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主持开凿的,但其实在隋炀帝之前,中国大地上就已经有不少人工运河。早在西周时期,吴国为了灌溉农田、促进生产,也为了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就在苏州和无锡之间挖了一条运河,全长28公里。后来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又挖了一条从苏州出发,经过无锡、常州、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辉煌的城市,比如洛阳、开封、扬州、杭州等等。不过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城市的崛起和衰落,都和一条大河有关——那就是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主持开凿的,但其实在隋炀帝之前,中国大地上就已经有不少人工运河。早在西周时期,吴国为了灌溉农田、促进生产,也为了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就在苏州和无锡之间挖了一条运河,全长28公里。后来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又挖了一条从苏州出发,经过无锡、常州、镇江进入长江,再沿江而上直达扬州的运河,全长170公里。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江南地区不断开挖新运河、疏浚旧河道,逐渐形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水路运输网。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诸侯常年打仗,北方也在不断挖运河用来运输粮草和兵力。比如曹操就挖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曹丕代汉之后,重臣贾逵开了贾侯渠,邓艾开了广漕渠。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之间已经布满了人工运河。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为了真正实现全国一盘棋,也为了沟通河北、江南和关中的政治经济联系,隋炀帝从大业元年起,陆续征发数百万人,开通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和江南运河,把近千年来挖掘的人工运河和自然水系连接起来,形成了运河版的“车同轨”。虽然隋朝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但隋朝留下的大运河却造福了中国一千多年,直接推动了中国南北的经济大发展。
长三角地区本就土地肥沃,经过吴越和六朝的开发治理,到隋唐时期经济已经相当发达。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更是直接把长三角和关中、河南、河北这些传统经济重心联系起来,让长三角有了持续吸纳资源的能力。结果就是长三角人口爆炸式增长——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淮南道和江南道的人口只有133.6万,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已经达到127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人口多了,劳动力就充沛。于是长三角出产大量粮食,在人口和粮食的双重加持下,纺织、木材、矿产、典当等行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相当繁荣的市场经济。这样发展了一百多年,长三角成为唐朝新崛起的经济重地。
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了河北的钱粮物资,有大运河连接的长三角就成了唐朝的造血库,支撑唐朝又运转了一百五十多年。也因为大运河沟通南北,催生了一系列城市的崛起。
南方是杭州和扬州。杭州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城市,但随着大运河开通,作为运河最南端的它,很快成了“东南名都”“咽喉吴越”“四雄江海”的著名商业大城市。而扬州作为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点,占尽了地理优势,不仅是唐朝出口货物的集散地,也是外国商船进入唐朝的中转站。
北方则是洛阳和开封。洛阳是南北两段运河的交汇点,也是河北和江南物资的集散地,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中”。正因为这样,隋炀帝把洛阳定为东都,常年待在那里不愿回长安。唐高宗李治也把洛阳改为东都,经常和武则天去洛阳居住。武则天称帝后,更是把洛阳改为神都,直接作为武周的首都。
到了唐朝末年,由于河朔藩镇割据,大运河北段的永济渠失去了运输功能,开封作为大运河南段通济渠的中转枢纽,地位就格外重要起来。于是开封成了商品物资的集散地,加上河南的农业基础和人才资源,它迅速从一个区域性城市成长为全国性大城市,甚至具备了做首都的资格。
宋朝时,赵匡胤本想迁都洛阳,再迁往长安,但大臣们不愿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封是大运河的中转枢纽,比长安、洛阳更容易获得江南的钱粮物资。赵匡胤知道众议难违,于是才有了那个“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东京汴梁。
但宋朝定都开封,也导致经济重心、政治重心和军事重心完全分离,冗兵冗费的问题不可避免。后来积贫积弱的宋朝灭亡,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把军事重心和政治中心合二为一,既能节制边境兵马,又能节省军费开支,算是修正了宋朝的bug。
为了沟通经济重心,原来流经河南的隋唐大运河被改道流经山东,京杭大运河正式形成,奠定了“北方是兵马,南方是钱粮”的中国历史第三阶段格局。随着大运河东移,一大批城市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折。
首先是大运河不再流经河南,洛阳和开封失去了物资集散地的经济功能,不可避免地衰落,从全国性大城市变回区域性城市。其次,大运河流经的东部城市开始崛起。比如山东聊城管辖的临清,因为紧邻大运河,成了华北最大的棉布和粮食集散地,据说常年定居人口超过百万,号称“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是不折不扣的全国性商业大城市。
再往南,“南北咽喉”“四百万漕船皆经其地”的济宁、“漕政通于七省”的淮安,都因为大运河发展成大型商业城市。尤其是淮安,一度和苏州、杭州、扬州并称“四大都会”,繁荣的经济还催生了风靡天下的淮扬菜。
大运河北段改造造成了北方城市的兴衰,而南段没有变动,长三角的城市依然繁荣。杭州作为大运河最南端,继续承担物资集散功能,整个浙江的钱粮物资都向这里汇聚,再经运河北上。因为发源于徽州的新安江在杭州与大运河汇合,杭州的特殊经济地位也吸引了徽州商人的目光。他们把木材、石料、纸张、徽墨等特产运到杭州,再沿运河销售,最终崛起为财力雄厚的徽商,杭州也成了徽商的老根据地。
如果说杭州成就了徽商,那扬州就成就了盐商。历朝历代,食盐都是紧缺商品,而长三角的淮盐产地就在淮安、盐城一带。盐商采购食盐后,总要找存放点、贸易点和资本安身之所。坐落于大运河和长江交汇点、自古繁华的扬州就成了最佳选择。于是扬州不仅享受大运河的贸易红利,还接收整个长江流域的贸易红利,更吸纳了两淮盐商的资本——这样的城市,不繁荣才怪。
此外,原本农业就发达的苏州,在大运河加持下一发不可收拾,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地位,与杭州并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不过万事有始有终。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从长三角到北京的漕运被迫中断。两年后黄河改道,大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堵废弃。为了获取长三角的钱粮物资,清政府决定放弃漕运,改用海路运输。从那时起,大运河失去了漕运功能,沿岸经济总量日渐萎缩,依赖运河的城市也走向衰落。
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崛起的城市是靠近海运、又能与欧美直接接触的东部沿海城市,比如上海、广州、天津等。除了苏州、杭州这样底蕴深厚的城市能够融入新进程之外,扬州、淮安、临清等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和洛阳、开封一样,变回了省内的区域性城市。
总的来说,隋唐之后的中国经济史,就是一部大运河的历史。大运河走到哪里,哪里就能复苏;大运河离开哪里,哪里就会衰落。一条看似普通的大运河,决定了数百座城市的兴衰,也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
这段历史也深刻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想富,先修路。有了顺畅的交通运输,货才能流进来,人才能走出去,货币才能周转起来,然后才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就业岗位,大多数人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