祥熙试图拉拢林森,特意登门拜访。
"子超兄,"孔祥熙压低声音说,"如今党内有些人专横跋扈,我们应当团结起来,共同维护党国利益。"
林森不动声色地品着茶:"庸之兄多虑了。现今外敌当前,我等更应精诚团结,共渡时艰。"
孔祥熙碰了个软钉子,悻悻而去。这件事传到蒋介石耳中,反而让他对林森多了几分敬意。
在医院里,林森昏迷了数日。5月16日,他的病情突然恶化,因脑溢血与世长辞。消息传出,举国震惊。
蒋介石亲临医院,面对林森的遗体久久不语。最后,他对身边的陈布雷说:"子超先生去了,这是国家的重大损失。要为他举行国葬,务必隆重。"
葬礼当天,重庆全城肃穆。各国使馆均下半旗致哀,中国共产党也发来唁电。毛泽东在电文中称赞林森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这在那时的国共关系背景下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在追悼会上,蒋介石发表了悼词:"林子超先生毕生尽瘁国事,持身清廉,待人宽厚...他的离去是党国不可弥补的损失。"然而在场的一些人注意到,蒋介石的悼词中避而不谈林森的政治立场和贡献,重点强调了他的个人品德。
03葬礼结束后,戴笠向蒋介石汇报了调查结果:"委座,根据现场勘查和多方取证,这确实是一场意外事故。肇事车辆是美国援助物资运输车,司机酒后驾车,现已被拘押。"
蒋介石沉默片刻,问道:"没有任何人为迹象?"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蓄意为之。"戴笠谨慎地回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那天原本应该由另一条路线前往市区,因为道路整修才临时改道小龙坑。"
蒋介石挥了挥手,示意戴笠退下。独自站在窗前,他望着重庆阴沉的天空,心中百感交集。林森的死消除了一個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但同时也带走了一位能够调和各方矛盾的长者。在这个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任何变故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与此同时,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与周恩来也在讨论着林森之死。
"蒋介石这次倒是表现得很大度,"毛泽东抽着烟说,"给了林森这么隆重的葬礼。"
周恩来微微皱眉:"林森先生确实值得尊重。他虽然身在国民党内,但始终保持着独立人格,这在那个圈子里难能可贵。"
"是啊,"毛泽东感叹道,"他是一个符号,象征着国民党内还有正直的力量。现在这个符号消失了,对我们来说未必是好事。"
林森的死如同在波澜不惊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涟漪渐渐扩散。
各方势力都在重新评估局势,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
而那位毕生保持中立、淡泊名利的老人,终于永远摆脱了政治漩涡的困扰,留下了供后人评说的传奇一生。
在他的日记最后一页,人们发现了几句潦草的字迹:"国家危难之际,个人得失何足道哉。唯愿后世子孙,勿忘今日之苦,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来源:三联影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