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死亡率、类固醇、运动员训练饮食和补剂超详细统计(史上最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09:53 1

摘要: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公司立场无关。文章仅用于和读者交流、知识普及,不作为疾病诊治建议,部分专业词汇仅为引用专业知识,配图来自互联网和AI,侵删。

适合人群:所有健身爱好者

内容标签:健美运动员 训练 饮食 类固醇 死亡率 健美比赛奖金

出处:strengthlog

原著:Andreas Abelsson

编译:索索队长

本文是国外健美作家Andreas Abelsson的内容,他专门统计了有关健美训练者平时的训练、饮食习惯、补剂、类固醇等的统计数据!甚至他还进行了健美运动员的死亡率统计、药物使用种类等,索队编译后给大家阅读。

杠精勿扰:如果你觉得你有更准确的数据也欢迎分享,本文仅供交流。

目录:1、健美训练数据统计2、健美饮食数据统计3、健美运动中的类固醇使用数据统计4、健美死亡率的数据统计5、健美使用补剂的数据统计

6、健美运动员身体成分数据统计

7、竞技健美运动员如何训练

8、健美训练实践的其他研究9、健美运动员的饮食模式
10、其他关于健美运动员饮食的研究11、膳食补充剂
13、健美运动员增肌的速度有多快?14、合成代谢类固醇15、其他合成代谢化合物16、男性竞技健美运动员的死亡率17、健美比赛和奖金的真实数据统计18、最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公司立场无关。文章仅用于和读者交流、知识普及,不作为疾病诊治建议,部分专业词汇仅为引用专业知识,配图来自互联网和AI,侵删。

虽然在舞台上摆姿势对体力要求很高,但健美选手想要真正练出“魔鬼身材”,关键还是台下的训练,如果没在健身房吃够苦头,基本上就是想都别想。

健美运动员每周会锻炼5-6天,大约70%的健美运动员通常采用五分化训练,剩下30%的健美运动员采用三分化训练,每周会把主要的大肌群练一到两次。

顶级健美运动员,每次训练不超过两个肌群,每次训练持续60-70分钟。

几乎所有健美运动员(95%),在非赛季期间,每个肌群会进行4-5次训练,每次做3-6组,每组做4-12次,其中最常见、大家用得最多的就是每组做7到9次。

到了备赛期,一些健美运动员会减少他们做的组数,而是把每组的重复次数拉高,其中每组做7-12次是最受欢迎的,还有20%的人直接把每组的次数增加到15次。

有85%的健美选手在非赛季会选择更重的重量,等到备赛期的时候,重量会比平时轻一点。

二、健美饮食数据统计

你就算在健身房把自己练趴下了,如果饮食没搞明白,想练成真正的健美身材,基本没戏。

很多人认为(包括索队),饮食起码跟训练一样重要,特别是备赛期的时候,减脂和维持肌肉才是重头戏,这时候饮食更是关键中的关键,情况也确实如此。

男性健美运动员平均每天热量摄入,在2390-3824大卡之间,女性健美运动员的相应热量摄入在1195-2509大卡之间,热量越低基本就是备赛期的饮食,热量越高基本就是非赛季的饮食。

男性健美运动员,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2-4.2克的蛋白质,女性健美运动员每公斤体重略低于2克-2.8克之间。

专业健美运动员的蛋白质摄入量,甚至能高达一天总热量的近50%,换算下来,是普通成年人蛋白质摄入量的3到5倍。

大多数健美运动员,通常比许多其他运动员吃更少的碳水,在备赛期甚至能平均低到每天每公斤体重只吃3.8克的碳水;他们的脂肪摄入量通常也是很低,不过其实不少人摄入的饱和脂肪比大多数饮食推荐的还要多。

绝大部分专业健美运动员在备赛期都会脱水,几乎每个人都使用利尿剂来减轻水分。

根据一些报道表明,他们甚至会在正式比赛前40个小时内都不喝水,同时还在使用利尿剂,平均减掉4.7公斤的水分。

三、健美运动中的类固醇使用数据统计

其实合成代谢雄激素类固醇在健美圈和各类力量型运动里,可以说用得特别多,毕竟大家都知道,类固醇能让你增肌又提升力量,但也经常被滥用。

健美运动员使用的类固醇越多,锻炼出来的肌肉质量就越大。

在那些参加业余比赛的健美运动员中,至少有四分之三的人都报告使用过合成代谢类固醇。

在非赛季时,那些使用类固醇的健美运动员会同时用3-4种药物,最常见的是诺龙 (48.1%)、Sustanon 250(46.4%)、Boldenone(42.8%)和睾酮 (36.5%)等。

到了备赛期,健美运动员一边用着相似数量的不同类固醇,同时还添加了其他一些提高运动表现的药物。

常见的类固醇有司坦唑醇/康力龙(Stanozolol,52.2%)、Boldenone(31.2%)和氧雄龙(18.2%),其他药物包括瘦肉精(54.9%)、T3(45.7%)和克罗米酚(33.5%)。

至于高级职业健美运动员使用类固醇的方面,目前还没有特别科学有效和详细的数据,但类固醇在他们当中可能非常普遍。

四、健美死亡率的数据统计

专业健美运动员死于突发心脏病的概率,是业余爱好者的14倍!

具体来说,每年每10万名运动员年中就有将近200多人因为心脏病猝死,而业余爱好者中这个数据是12人。

就拿世界顶级的奥林匹亚先生比赛举例,在一项长达18年的研究里,100位顶级奥林匹亚健美运动员里面,有7个人去世,其中有5个人很可能是死于心脏问题,而且他们去世的平均年龄只有36岁。

在一项针对20000多名男性健美运动员的研究中,总共记录了121人死亡,其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是由于突发的心脏相关问题导致的。

有些健美选手甚至是在比赛前、比赛中或者刚比赛完不久就去世了,还有人直接在台上晕倒身亡。平均算下来,在活跃比赛期间,每年每10万名健美运动员中,因为心脏问题猝死就有33人。

另外,对这些猝死的专业竞技健美运动员的尸检显示,许多人的心脏都扩大了,有些几乎是正常大小的两倍,可能与类固醇和其他提高成绩的药物有关。

五、健美使用补剂的数据统计

在健美运动中,从蛋白粉、维生素到肌酸等各种健身补剂,大家使用这些补剂获得竞争优势,其实特别普遍,基本成了常规操作。

几乎所有有竞争力的健美运动员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补剂。

下面这些是健美选手在非赛季中最喜欢、最常用的补剂,一般每个人会用3到4种:

-蛋白粉(86.4%的健美运动员使用);

-一水肌酸(68.3%);

-支链氨基酸(BCAA,66.9%);

-谷氨酰胺(42.3%);

-维生素(39.8%);

-鱼油(37.2%)。

到了备赛期,健美运动员使用的补剂数量差不多,最受欢迎的是以下几种:

-蛋白粉 (73.6%);

-支链氨基酸(BCAA);

-谷氨酰胺 (51.3%);

-维生素 (44.4%);

-鱼油 (42.7%);

-麻黄碱和咖啡因 (24.3%)。

竞技健美运动员备赛吃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远远超过推荐摄入量(RDA)的100%,甚至有时会超过可耐受的上限。

六、健美运动员身体成分数据统计

健美这项运动,说白了就是一项根据审美而不是表现来评判参赛者的运动,所谓的理想身材,一般意味着更多的肌肉和更少的体脂肪。

业余参赛健美运动员,平均肌肉比普通健身爱好者多了20公斤。

要是顶级职业选手,比如奥林匹亚先生大赛这种世界级的参赛选手,比赛状态下的体重一般是120公斤,比普通健身爱好者多出了30-35公斤的纯肌肉。

男性健美运动员的体脂率,在比赛期间能低于6%,非赛季一般在16.3左右;

女性健美运动员的体脂率,在15.3-25.2%之间,具体多少取决于季节。

这些数据都是来自业余爱好者的,职业运动员在备赛期间体脂甚至还会更低。

健美运动员在为比赛控制热量摄入时,会减少自己70%的体脂。

以上都是一些数据汇总,下面是更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参考。

七、竞技健美运动员如何训练

竞技健美是根据三个主要标准来评判的:肌肉质量大小、肌肉线条清晰度(肌肉分离度)和身材比例(对称性)。

想在这三方面都做到顶级,健美运动员得花上数年时间坚持力量训练、严格控制饮食和补剂的使用,有些补剂是合法的,有些其实是非法的。

健美比赛当天对身体来说是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的,因为大家已经经过了好几个月的严格节食后,再加上脱水,状态已经很难受,还要坚持在台上摆造型,整个人已经是非常疲惫了。

实际上,竞技健美的运动部分根本不是比赛时台上的那点时间,而是在比赛前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训练、备赛和减脂。

一般来说,健美运动员会将比赛年分成几个阶段,分别是非赛季和备赛季,健美运动员每年到底有几个这样的周期,要看他一年参加多少比赛,所以有的人一年可能需要反复切换好几次。

每个阶段训练方法也不一样,比如训练部位的分配、重量的选择都会跟着比赛时间调整,有时候还会适当加入一些有氧训练。

不幸的是,到现在关于竞技健美运动员训练时间的科学研究并不多,想找到标准的训练数据还挺难。

不过,现在几乎所有健美运动员都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训练,但专门、结构化的对比研究还是很少。

目前对竞技健美运动员训练习惯最全面的研究,是一份大规模网络线上调查问卷,结果发表在《力量与体能研究杂志》上。

研究人员从大约八场健美比赛中,收集了127名平均拥有7.5年经验的男性健美运动员的详细信息,除了这些业余健美运动员,研究人员还采集了两位同样参与调查的健美世界冠军选手的训练数据进行了对比。

结果他们发现:

不管是哪个阶段,所有健美运动员都采用分化训练,每周训练5-6次,70%的人采用五分化训练,剩下30%的人用三分化训练,每个大肌群一般一周练1-2次,没有人用上/下肢分化训练或者全身训练,每次训练大约是40-90分钟。

相比之下,两位世界冠军健美运动员,使用了健身圈很常见的“bro-split”训练,即每周训练5天,每次训练不超过2个肌肉群,每次练60-70 分钟。

详细说说健美选手怎么训练的:

74%的健美运动员在非赛季期间,每个肌肉群进行每周进行4-5次训练,剩下的大部分人则报告说自己每个肌肉群进行6-7次训练,只有1.6%的人每个肌群进行2-3次训练。

几乎所有健美运动员(95%),在非赛季里,每个肌群每次训练做3-6组。

等比赛快到的时候,每个肌群做的锻炼次数和非赛季基本差不多,大多数人每个肌肉群还是练4-5次。

唯一有变化的是,每个肌群的组数会变少,原来有不少人做5-6组,备赛期就变成做3-4组,因为随着热量摄入不断减少,人体脂越来越低,身体其实没法像非赛季那样做那么多高质量的组数,恢复和精力都跟不上了。

非赛季是黑色块,备赛季是白色块

非赛季时,每组最受欢迎的次数是7-12RM,77%的健美运动员将他们的组数保持在该范围内。

而在备赛阶段,更多健美运动员会用更少的重量做更多的次数,用7–9RM的少了,大家更多切换到10–15RM。

组间休息时间也有讲究,68.6%的健美运动员在非赛季组间休息1-2分钟,30%的人组间休息2-3分钟,但几乎没有人组间休息不到1分钟。

等比赛快到了,大家会把组间的休息时间缩短,很多人一组做完就只休息30-60秒,1到3分钟那种长休息的就很少了。

85%的参与者表示,与赛前相比,他们在非赛季阶段会使用更大的重量,也就是用大重量、低次数训练。

再聊聊有氧,64%的健美选手在非赛季也会定期做有氧运动,大多数人每周会做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常见的方式有跑步(68.8%)、椭圆机(61.2%)、快走(53.7%)、骑自行车(39.9%),这些都是最受欢迎的有氧运动形式。

但一进入备赛期,大多数健美运动员有氧运动会立马暴增。

85%的人在备赛期都会安排有氧训练,60%的人一周至少做5次有氧,剩下的人一般每周也会做2-4次。

时间也拉长很多,大多数人每周进行120-150分钟有氧,甚至更多,一般是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方式和非赛季差不多,其中慢跑/跑步(74.6%)、椭圆机(64.5%)、步行(53.2%)和骑自行车(38.2%)这些运动依然最受欢迎。

精英健美运动员每个肌肉群也是进行4-5次练习,每次练习使用4-5RM的负重进行6-12组,有时甚至会用更重的1-5RM进行练习。

他们组间休息1到3分钟不等,根据动作和重量安排,非赛季他们基本不做有氧。

与业余健美运动员不同,这些世界冠军备赛时的训练基本不变,只是在比赛前最后两周里,适当减少了组数,同时提高了次数。

八、健美训练实践的其他研究

上面那项有127名参与者的研究,可能是关于竞技健美运动员训练实践的最广泛最详细的研究了。

但这并不是唯一一项,其他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小型研究,样本很少,有时甚至只是单个健美运动员的案例分析。

比如,2020年的一项研究综述,就汇总了不同研究方案的14项研究的结果,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型样本研究也包括在里面。

综合结果与那个大型研究结果也很相似,参与的健美运动员也都是在高水平比赛中获得过冠军的高手。

在非赛季里,大家的训练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促进肌肉生长,这意味着要比备赛期使用更大重量去做,然后次数要少,同时组间休息要拉长,训练方法清一色用的都是分化训练,没人练全身训练。

而且,在备赛的时候,绝大多数健美运动员都会增加有氧运动。

九、健美运动员的饮食模式

训练只是健美成功的一部分,你吃什么、吃多少,甚至什么时候吃,都会打造竞技状态的身材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越临近比赛的时候,减脂至关重要,饮食比训练重要得多。

所以,职业健美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在饮食细节上,会有很明显的差别:

1.热量摄入

一般来说,职业选手每天比业余选手,要多摄入700大卡的热量,而且这还是他们备赛期减脂时候的数据。

平均下来,专业健美运动员每天要摄入3078大卡,而业余爱好者每天只摄入2400大卡,差距非常明显。

2.蛋白质

职业选手和业余爱好者,在饮食习惯上最大的差别,就是他们的蛋白质摄入量。

业余健美运动员平均每公斤体重摄入1.73克蛋白质,约占每天总热量摄入的23%,这个量放在普通人里已经算多了,但根据研究,其实正好就是肌肉生长最优的蛋白摄入量。

但如果和专业健美运动员吃的蛋白质量相比,那就是少很多了,对他们来说相当于一口。

职业选手平均每公斤体重要摄入3.7克蛋白质,几乎是他们一整天热量的 44%,妥妥的高蛋白狂魔,比如一个87公斤的人每天要吃321克蛋白质,这可是这是普通成年人蛋白质需求的3-5倍!

3.脂肪和碳水

职业健美选手吃的脂肪比对照组明显要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其实差不多。

备赛期间,男性选手平均一天碳水摄入是3.8克/公斤,女性选手总体上碳水吃得更多,不过参与女选手样本太少,不能代表所有人。

但职业选手摄入的膳食纤维比对照组高了66%,所以大概率他们吃的碳水来源跟业余的不一样。

4、少喝水、脱水和利尿剂

为了上台时线条更加干净,减少水肿,健美选手赛前少喝甚至不喝水很常见,而且很多人还会用各种利尿剂,有的人会用一些天然、温和的利尿剂,但还有人直接上强效利尿剂,风险特别大。

在29位职业健美选手里,93%的人会在比赛前刻意脱水,97%到最后阶段都会用利尿剂,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再逼出来,通常还会在上台前的14到40小时内,不喝任何液体,再配合利尿剂,平衡能减掉4.7公斤的水分。

一般来说,长达40小时不喝水不算危险,但肯定不健康,索队也绝不推荐。

不过,如果你已经持续很久保持低热量摄入、身体体重极度低,再使用利尿剂的话,实际上就是在拿命冒险。

十、其他关于健美运动员饮食的研究

其实你要是想了解健美选手增肌期和减脂期到底怎么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刷一刷那些职业健美选手的社交媒体账号,看看他们的全天饮食视频,从而了解他们在增肌和减肥期间的食物摄入量。

不过,说实话,目前关于比较职业健美选手饮食习惯的专业研究并不多,而且研究的质量往往相对较低,可以看一下2015年的一篇综述,把2014所有可用研究的数据都汇总了,下面是它的发现。

男性健美运动员每天摄入2390-3824的热量,女性健美运动员每天摄入1195-2509的热量,当热量摄入比较低的时候,就是他们准备比赛的饮食阶段。

男性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2-4.2克的蛋白质,女性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2-2.8克的蛋白质,没有一项研究是关注蛋白质摄入的时间,只关注每日的蛋白质总摄入量。

这些综述里包含的许多研究,都对健美运动员的高蛋白质摄入量以及肾功能和骨骼健康受损的风险表示担忧。

不过呢,这些研究都是来自1980和1990年代,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其他组织发布的报告,均显示没有证据表明蛋白质摄入与肾脏疾病有关。

至于骨骼健康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高蛋白质摄入量和骨骼健康呈现正相关而不是负相关。

健美运动员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相对较低,18项研究中只有一项发现男性健美运动员每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超过6克/公斤。

在备赛期,他们平均每天摄入3.8克/公斤的碳水,女性健美运动员总体上摄入了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但女性样本可能太少而不具有代表性。

至于脂肪,它的摄入量通常远低于健美运动员总热量摄入的30%,有几项研究还发现他们饱和脂肪的摄入量比一般推荐量还高。

大多数健美运动员都在使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他们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往往超过每日推荐摄入量的100%,甚至超过可耐受的上限。

十一、膳食补充剂

尽管大多数健美运动员都认为,天然食品是最重要的营养来源,但使用膳食补充剂几乎是家常便饭,是为了确保摄入足够的微量营养素、有助于训练表现、帮助肌肉质量发展和控制体脂的常见做法。

2013年的一项调研显示,所有被采访的健美选手都在用营养补剂,无一例外。

非赛季,他们使用了3-4种补充剂,其中最受欢迎的补充剂是蛋白粉(86.4%)。

除了蛋白粉,一水肌酸(68.3%)、支链氨基酸(66.9%)、谷氨酰胺(42.3%)、维生素(39.8%) 和鱼油(37.2%)也是大家最常用的补充剂。

在备赛期,他们依然继续使用类似数量的补充剂,其中蛋白粉(73.6%)、支链氨基酸 (68.5%)、谷氨酰胺(51.3%)、维生素(44.4%)、鱼油(42.7%) 和含麻黄碱/咖啡因的产品(24.3%) 最受欢迎。

在非赛季的训练中,两位世界冠军用的是蛋白粉、肌酸、谷氨酰胺、支链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到了备赛的时候,唯一的区别是停用肌酸。

十二、身体成分:专业健美运动员VS业余健身运动员

健美运动员的肌肉量明显高于普通人,一般来说,体脂也更少,但是职业健美运动员和业余健美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结构差异呢?

2019年波兰的一项研究,收集了波兰健美和健身锦标赛当天29名职业男性健美运动员的数据,并将其与26名业余休闲男性健美运动员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他们发现,职业健美运动员和对照组在年龄、体重和身高上相似,但一对比细节之后,职业选手的手臂平均大5.38厘米,股四头肌大5.12厘米,同时他们的腰围比休闲生活者还要细5.76厘米。

专业健美选手的BMI略高于对照组,不算太大,但通过皮褶测量获得的体脂率非常低,平均为5.68%,而休闲健美运动员组为18.75%。

以上这些数据意味着职业选手的去脂体重要高得多,事实上,生物电阻抗分析测量结果显示,职业选手的去脂体重平均为81公斤,而对照组休闲健美运动员的去脂重量仅仅为 60公斤,尽管职业选手的体重更重(87公斤对80公斤),但实际肌肉质量完全不是一个段位。

而且顶级职业选手,比如奥林匹亚先生大赛的运动员,肌肉量只会比这项研究中的职业选手更加夸张,在目前的奥林匹亚先生阵容中,体重120公斤(260 磅)的健美运动员在备赛期状态下是很常见的。

这项研究算是目前比较健美运动员身体成分最大、也最靠谱的一项,也是为数不多的包括专业人士的研究之一,当然后续还有更多的研究,像2023年的一篇综述,统计了295个18-45岁的男女健美运动员的数据。

研究人员发现,正如预期的那样,健美运动员的去脂体重明显高于普通男性或女性,女性的体脂率为15.3-25.2%,男性为9.6-16.3%,数字更高一般就代表非赛季。

在备赛阶段,他们会减掉30-60%的体脂,一些健美运动员甚至减掉了70%的体脂,尽管脂肪和体重大幅下降,但大多数健美运动员在准备比赛的同时仍然把肌肉稳稳地保持住。

当然,在不同研究中比较健美运动员的身体成分,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不同研究测体脂、测成分用的方法不一样,有的研究使用皮褶,有的使用生物电阻抗 (BIA),还有的用DXA测量,结果也不一定准确,误差高达50%。

总之,体重和BMI对一个人的身体成分影响很少,健美运动员的体重和BMI与未经训练的人也许差不多,但身体的肌肉明显更多,脂肪更少。

十三、健美运动员增肌的速度有多快?

阻力训练是锻炼肌肉最有效的方法,但肌肉生长不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是有限制的。

你可以去看看奥林匹亚竞赛的那些选手,会觉得这已经人类肌肉生长的上限了吧?

但说实话,那是各种大量合成代谢药物加成的结果!

在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能达到的最大肌肉量是无法确定的,这和遗传有超级大关系,但铁定没有职业选手练得那么壮!

初学者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能获得大量的肌肉和肌肉厚度。

比如,日本的一项研究,让没有训练经验的年轻男性每周进行3次卧推训练,持续24 周,他们的胸肌厚度增加了40%以上。

24 周卧推训练的肌肉生长

确实,最初几周肌肉明显涨了,但其实那主要是水分的增加,而不是肌肉,之后,肌肉生长速度回明显加快,但很快就会开始减慢。

你训练时间越久,肌肉进步就越难,经过一两年的训练之后,一年能增长1-2公斤纯肌肉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所有情况下,上科技(使用合成代谢类固醇)的话,那么你的肌肉生长速度不光明显增加,你可能的肌肉增长量潜力甚至也会跟着提升。

但是,就算是再牛的选手早晚都会碰到瓶颈期,很难再进一步促进肌肉生长,再往后甚至还会掉肌肉和状态。

例如,在一项针对竞争激烈的男性和女性健美运动员的研究中,24周的肥大特定训练根本没有导致肌肉生长,这还是在没有饮食限制的非赛季,而健美运动员在研究期间或职业生涯早期就使用了类固醇。

十四、合成代谢类固醇

合成代谢类固醇的使用在竞技健美运动员中很普遍,因为它们能显著提高了肌肉生长速度和力量,并允许达到自然无法实现的收益。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就算你训练再狠、饮食再细致,也拼不过用了药的。

同时副作用和风险也是确实存在的,比如心脏、肝脏损伤以及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但现实就是,你要打比赛的,如果不碰这东西,根本混不下去。

健美运动员使用的合成代谢类固醇剂量越多,他们获得的肌肉质量就越多。

如果只是用点小剂量,肌肉也能有所增长,但很有限,而大剂量则会导致剂量依赖性增加。

不使用类固醇(左)和使用类固醇(右)的增益

比如2001年的一项研究中,每周给男性注射600毫克外源性睾酮,持续了20周,结果发现这些男性平均增加了8公斤的纯肌肉,并在不训练的情况下减掉了1公斤纯脂肪。

如果再配合每周三次重训,那肌肉增长就更吓人了。

剂量方面,顶级职业男选手每周总用量范围在300到4000毫克,女选手高水平强化用药大概在每周30到200毫克。

索队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只要是职业的健美选手,一定是上了科技的,想靠纯天然方式增长肌肉,在生理上根本做不到。

虽然也有天然健美联赛和赛事,他们都要严格药检,这些选手块头肯定远远比不上职业的,但实际上他们的肌肉线条和状态也很震撼。

十五、其他合成代谢化合物

除了类固醇,健美运动员还使用其他合成代谢化合物来促进肌肉生长,最典型的两个就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

生长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肌肉细胞吸收氨基酸,还能强力燃脂。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举重运动员中,可能有高达12%的人用过生长激素。

健美圈没有官方公布过生长激素的使用数据,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级别都普遍在用,职业级别可能更是没有不用的。

胰岛素大家都知道,健美运动员使用它是为了把营养直接输送到肌肉细胞里,还能促进运动后的恢复,因为它可以刺激糖原合成。

健美运动员的胰岛素使用率一般高达10%,同样,职业健美运动员的使用率肯定更高!

十六、男性竞技健美运动员的死亡率

在过去的十年中,健美和健身界见证了许多知名健美运动员、健身网红猝死,而且很多都是因为心脏病猝死。

注意,不少键盘侠可能会用“酒精危险系数”、“香烟危险系数”来给类固醇辩解——这是纯粹傻x的混淆视听行为。

2025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20286名2005年至2020年参加IFBB比赛的男性运动员,一直追踪到2023年7月,参与者里面既有普普通通的业余选手,也有顶级职业选手,甚至包括奥林匹亚先生大赛的选手。

该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竞技健美运动员猝死的风险,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确诊死亡的121例中,心脏病猝死(SCD)是第一大原因,38%(46例死亡),因为肾脏并发症去世的,也不少。

专业健美运动员猝死的风险,是业余选手的5倍!

就拿奥林匹亚先生级别的选手来说,每100名运动员中就有7人死亡,其中5人死于 心脏病,平均死亡年龄才36岁。

研究还表明,许多人在比赛后不久就去世了,甚至有1名健美运动员直接在比赛中倒下死亡,还有另外四名运动员在比赛后一周内死亡。

给这些突发心脏猝死的选手做尸检发现,他们的心脏异常肥大,心脏壁也都超厚(心室肥大)。

在某种程度上,长期、高强度的训练理论上是能把心脏练得比普通人大点,但研究发现,这些健美运动员的心脏明显不是那种健康的“运动员心脏”,而像是药物导致的异常病态增长,很大概率和长期用类固醇以及各种提升成绩的药物有关。

尽管研究人员无法获得每个病例的毒理学报告,但他们可以分析的病例显示合成代谢类固醇使用的患病率很高。

此外,研究人员也强调,造成损害的可能不仅仅是药物,高强度训练、极端增肌和减脂以及赛前脱水,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会给身体带来巨大的压力。

索队提醒3个傻X言论:

1、那些说“没有直接证据说明类固醇会死人”的言论也是傻x言论,类固醇引起死亡率升高是不争的事实。

2、所谓的“科学用类固醇”、“做好保护就没事”,都是伪命题——这行业压根就不存在科学一说,而且类固醇最大的问题是使用后成瘾。

3、使用类固醇和“运动员很努力”毫无关系,不用类固醇的运动员甚至不健身的人,一样努力活下去,所以别加戏。

因此,对于用药物且拼搏的职业健美选手,索队的态度是:尊重+理解+可惜,但跟我们熬夜拼命工作其实没啥区别。

十七、健美比赛和奖金的真实数据统计

健美,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健美运动员根本没啥严格定义,任何通过重量训练和饮食来追求身体发育的人,都可以称自己为健美运动员,不一定需要去比赛才行。

但是,真去参加健美比赛,这事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仿佛完全化身另一种动物。

在健美竞技运动中,运动员在舞台上需要展示他们的肌肉量、肌肉对称性和体能的发展,评委会根据他们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势和劣势来进行评判。

世界上健美赛事挺多,每个协会的规则、打分标准稍有不同,但国际健美联合会(IFBB)是迄今为止最大的。

在高水平比赛上,当今的世界顶级健美运动员除了各种赞助收入外,还可以获得数十万美元的奖金。

奥林匹斯先生大赛从1965年每年举办到现在,快60年了,但冠军人数其实非常非常少,因为很多竞赛者一旦拿到冠军就会蝉联好多年,然后要么被另一位竞争对手超越,要么因其他原因主动退役,才会出现新的获奖者。

奥林匹亚先生历届冠军:

拉里·斯科特 (1965–1966)

塞尔吉奥·奥利瓦 (1967–1969)

阿诺德施瓦辛格 (1970–1975, 1980)

佛朗哥·哥伦布 (1976, 1981)

弗兰克·赞恩 (1977–1979)

克里斯·迪克森 (1982)

萨米尔·班诺特 (1983)

李·哈尼 (1984–1991)

多里安·耶茨 (1992–1997)

罗尼·科尔曼 (1998–2005)

杰伊·卡特勒 (2006–07, 2009–2010)

德克斯特·杰克逊 (2008)

菲尔·希思 (2011–2017)

肖恩·罗登 (2018)

布兰登·库里 (2019)

马姆杜·埃尔斯比耶 (2020–2021)

哈迪·楚潘 (2022)

德里克·伦斯福德 (2023)

萨姆森·道达 (2024)

60年代、70年代直到80年代,健美奖金其实也就那回事,不算高,即使在奥林匹亚先生比赛中也是如此。

然而,随着健美行业的发展,参加高水平赛事的金钱奖励也在增加。

比如,2024年奥林匹亚先生的奖池高达160万美元,获胜者除了获得第一名的冠军奖杯外,还会获得60万美元。

而且最近阿诺德施瓦辛格宣布,到了2026年“阿诺德经典赛”第一名的现金奖励,会增加到75万美元,这真是健美历史上最高水平了。

最后

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对职业健美选手的训练、饮食、补剂和药物策略,心里已经有点数了。

最后,索队的《减脂保护肌肉》、《睡眠指南》、《减肥营养一课通》等讲座即将开始,本公众号粉丝免费报名并加入索队粉丝群,感兴趣可以找索队。

研究文献:

1、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p 1609-1617, June 2013. Training Practices and Ergogenic Aids Used by Male Bodybuilders.

2、Sports (Basel). 2020 Nov; 8(11): 149. Training Programs Designed for Muscle Hypertrophy in Bodybuilders: A Narrative Review.

3、Br J Sports Med. 2018 Mar;52(6):376-384. 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 of the effect of protein supplementation on resistance training-induced gains in muscle mass and strength in healthy adults.

4、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ume 87, Issue 5, May 2008, Pages 1554S–1557S. Current protein intake in America: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3–2004.

5、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Volume 30, Issue 7, September 2012, Pages 1324.e5-1324.e8. Hypokalemic paralysis in a professional bodybuilder.

6、Intern Med J. 2011 Sep;41(9):708-9. Dangers of ripping in body building.

7、Protein and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in human nutrition : report of a joint FAO/WHO/UNU expert consultation.

8、J Am Coll Nutr. 2005 Dec;24(6 Suppl):526S-36S. Dietary protein: an essential nutrient for bone health.

9、Anthropological Review, 83(2), 225–238. Body composition and dietary patterns in professional and amateur bodybuilders.

10、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January 18, 2023. Body Composition of Competitive Bodybuil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Data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Work.

11、Interv Med Appl Sci. 2012 Dec; 4(4): 217–220. Time course for arm and chest muscle thickness changes following bench press training.

12、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18(9), 4735. Lean Body Mass and Muscle Cross-Sectional Area Adaptations Among College Age Males with Different Strength Levels across 11 Weeks of Block Periodized Programmed Resistance Training.

13、J Appl Physiol (1985). 1992 Apr;72(4):1512-21. Effec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on elbow flexors of highly competitive bodybuilders.

14、Drug Alcohol Rev. 2016 Jul;35(4):375-6. Anabolic steroids: Lots of muscle in the short-term,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health consequences in the long-term.

15、Metabolism. 1985 Jun;34(6):571-3. The effect of anabolic steroids on lean body mass: the dose response curve.

16、N Engl J Med. 1996 Jul 4;335(1):1-7. The effects of supraphysiologic doses of testosterone on muscle size and strength in normal men.

17、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1 Dec;281(6):E1172-81. Testosteron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s in healthy young men.

18、J Drug Educ. 1989;19(4):313-25. The incidence of anabolic steroid use among competitive bodybuilders.

19、Sports (Basel). 2020 Nov; 8(11): 149. Training Programs Designed for Muscle Hypertrophy in Bodybuilders: A Narrative Review.

20、J Funct Morphol Kinesiol. 2023 Jun 16;8(2):84.Bodybuilding Coaching Strategies Meet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21、Revista Clínica Española 1 Feb 2023. Doping and sports endocrinology: growth hormone, IGF-1, insulin, and erythropoietin.

22、Eur Heart J. 2025 May 20:ehaf285. Mortality in male bodybuilding athletes.

23、History of the Mr. Olympia

24、Original Instagram source

来源:FE健身领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