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搞线上审批,我也搞线上审批;你给3%的利率,我就敢降到2.5%;客户经理这边更惨,上个月还要求每月放款1000万,这个月就涨到1500万。
现在做普惠金融的银行可太多了,但说实话,干的活儿都差不多。
你搞线上审批,我也搞线上审批;你给3%的利率,我就敢降到2.5%;客户经理这边更惨,上个月还要求每月放款1000万,这个月就涨到1500万。
这种情况不光银行人累,企业也没得到啥真正不一样的服务,说白了就是内卷到极致了。
本来想觉得把线下流程搬到线上,就算数字化转型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现在多数银行做普惠,都是把客户跑腿的环节挪到手机上,审批快了点,但解决方案没本质区别。
不管是国有大行还是地方城商行,打开APP一看,普惠产品长得都差不多。
很显然,这种竞争方式特别粗暴。
利率一降再降,银行的利润空间被挤得越来越小。
之前看银保监会的报告,这几年普惠小微贷款的平均利率降了不少,但有些银行的普惠业务利润率反而降了。
我觉得这事儿挺不合理的,靠降价抢客户,不是长久之计。
更关键的是传统供应链金融的问题,它就像个连环担保游戏。
银行敢给小公司放款,全靠核心企业承诺付款。
可要是核心企业不愿意帮忙确权,或者流程太麻烦,整个链条就卡住了。
如此看来,这种模式根本没解决普惠的核心问题,只是把线下的麻烦搬到了线上而已。
既然传统路子走不通,那有没有新办法呢?还真有,就是“脱核”供应链金融。
可能有人一听“脱核”,就以为不用核心企业了,其实不是。
它是不靠核心企业的担保,而是靠数据判断交易是不是真的。
举个例子,有家国有银行去年搞了个“产业数据贷”,接了30多个行业的ERP系统和供应链平台。
企业的生产订单、物流签收单这些数据,银行都能实时拿到。
只要这些数据能证明交易是真的,就算没有核心企业确权,也能给二级供应商放款。
截至今年8月,这个产品服务了2000多家企业,不良率还不到1%。
这种靠数据说话的方式,比光看担保靠谱多了,毕竟数据造不了假。
而且这种模式能帮到供应链末端的小公司。
之前银行因为风控成本高,只愿意服务核心企业的一级供应商,二级、三级供应商只能靠抵押借钱,好多小公司根本拿不出抵押物。
有个城商行针对汽车零部件行业搞了“脱核”产品,接了当地的物流平台,专门给三级供应商放款。
上线半年,这个行业的小微贷款覆盖率从35%涨到了62%,单户贷款额度平均降到50万,刚好满足小公司的需求。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有个报告,说供应链里二级及以下的小公司占了70%,但传统模式下只有20%能贷到钱。
如此看来,“脱核”模式算是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
银行这边也得跟着变。
本来以为数字化之后,客户经理会轻松点,后来发现不是这样。
他们不能再只收材料了,得懂行业。
比如做电子元器件的业务,就得知道这个行业的交货周期;看企业的ERP数据,得能分析出生产稳不稳定。
说白了,客户经理得变成“产业金融顾问”。
有家股份制银行还按行业组队,让客户经理考行业分析师证书,现在他们做“脱核”业务的不良率,比全行普惠业务平均水平低1个多百分点。
我觉得这种转变特别必要,银行离客户不是远了,而是更近了,因为更懂客户了。
现在银行业就是站在十字路口。
继续搞价格战、拼业绩指标,只能越陷越深;要是靠“脱核”这种真创新,虽然得投钱搞科技、养人才,周期也长,但能开辟新路子。
数字化不是目的,能解决小公司融资难的问题,才是真本事。
毫无疑问,“脱核”供应链金融就是打破普惠内卷的利器。
它不用核心企业担保,靠数据就能放款,帮到了最需要钱的小公司,还让银行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未来银行只要沉下心来懂行业、建数据能力,普惠金融肯定能做得更实,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内卷上。
来源:乐娱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