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中贸易战爆发以来,美国豆农被视为“最前线”的受害者。短短数年,他们从全球最大买家——中国的采购清单里被“清零”,留下的不仅是仓库里越堆越高的大豆。当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向中国时,到底谁在握有真正的杠杆?
美国大豆马上迎来收获季,但豆农们却一个个愁眉不展,因为被中国拒收之后,他们的大豆没有了销路。
美中贸易战爆发以来,美国豆农被视为“最前线”的受害者。短短数年,他们从全球最大买家——中国的采购清单里被“清零”,留下的不仅是仓库里越堆越高的大豆。当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向中国时,到底谁在握有真正的杠杆?
通过综合密歇根、内布拉斯加等主产区的田野调查与行业数据,我们很容易看清这场贸易博弈给美国农业带来的巨大伤痛,并乐见中国以“南美转向”重塑全球油籽格局。
“零出口”年份:60%市场瞬间蒸发
正常年份里,美国约55%—60%的大豆出口流向中国,但2025销售季至今,对华销量基本为零。密歇根州萨吉诺县农户、州大豆协会财务主管艾莉森·蒂尔说:“往年此时驳船已在密西西比河排队,如今粮仓却告诉我们‘等电话’。”中国针对美方“301关税”祭出20%报复性关税后,立刻把大豆订单转向了巴西、阿根廷。美国大豆协会数据显示,过去12个月,南美两国对华出口同比激增38%,美豆份额则被压缩到10年来低点。
价格塌陷:农场现金流断裂
中国停购直接压垮期货。芝加哥大豆连续合约从2024年秋季的每蒲式耳12.8美元跌至2025年9月的9.4美元,跌幅26%,已低于大部分农户的“盈亏线”。内布拉斯加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科里·沃尔特斯指出,“固定成本不变,肥价、地租仍高,农户每英亩现金流由正转负120—150美元”。
在肯纳德,第四代农场主斯科特·汤姆森正准备收割700英亩大豆,却找不到亚洲买家。“我们把希望寄托在12月期货反弹,但粮仓已暗示库容紧张,如果当地榨厂也停秤,就只剩堆在院子里一条路。”
由于去年玉米、小麦已占用大量仓储,新季大豆根本无处堆放。农户担心,一旦10月收割高峰来临,将出现“踩踏式”抛售,局部现货价可能跌破8美元。
心理冲击:从“补贴依赖”到“政策疲劳”
2018—2020年,特朗普政府通过“市场补贴”向农民支付逾300亿美元,一度缓解流失市场。但2025年再启补贴时,农户反应冷淡。蒂尔说,“短期支票不能偿还长期租地贷款,银行更在意你有没有可持续的出口渠道”。
在比阿特丽斯,内州农民联盟主席约翰·汉森更直言:“农业正陷入50年来最深衰退,农村主街的汽车经销商、农机行连带关门,补贴只是止痛药,治不了骨折。”对豆农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未来预期,这样才能规划未来的投资和种植计划,补贴不可持续,也无法带来可预见性和安全感。
中国杠杆:南美布局 + 内需替代
中国为何敢于把占全球进口量60%的大豆“武器化”?专家列出三张底牌:
巴西产能:过去10年,中方资助巴西扩建港口、铁路,巴西可耕地尚有2亿英亩储备,单产提升空间巨大。
阿根廷弹性:阿政府2025年推出“第四季大豆”试验田,可把一年单季变为双季,额外增加800万吨出口。
国产替代:中国扩大菜籽、葵花及合成氨基酸添加技术,饲料配方中豆粕占比已从16%降至13%,相当于年省大豆1200万吨。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ERS)模型显示,即使美中立即取消关税,南美已获得的“结构性份额”也需5—7年才可能逆转。
长期创伤:种植面积缩减与产业外迁
面对不确定市场,美国农户开始“自救”。伊利诺伊大学农场调查指出,2026年意向播种面积里大豆较2024年削减12%,转种春小麦与覆盖作物;同时,密苏里河谷已有合作社探讨把产能迁至墨西哥湾,以便出口欧洲,而非亚洲。沃尔特斯认为,“一旦土地、资本重新配置,即便贸易战结束,美豆也很难夺回全部失地”。
2024年大选中,特朗普在农村县拿下80%以上选票,但9月ABC民调显示,62%豆农对“贸易战术”表示疲惫。汤姆森仍愿意为“制造业回流”承受短期痛苦,但他也承认,“如果2026年春天前看不到中国订单,传统共和党票仓可能出现裂缝”。
众议院农业委员会已收到跨党派提案,要求把“出口信贷+航运补贴”纳入2025年农业法案,以政府力量帮农户夺回海外市场份额,但预算来源尚未落实。
贸易战没有“赢家”,只有“速胜”与“拖垮”之别
中国用南美供应证明了自己在全球油籽市场的定价权;美国农户则在关税硝烟中失去了耗时40年才建立起来的对华供应链。补贴可以填补一次收成,却无法重建信任,美国豆农真正担忧的已不仅是今年卖多少钱,而是5年后还能不能继续种大豆。
正如蒂尔在收获前夜的祈祷:“我们希望政府尽快达成协议,但更希望协议能管得久一点——农民赌的是土地和下一代,不是选举周期。”
来源:生思孰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