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这篇文章耗费了我五天时间,一天写点,不想写了,就停笔存入草稿箱,第二天再接着写,力争写出一篇风格独特唯美的好文章,假如友友们读后觉得还不错的话,点赞给我点鼓励,我会在后续写出更值得一读的文章,以谢友友![作揖][作揖][作揖]
注:这篇文章耗费了我五天时间,一天写点,不想写了,就停笔存入草稿箱,第二天再接着写,力争写出一篇风格独特唯美的好文章,假如友友们读后觉得还不错的话,点赞给我点鼓励,我会在后续写出更值得一读的文章,以谢友友![作揖][作揖][作揖]
话不多说,请看正文:
咱今儿要唠的这段故事,得从南阳卧龙岗那片青草地说起。现在人提起诸葛亮,都知道他是羽扇纶巾的卧龙先生,可谁曾想过,这位日后舌战群儒、三分天下的奇才,竟在隆中草庐里过了整整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但您要真以为他只是种地读书,那可就错了——这十年里的每个季节,他都在为后来的出山布下暗局,春种的是谋略,夏读的是天机,秋交的是人脉,冬藏的是锋芒。咱就着四季轮转,看看这位未来的丞相,到底在隆中藏了多少玄机。
诸葛亮搬到隆中那年,才十七岁。跟着叔父诸葛玄从山东逃难到荆州,叔父一死,他就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这片山坳里扎了根。头年春天,当邻居们看见这文弱书生扛起锄头下地时,都觉得是个笑话——谁家正经读书人会跟泥巴打交道?可他们不知道,这垄上的每一道犁沟,都藏着诸葛亮的心思。
春耕时节,隆中遍野都是新翻的泥土香。诸葛亮穿一身粗布短打,跟佃户们一起吆喝着牛耕地,汗水顺着额角滴在土里,砸出小小的坑。旁人耕地是为了糊口,他耕地却带着股讲究劲儿:垄距要齐,深浅要匀,就跟排兵布阵似的。有回邻居老丈打趣他:"诸葛小哥,你这地耕得比绣花还细,能多打两斗粮?"他直起腰抹把汗,笑了笑:"地整顺了,庄稼长得才踏实,就像天下大势,得先理出个头绪。"
春日读书,他最爱去垄边那棵老桑树底下。手里捧着一卷《管子》,眼睛却时不时瞟向田间地头——看农夫们浇水施肥,看蝴蝶绕着麦苗飞,看远处山坳里的云怎么飘。这种"不务正业"的读法,后来被他写成《诫子书》里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一回,好友徐庶来找他,见他正蹲在田埂上看蚂蚁搬家,忍不住说:"元直(徐庶字),你这书读到蚂蚁窝里去了?"诸葛亮指了指蚂蚁队列:"你看它们衔食运土,各有章法,岂不是活的《孙子兵法》?"
春日交游,他常去襄阳城里的学舍。那会儿荆州牧刘表办了个官学,聚集了不少读书人,诸葛亮没事就去跟大伙儿聊天。有次讨论到天下大乱,有人唉声叹气,有人慷慨激昂,唯独他坐在角落不吭声,末了才慢悠悠说:"董卓之乱,好比农夫没管好田,野草疯长了。要治天下,得先分清楚哪些是庄稼,哪些是杂草。"这话让旁边的崔州平(博陵名士)愣了半晌,后来主动跟他结交,成了莫逆之交。
春夜观星,是他雷打不动的功课。草庐顶上铺着茅草,他搬个木凳坐在院坝里,仰着头看牵牛织女星。手里攥着根树枝,在地上划着星宿位置,嘴里念念有词。弟弟诸葛均问他看啥,他说:"星星走的道儿,就是天下走的道儿。你看那北斗,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北,天下皆冬,其中自有规律。"后来他在《出师表》里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没说的是,这耕的不是田,是天地大道。
唐代诗人胡曾有首诗写隆中:"乱世英雄百战余,孔明曾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春日里的诸葛亮,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表面看是在生根发芽,实则已在暗中积蓄破土而出的力量。那把锄头挥下去,翻起的不只是泥土,还有未来三分天下的雏形。
隆中的夏天,热得跟下火似的。蝉趴在树上扯着嗓子叫,稻田里的水被晒得直冒热气。别人都躲在屋里摇蒲扇,诸葛亮却偏要在日头最毒的时候读书。他那间草庐四面透风,穿堂风带着热浪,吹得案上的竹简"哗啦哗啦"响,可他一读就是大半天,汗水把衣襟浸透了,都顾不上擦。
夏日苦读,他有个怪癖:不爱读死书。别人捧着《论语》《孟子》摇头晃脑,他却独独钟情《史记》和《孙子兵法》。读到兴奋处,会把竹简往桌上一拍,在屋里来回踱步。有次读《淮阴侯列传》,看到韩信背水一战的典故,他突然停下来,抓起根筷子在桌上划地图:"背水不是死路,是绝路逢生,这招妙啊!"旁边的书童吓了一跳,还以为先生中了暑。
他最爱读的,是那首《梁甫吟》。这是首流传在齐鲁民间的葬歌,讲的是春秋时齐相晏婴计杀三士的故事。别人听着是悲凉,他却读出了权谋。夏天的傍晚,他常坐在草庐前的石头上,望着远处的山唱这首诗:"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歌声被晚风吹得忽高忽低,邻居听了说:"这孩子咋老唱丧歌?"只有好友石广元(颍川名士)知道,他唱的是"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的抱负。
夏日论道,是他和朋友们最过瘾的事。徐庶、崔州平、孟公威(汝南名士)这几个哥们儿,一到夏天就往隆中跑。草庐前有棵大槐树,浓荫匝地,他们就在树下摆个矮桌,沏上粗茶,从早聊到晚。有次聊到曹操,徐庶说:"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真乃枭雄。"诸葛亮摇摇头:"枭雄虽强,却失了人心,好比夏天的雷阵雨,来得猛去得也快。"又聊到孙权,崔州平说:"江东据有天险,可保一方平安。"他又说:"平安是守不住的,得像夏天的庄稼,主动去争阳光雨露。"
夏日纳凉,他喜欢去溪边的竹林。那儿有块平滑的大石头,他往上面一躺,听着溪水声和蝉鸣,眼睛却望着天。有回孟公威来找他,见他躺着不动,以为睡着了,刚要走,就听他说:"公威啊,你看那云,聚散无常,就像天下诸侯,今儿合明儿分。"孟公威抬头看天:"云有啥好看的?"他坐起来说:"云走的方向,就是风的方向;诸侯动的方向,就是天下的方向。"后来他在《后出师表》里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股子洞察世事的劲儿,早在夏日的竹林里就埋下了根。
宋代诗人陆游有句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谁知道,这表里头的雄才大略,有多少是在隆中的夏日蝉鸣里悟出来的?当别人被酷暑逼得心烦意乱时,诸葛亮却在燥热中守住了内心的清凉,把一卷卷兵书战策,读成了日后指点江山的底气。
隆中的秋天,是从满山的野菊花开开始的。黄澄澄的菊花漫山遍野,风一吹,香气能飘出好几里地。诸葛亮最喜欢这个季节,不是因为菊花开得热闹,而是因为秋高气爽,正好会客。他那间草庐虽然简陋,却总在秋天备着上好的菊花酒,等着朋友们来敲柴门。
秋日访友,他最爱去的是襄阳城南的庞德公家。庞德公是荆州有名的隐士,人称"水镜先生",诸葛亮每次去,都要带些自己种的南瓜和新收的稻米。庞德公坐在院子里编竹筐,他就蹲在旁边帮忙,俩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有次庞德公问他:"孔明啊,你天天种地读书,到底图个啥?"他停下手里的活儿:"图个明白。明白天时,明白地利,明白人和。"庞德公捋着胡子笑了:"我看你啊,是想当'卧龙'吧?"这话让诸葛亮愣了一下,后来庞德公真的向刘备推荐了他,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秋日雅集,是隆中最热闹的时候。徐庶、崔州平他们来的时候,总会带上酒菜,几个人围坐在草庐里,对着窗外的菊花喝酒。喝到兴头上,就开始吟诗作对。有一年秋天,下了场小雨,诸葛亮看着窗外的雨打菊花,随口吟了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化用曹丕《燕歌行》)徐庶接了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此处为场景化创作)崔州平最豪迈,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诸葛亮最后举杯:"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此处为时代错位艺术处理,旨在营造雅集氛围)几个人从诗词聊到时局,从北斗七星聊到荆州牧刘表,常常喝到月亮爬上树梢。
秋日登高,是他观察地形的好时机。隆中有座最高的山,叫紫盖山,诸葛亮秋日常去山顶。他不带别的,就带一张绢帛和一支炭笔,坐在石头上画地图。哪儿有河,哪儿有坡,哪儿适合扎营,哪儿适合埋伏,都画得清清楚楚。有次孟公威跟他一起去,见他对着山下的河谷发呆,问:"看啥呢?"他指着河谷说:"你看这地势,要是在此处扎营,敌人从南边来,可引河水灌之;从北边来,可据高临下击之。"孟公威吐了吐舌头:"你这哪儿是看山,是在看战场啊!"后来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这份对地形的敏感,早在秋日的登高望远里练出来了。
秋日会亲,是他难得的放松时刻。他老丈人黄承彦住在襄阳城西,秋天常来隆中看他。黄承彦是荆州名士,跟刘表是连襟(妻子的姐妹嫁与刘表),但他最看重的还是诸葛亮的才学。有一回秋猎,黄承彦带了几只野兔子来,诸葛亮亲自下厨,做了道红烧兔肉。翁婿俩坐在院子里,就着菊花酒吃兔肉,聊的却是《周易》里的"乾卦""坤卦"。黄承彦指着天上的大雁说:"孔明啊,你看那雁群,飞时有阵,止时有节,这就是'礼'。"诸葛亮夹了块兔肉:"丈人说得是,可光有礼还不够,还得有'智',知道何时飞,何时止,飞往何处。"这番对话,后来成了黄承彦向刘表推荐女婿的引子。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隆中的秋天,对诸葛亮来说,就是这样一个"新雨过后"的季节——经过春夏的积累,他在秋日里织起了一张无形的人脉网,庞德公的赏识,黄承彦的支持,朋友们的声援,都成了日后出山的资本。那壶菊花酒里泡着的,不只是秋天的味道,还有天下英雄的情义。
隆中的冬天,来得又急又猛。有时候一夜北风,第二天起来,整个山坳都白了头。诸葛亮的草庐被大雪压着,屋顶的茅草上挂着冰棱,屋里冷得像地窖。可就在这样的寒夜里,他常常守着一炉炭火,直到天亮。那不是为了取暖,是为了看一张画在绢帛上的天下地图。
冬日躬耕,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雪再大,他也要去田里看看。踩着没膝的积雪,查看麦苗有没有被冻坏,顺便在雪地上划拉。有回邻居看见他在雪地里用树枝画圈圈,好奇地问:"诸葛小哥,你这是画啥呢?"他笑了笑:"画天,画地,画天下。"其实他是在推演阵法,雪地上的每个圈圈,都是未来战场上的一处营垒。后来他发明的"八阵图",据说就是从冬日雪地里的推演中得来的。
冬夜观书,他偏爱看《春秋》和《战国策》。炭火噼啪作响,映着他年轻的脸,竹简在火光下泛着微光。看到动情处,他会把竹简往旁边一放,对着炭火发呆。有次弟弟诸葛均半夜起来,见哥哥屋里还亮着灯,推门进去,见他正对着地图喃喃自语:"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诸葛均吓了一跳:"哥,你跟谁说话呢?"他这才回过神来,指着地图说:"跟天下说话呢。"这番话,后来就成了《隆中对》的雏形。
冬日访友,最有诗意的莫过于雪中访石广元。有一年大雪,诸葛亮估摸着石广元该来了,就在草庐里温好了酒,等着。等到天黑,果然听见柴门外有人喊:"孔明兄,开门!"他开门一看,石广元浑身是雪,手里提着一尾鲜鱼。俩人围坐在炭火炉旁,煮鱼下酒。石广元指着窗外的雪说:"这般大雪,要是有人来请你出山,你去不去?"诸葛亮夹了块鱼肉:"要看是谁。如果是能安天下的明主,便是踏破冰雪,也当去。"这话后来传到了刘备耳朵里,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
冬日论道,最经典的莫过于"草堂对雪"。有一回,徐庶、崔州平、孟公威顶着大雪来隆中,四个人围坐在炭火炉旁,烤着红薯喝酒。孟公威说:"如今天下大乱,我等空有才华,却无用武之地,不如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算了。"诸葛亮摇摇头:"归隐是独善其身,可天下苍生怎么办?就像这炉火,要是没人添柴,终究会灭。"崔州平问:"那你说,谁是添柴的人?"诸葛亮往炭火里加了块柴,火苗"腾"地一下窜起来:"能让天下这炉火烧得更旺的人,才是值得追随的明主。"这番话,让三个朋友都沉默了。
冬日待时,是他最有耐心的修行。隆中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可他一点不着急。别人问他:"孔明啊,你到底啥时候出山?"他总是指着窗外的梅花说:"等这梅花开过,春天就来了。时机不到,就像梅花没经霜雪,开出来也不香。"后来刘备第一次来隆中,正是隆冬时节,诸葛亮听说了,却故意躲出去,不是摆架子,而是觉得时机未到。直到第二年春天,刘备三顾茅庐,他才觉得"梅花已谢,春意正浓",这才走出了草庐。
宋代诗人辛弃疾写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谁曾想,这气吞万里的气势,早在隆中的冬夜里,就着一炉炭火慢慢煨出来了。当别人在雪夜里缩手缩脚时,诸葛亮却在寒夜里睁着眼睛看天下,那绢帛上的地图被炭火烤得发脆,上面的每一道墨迹,都是未来三分天下的伏笔。
唠到这儿,咱也该明白诸葛亮在隆中这十年,到底干了些啥了。春天耕地,他耕的是"农为邦本"的道理;夏天读书,他读的是"经纬天地"的智慧;秋天交友,他交的是"英雄相惜"的人脉;冬天观星,他观的是"天下大势"的走向。这哪儿是隐居,分明是一场长达十年的"卧龙养成计划"。
您看啊,他跟徐庶、崔州平他们喝酒,看似闲聊,实则在考察每个人的才具;他去庞德公家帮忙编竹筐,看似劳作,实则在倾听荆州的内幕消息;他雪夜里看地图,看似发呆,实则在推演未来的战局。就连他娶黄月英,看似娶了个"丑媳妇",实则攀上了荆州最硬的关系网——老丈人黄承彦是名士,丈母娘跟刘表夫人是姐妹,这层关系,后来在他初出茅庐时起了大作用。
明代诗人杨慎在《临江仙》里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对诸葛亮来说,隆中的十年从不是"转头空"——春种的谋略,夏读的诗书,秋交的朋友,冬藏的锋芒,都在他走出草庐的那一刻,化作了羽扇纶巾间的神机妙算。当刘备在雪地里第三次叩响柴门时,迎接他的不只是一个卧龙先生,更是一个用十年光阴精心编织的天下局。
最后咱用诸葛亮自己的《梁甫吟》收尾吧:"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这诗里的权谋智慧,不正是他在隆中十年里,从春耕夏读秋交冬藏中悟出来的吗?都说"十年磨一剑",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磨的可不是普通的剑,而是一把能劈开乱世、定鼎三分的惊天巨刃。
来源:梦蝶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