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的前世今生,前身追溯到汉朝,80年代到巅峰,现在如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20:00 1

摘要:再到敦煌莫高窟,著名的《鹿王本生图》,用长卷形式描绘了九色鹿救人的完整故事。这标志着中国的叙事绘画,已经非常成熟。

如果你是70后、80后,甚至是90后,那么你的童年记忆里一定有“小人书”。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平板,甚至连电视机都还是稀罕物。

放学后,几个小伙伴围着一起看“小人书”,它的学名叫“连环画”。

它不仅是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

然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的“前身”竟然是千年前的壁画!

很多人以为,小人书是近现代的产物,其实不然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在长沙马王堆的汉墓漆棺上,就能看到连续性的故事画,比如“土伯吃蛇”、“羊骑飞鹤”。

这些画通过多幅画面衔接成一个完整的情节,这不就是最初的“小人书”吗?

再到敦煌莫高窟,著名的《鹿王本生图》,用长卷形式描绘了九色鹿救人的完整故事。这标志着中国的叙事绘画,已经非常成熟。

宋代之后,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小人书开始从壁画、画像石,走进了千家万户。

元明清时期,章回体小说兴起,书里都会配上插图,俗称“回回图”。这让故事更加生动,也为后来的连环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末,上海的《点石斋画报》,更是将小人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开始刊登时事新闻,让“小人书”不仅仅是娱乐消遣,更成为一种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窗口。

还有《聊斋图说》,这套成书于清朝光绪年间、由“红顶商人”徐润组织名家绘制的艺术珍品,原本是给慈禧太后祝寿的贺礼。

整套图册画面细腻、色彩华丽,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套书后来被沙俄军队掠走,直到1957年才归还给中国。

它足以证明,在那个没有声光电的年代,中国的“小人书”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20世纪20年代,随着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西游记》《三国志》等长篇连环画,“连环图画”这个名称开始流行起来,后来又被简化为“连环画”。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堪称连环画的“黄金时代”。朱润斋、周云舫、沈曼云、赵宏本这四位画家,被誉为连环画界的“四大名旦”。他们的作品深受大众喜爱,甚至流传着“看了《天宝图》,忘了肚皮饿”的顺口溜。

这足以说明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小人书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是多么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不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成为一种传播思想、普及知识的重要载体。

从1949年到1962年,全国出版了1.27万余种连环画,发行量高达5.6亿册。

这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连环画家,比如被称为“南顾北刘”的顾炳鑫和刘继卣;还涌现出了一批史诗级的作品,比如贺友直的《山乡巨变》。

为了画好这部作品,他深入农村,像农民一样生活,观察每一个细节。在创作中,他甚至推翻了两次草稿。

最终从明代画家陈洪绶的笔法中汲取灵感,用中国传统的白描线条,勾勒出了一个清新明快、充满泥土芬芳的南方农村。

这种“蹲下去”的创作精神,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连环画迎来了它的巅峰时刻。1982年,全国出版连环画8.6亿册,1983-1984年更是达到了15亿册以上,然而盛极必衰。

随着电视机、录音机等娱乐设备的普及,以及后来VCD、DVD、互联网的兴起,连环画失去了它在文化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同时,为了抢占市场,很多出版社开始大量出版“跑马书”,这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大大损害了连环画的声誉。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在辉煌时期,因为急功近利,开始偷工减料,最终毁了自己的名声。

虽然小人书的风光不再,但它从未真正“退场”。

如今在收藏市场上,那些优秀的连环画作品,依然备受追捧。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很多出版社也开始将连环画进行数字化,让它们以一种新的形式,重回大众视野。

小人书就像一位忠实的老朋友,陪伴着我们,度过了物质匮乏的年代。

也让我们知道,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可以用想象力,去探索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大世界”。

而这,或许才是小人书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小张的科普任意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