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这么打价格战,谁都别想过冬!”一位空调大厂高管把遥控器“啪”地拍在桌上,屏幕上的PPT停在一张血红色的成本曲线——原材料比去年涨8%,出厂价却跌回2016年。
9月29日晚上10点,广州南丰汇大厦16层会议室灯火通明。空调开到22℃,却压不住屋里越来越高的嗓门。
“再这么打价格战,谁都别想过冬!”一位空调大厂高管把遥控器“啪”地拍在桌上,屏幕上的PPT停在一张血红色的成本曲线——原材料比去年涨8%,出厂价却跌回2016年。
这是“双十一”前最后一场头部厂商碰头会。谁也没想到,三个小时后,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连夜发出《关于加强行业自律与公平竞争的倡议》,字里行间直指“低于成本价倾销”“网络拉踩”“过度加班”三大顽疾。文件末尾,海尔、美的、格力、海信、TCL、长虹、创维、康佳、老板、方太十家公章鲜红刺眼,像是一起按下的“停火键”。
价格“内卷”到底多疯狂?
“1.5匹一级能效变频空调999元,还包邮到家。”10月1日凌晨,京东预售榜刚刷新,业内群就炸锅——这个价格比大部分厂家的材料成本还低100元。更夸张的是一款10公斤滚筒洗衣机,某品牌直接标出“前4小时699元”,被同行扒出同款出厂价都要720元,“卖一台亏一台,就为了冲销量截图去直播间造势”。
“以前打价格战还留点利润,现在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二’。”美的生活电器一位区域经理透露,有的厂家为了把价格打穿,偷偷减掉铜管厚度、把镀锌板换成冷轧板、塑料件里加二次回料,“消费者短期捡便宜,一年后生锈、异响、故障率飙升,最后骂的是整个行业”。
深夜“停火”电话里的四句话
1. “再降价,银行先扛不住。”
某白电巨头CFO晒出数据:行业平均应收账款周期已拉长到98天,比2019年多出整整一个月。银行收紧授信,原材料商要求现款现货,“现金流比利润更早崩溃”。
2. “平台也怕‘翻车’。”
头部主播去年带货家电超1300亿元,可退货率、投诉率同步飙升。天猫、京东内部评估,若继续放任超低价劣质机流入,家电品类可能步“小家电后尘”——用户信任崩塌,复购率下滑30%。
3. “工人加班12小时,谁给交社保?”
倡议书首次把“严禁无偿与过度加班”写进行业自律。一家压缩机厂老板算过账:旺季两班倒,若按法定加班费,单台成本要涨18元,“谁守规矩谁先死”成了潜规则。如今十家龙头同时承诺“守法排班”,等于给供应链一起“上紧箍”。
4. “老外看笑话,出口价被压到骨头。”
中国空调出口均价2020年还有268美元,今年跌到215美元。韩国、土耳其厂商趁机抢单,“Made in China”几乎与“低价”画等号。再自残下去,反倾销大棒随时落下。
十枚公章背后:一场“自救”而非“道德升华”
“别把自律想得太高尚,说到底是大家发现继续内卷等于集体自杀。”产业在线分析师王娟一句话道破:原材料、汇率、运费三座大山短期无解,存量市场又难做大蛋糕,“停火”是仅剩的出路。
更现实的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8月刚对家电“低价倾销”开出首张500万元罚单,谁撞枪口谁就是下一个“典型”。与其被点名,不如先举手投降,换个体面台阶。
停火容易,停战难:三大问号待解
1. 谁监督?协会没有执法权,一旦某家悄悄降价,同行举报后能否真正处罚?答案藏在“银行+平台”联动——倡议书已抄送各大银行、天猫、京东、拼多多,未来融资、流量支持将与“自律评分”挂钩,违规者可能面临“断贷+降权”双重制裁。
2. 小厂怎么办?十家龙头市占率合计超80%,剩下几千家中小企业若不跟进,仍可靠低价抢市场。协会内部消息显示,下一步将推动“黑白名单”,采购链、物流链同步封杀“老赖”企业。
3. 消费者会买单吗?短期内“双十一”肯定看不到999元空调了,但厂家承诺把减下来的营销费用砸向“十年包修”“旧机折价”“免费清洗”,用服务换溢价。若体验确实提升,用户未必怀念低价。
写在最后
10月1日清晨,广州南丰汇会议室的灯终于熄灭,保洁阿姨在地上捡到一张被揉皱的A4纸,上面潦草写着一句话——“活下去,才能谈理想。”
这场由十枚公章压住的“价格战火焰”,能否真正熄灭,还得看接下来的订单、财报和工人下班时间。但至少,家电巨头们第一次公开承认:比打败对手更重要的,是先让自己活到下一个春天。
来源:乐观的芒果SWcd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