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后出门可就方便了。说是要修地铁3号线、4号线,到时候坐车跟蜘蛛网一样,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听说有人给十年后的洛阳算了一卦。
也不知道准不准,就是听着心里有点儿痒痒的。
以后出门可就方便了。说是要修地铁3号线、4号线,到时候坐车跟蜘蛛网一样,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去外地也快。呼南高铁豫西通道要修好,到时候去郑州俩小时,去北京上海那些大地方也就四个钟头的事儿。
这还不算完,洛阳北郊机场也要弄大,能飞国际航班,直接飞到东南亚、韩国日本去。
人来的多了,住哪儿呢?
政府想好了,要盖八万套保障性租赁房,让刚来的人有个落脚的地方。
交通和住的地方都安排上了,那工作呢?
总不能让人闲着。洛阳那些老厂子,像中信重工、一拖,不能再靠老办法吃饭了。得用上“5G+工业互联网”,让机器自己跟自己“说话”,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送货,都让电脑管。
光靠老厂子也不行。
还要在高新区、伊滨区那边,搞点新东西,比如氢能、生物医药。到时候,老产业、新产业,两条腿走路。
听起来,这得要不少有本事的人吧?
没错,所以要搞个“河洛英才计划”,给厉害的团队塞钱,还准备了五万套公寓,就等着那些高层次人才来。
洛阳最不缺的是啥?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这可是金饭碗。二里头、隋唐洛阳城这些地方,不能光秃秃地摆着。以后要用上VR、AR,让你戴个眼镜,就跟走进了古代一样。
龙门石窟也不是光看看就完了。
要搞个数字艺术馆,再弄个“盛世隋唐”的大表演,让游客看了还想看。
还有洛邑古城,要把那些快失传的老手艺都请回来。
这么一弄,全世界的人都会知道洛阳的牡丹、洛阳的唐三彩。
那咱们老百姓的日子呢?
孩子上学是个大事。要新建50所中小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也要往好的方向办。
谁都躲不过生老病死。
郑大洛阳附属医院、河科大第一附属医院,都要扩建,还得引进那种人工智能看病的系统,以后看病应该能方便点。
老人养老咋办?
以后社区、养老院、在家里,都能享受到服务,还会有各种智能设备帮忙。
城里那些乱糟糟的城中村,看着也闹心。
计划用十年时间,改造150个。
一下雨就看海的问题,也要解决。
说是要建“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把雨水吸进去,再修地下管廊。
城里人日子好了,农村也不能落下。
孟津的草莓、嵩县的中药材,都要做大做强。伊川、新安这些县,也要有自己的好厂子。偃师和宜阳,以后可能就不是县,直接变成区了。
未来的田里,可能都看不到几个人了。
无人机在天上飞,传感器埋在地下,啥时候浇水、啥时候打药,电脑都算好了。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叫“人工智能”的东西。
它会帮医生看片子,帮老师教书,甚至马路上的车,可能都不用人开了。
到时候,一个十三朝古都,到处跑着新式轨道列车,老人戴着智能手环在隋唐城遗址公园里散步,年轻人则在中科院洛阳所里研究着没人听得懂的技术。
古老和新潮,就这么混在一起了。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