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意正浓,瑶乡柿红。桂林市恭城绿水青山果蔬专业合作社蒲源村种植基地,迎来了2025年度甜蜜采摘季,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认证的恭城太秋甜柿,正从大瑶山深处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秋意正浓,瑶乡柿红。桂林市恭城绿水青山果蔬专业合作社蒲源村种植基地,迎来了2025年度甜蜜采摘季,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认证的恭城太秋甜柿,正从大瑶山深处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太秋甜柿种植基地甜柿挂满枝头
高山生态孕育“柿中珍品”
蒲源村种植基地坐落于海拔600米的大瑶山腹地,地处北纬 24°黄金纬度带,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太秋甜柿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连片柿树枝繁叶茂,橙红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宛如一盏盏喜庆灯笼,在云雾缭绕的青山间格外亮眼。微风拂过,果香与山雾交织,一幅生态丰收画卷徐徐展开。
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地理的三大生态优势铸就甜柿卓越品质:一是600米以上海拔形成显著昼夜温差,白天充足光照积累养分,夜晚低温锁住糖分,让果实脆甜紧实;二是周边无工业污染,山林环绕的“天然氧吧”保障果品纯净;三是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肥力充沛、排水性佳,为果实生长提供充足营养,从源头奠定高品质基础。
太秋甜柿种植基地地处海拔600米以上高山云雾区
产学研联动破解种植难题
“过去太秋甜柿在亚热带高山种植,常面临成活率低、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如今通过技术改良,成活率从60%提升到95%,品质也更优!”合作社技术员指着挂满果实的柿树,自豪地介绍道。
这一突破源于合作社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多年来,合作社联合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华中农业大学、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恭城柿试验站等科研单位,搭建“实验室+基地”创新链条,专攻太秋甜柿本土化种植难题。针对亚热带高山气候适应性问题,专家团队研发砧木改良、高接换种技术,实现规模化种植突破;通过精细化田间管理与品种提纯复壮,将果实糖度稳定在17%-24%,远超普通柿子12%-15%的糖度范围,严格把控果实的色泽、口感、大小,实现脆爽口感与甜度的完美平衡;同时全面应用橘小实蝇绿色防控技术,以物理、生物防治等绿色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全程监测保障“舌尖安全”,让每一颗甜柿都符合绿色农产品标准。
标准化种植,让每一颗甜柿都符合绿色农产品标准
作为重要科研后盾,恭城柿试验站不仅筛选出适合太秋甜柿嫁接的当地野生柿鸟柿作为砧木,解决了“太秋没有亲和砧木”的难题,还掌握其生理与病虫发生规律,总结推广栽培技术要点,指导基地开展绿色食品栽培。在试验站与县农业农村局和县科学技术协会的助力下,蒲源村太秋甜柿通过绿色食品认定,“恭城太秋甜柿”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基地还引入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等现代化设施,向智慧农业方向迈进。
“恭城太秋甜柿”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卓越品质 品牌保障:恭城大瑶山太秋甜柿的“国牌”进阶之路》作品,获全国品牌故事大赛广西赛区实力奖项
“国字”品牌引领高端市场,赋能乡村振兴
刚采摘的甜柿,咬开后果肉晶莹、汁水四溢,凭借“免脱涩、即食脆甜、营养丰富、耐储运”五大优势,恭城太秋甜柿成功跻身高端水果市场,虽市场价达20多元/斤,仍供不应求。
为让好产品拥有好“名片”,合作社在品牌建设上下足了功夫:构建“从田间到舌尖”全流程追溯体系,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果实生长周期、施肥用药、检测报告等信息;以“瑶山生态+科技创新+助农初心”为核心,通过政府官网、《桂林日报》、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传播品牌故事;今年7月,合作社撰写的《卓越品质 品牌保障:恭城大瑶山太秋甜柿的“国牌”进阶之路》作品,在2025年第十三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广西赛区征文赛中斩获实力奖项,进一步擦亮“国牌”底色。
社员们采收太秋甜柿
丰收的喜悦
分选太秋甜柿
“一颗甜柿,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乡亲们的致富果。”如今,恭城太秋甜柿产业已成为瑶乡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合作社带动蒲源村及周边农户参与种植、管理、采摘,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激活千年柿乡产业新生。
这个秋天,不妨品尝一颗来自恭城大瑶山的“国字号”太秋甜柿。在脆甜多汁的口感中,感受高山生态的慷慨馈赠与现代农业的强大力量。让我们一同见证,这颗小小的甜柿如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来源:广西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