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魁星点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20:30 1

摘要:乾隆五十七年,东昌府聊城县有个叫柳砚的书生,年方二十,生得眉清目秀,却天生钝笨。别家孩子三岁识千字,他五岁还分不清“人”“入”;同窗们十岁能背《论语》,他十五岁才把《三字经》念顺。柳家世代耕读,父亲柳老秀才把科举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每日卯时就把他叫起来背书,夜

乾隆五十七年,东昌府聊城县有个叫柳砚的书生,年方二十,生得眉清目秀,却天生钝笨。别家孩子三岁识千字,他五岁还分不清“人”“入”;同窗们十岁能背《论语》,他十五岁才把《三字经》念顺。柳家世代耕读,父亲柳老秀才把科举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每日卯时就把他叫起来背书,夜里守着他练字,可柳砚脑子像蒙了层浆糊,一篇《岳阳楼记》背了三个月,还是漏句错字连篇。

这年秋闱将近,柳砚跟着同窗去府城赴考。考前三日,他在客栈里对着《四书》发呆,越看越心慌,忍不住蹲在墙角抹眼泪。同屋的张秀才见了,拍着他的肩打趣:“柳兄,你这眼泪要是能浇开文思,倒也算是奇功了。”柳砚红着眼眶道:“我爹说,这次再考不上,就不让我读书了……可我真的记不住啊。”

张秀才叹了口气,指着窗外不远处的魁星楼:“听说那魁星楼里的魁星像可灵验了,读书人考前去拜一拜,保管文思泉涌。你不如去试试?”柳砚本不信这些,可眼下走投无路,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当晚月色如水,柳砚揣着两锭碎银,独自往魁星楼去。那魁星楼建在城东南角的高台上,共三层,飞檐翘角,檐下挂着铜铃,风一吹就“叮叮当当”响,夜里听着竟有些渗人。柳砚攥紧衣角,一步步爬上石阶,推开虚掩的楼门,一股陈年灰尘的味道扑面而来。

楼里黑漆漆的,只有月光从窗棂漏进来,照亮正中央那尊魁星像。魁星像足有一人高,青石雕琢,左手持墨斗,右手握朱笔,单脚踩在鳌头上,另一只脚向后翘起,眼神锐利如鹰,仿佛能看透人心。柳砚对着魁星像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把碎银放在供桌上,小声念叨:“魁星老爷,求您开开恩,让我这次能记住考题,写出文章……我以后一定好好读书,不负您的保佑。”

磕完头,柳砚起身要走,忽觉一阵头晕,眼前的魁星像竟微微动了动。他揉了揉眼睛,以为是自己眼花,可再定睛一看,魁星像的朱笔竟缓缓抬起,笔尖对着他的额头,一道暖融融的红光从笔尖射出,钻进他的眉心。柳砚只觉脑子一阵清明,像是蒙在心上的浆糊被彻底刮掉,之前背过的那些诗文、注解,竟一字一句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连《论语》里最生僻的注释,都记得分毫不差。

图片为AI生成

他又惊又喜,正要再拜,却见魁星像恢复了原样,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是幻觉。柳砚不敢多留,快步跑出魁星楼,回到客栈后,他拿起《四书》翻开,之前晦涩难懂的句子,此刻竟一目了然,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第二日进考场,考题是“吾日三省吾身”。柳砚拿起笔,文思如泉涌,之前背过的圣贤语录、名家批注,自然而然地从笔尖流淌出来,连他自己都惊讶,怎么会写出这么通顺的文章。考完后,同窗们围过来讨论考题,柳砚随口引用了几句朱熹的注解,说得头头是道,张秀才瞪大了眼睛:“柳兄,你这是开窍了?之前你连朱熹是谁都记不清啊!”柳砚只笑不答,心里却感激着魁星的保佑。

图片为AI生成

可没过几日,柳砚就发现了不对劲。他虽然记起了之前学过的知识,却再也学不进新东西。不管是新的诗文,还是先生讲的新注解,他看多少遍都记不住,像是脑子被划了一道界限,只装得下考前那些内容。更奇怪的是,他只要一写文章,就只能重复之前背过的句子,写不出半句自己的见解,仿佛成了一个只会搬运文字的木偶。

放榜那日,柳砚果然中了秀才,柳老秀才高兴得放了三挂鞭炮,摆了好几桌酒席。可柳砚却高兴不起来,他拿着自己的考卷,看着上面全是引用的旧句,没有一点新意,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想起魁星像射出的红光,忽然明白,魁星只是帮他“找回”了记忆,却没给他人“灵气”,若想真正学好学问,还得靠自己一点一点去悟。

于是,柳砚拒绝了父亲让他继续备考举人的提议,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重新从《三字经》开始学起。这次他不再死记硬背,而是逐字逐句琢磨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去问先生,实在想不通,就去魁星楼前坐着,对着魁星像自言自语。有时他会抱怨:“魁星老爷,您怎么不干脆把灵气也给我呢?”可抱怨完,还是会回去接着啃书本。

有一次,柳砚在魁星楼前遇到一个白胡子老者,老者坐在石阶上,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论语》。柳砚见他面善,就坐下来跟他聊天,说起自己的困惑。老者听完,指着魁星像道:“你以为魁星的朱笔是随便点的?他点的是‘可塑之人’,不是‘现成之才’。你天生钝笨,却有恒心,肯为读书下苦功,这才值得他帮你一把。可学问这东西,就像种庄稼,得自己耕地、播种、浇水,才能长出好粮食,总不能指望别人把熟饭喂到你嘴里吧?”

图片为AI生成

柳砚恍然大悟,对着老者拜了一拜:“多谢老先生指点,学生明白了。”等他抬起头,老者却不见了踪影,只有魁星楼的铜铃在风里轻轻作响。

从那以后,柳砚学得更用心了。他不再追求记多少内容,而是注重理解和思考,有时一篇短文,他会花上十天半个月琢磨,直到自己能说出新的见解。遇到记不住的内容,他就抄下来贴在墙上,早晚诵读,哪怕比别人多花十倍的功夫,也绝不放弃。

三年后,柳砚再次参加乡试。这次他没有去拜魁星,而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走进考场。考题是“学而不思则罔”,柳砚结合自己这三年的学习经历,写下了自己对“学”与“思”的理解,文中没有太多引用,却字字恳切,句句真诚。

放榜时,柳砚又中了,而且是乡试第七名。主考官在他的考卷上批了八个字:“质朴见真,思之有物”。柳砚拿着考卷,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这次的眼泪,是喜悦,是释然,更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

后来,柳砚考中了进士,被派到外地做了县令。他为官清廉,断案公正,还在当地建了学堂,亲自给孩子们讲课。每次讲课时,他都会说起自己和魁星的故事,告诉孩子们:“魁星不会点懒汉,也不会点愚者,他只会点那些肯努力、肯思考的人。学问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才能学有所成。”

图片为AI生成

而聊城县的魁星楼,也因为柳砚的故事,成了当地读书人心中的圣地。每年考前,都会有书生来这里祭拜,可他们不再是祈求魁星“赐”学问,而是祈求自己能有柳砚那样的恒心和毅力。有人说,夜里偶尔能看到魁星楼里有红光闪烁,那是魁星在看着那些勤奋的读书人,等着为他们“点”开智慧的大门。

来源:朵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