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江门市江海区的陈欣发现父亲因膝盖剧痛就医,竟被确诊为基孔肯雅热。当晚,父亲被隔离治疗,所幸三天后康复出院。但更让她心惊的是,邻居一家五口也接连中招。“这病来得像台风,说来就来。”陈欣苦笑道。
2025年9月,广东江门市突现基孔肯雅热疫情,单周新增超2000例本地病例,占全省九成以上。这场由蚊媒传播的疾病,为何在南方“杀”得猝不及防?
9月17日,江门市江海区的陈欣发现父亲因膝盖剧痛就医,竟被确诊为基孔肯雅热。当晚,父亲被隔离治疗,所幸三天后康复出院。但更让她心惊的是,邻居一家五口也接连中招。“这病来得像台风,说来就来。”陈欣苦笑道。
这场疫情并非偶然。9月21日,广东省疾控局通报,9月14日至20日全省新增2426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其中2238例集中在江门,占比高达92.25%。病毒通过白纹伊蚊传播,而江门湿热的气候成了蚊子的“温床”。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指出,轻症患者早期易被忽视,病毒已在蚊群中悄然扩散。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江门市启动紧急行动。9月27日,江海区出动10架农用无人机,对城乡蚊虫聚集点喷洒药剂,单日消杀面积超30万平方米。蓬江、新会等区同步开展多轮消杀,覆盖公园、绿化带甚至居民阳台的花盆积水。市委书记陈岸明要求,3-4天内将成蚊密度指数压至安全线。
但灭蚊并非“一喷了之”。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家顾金保强调,白纹伊蚊幼虫多藏身于小型积水容器,如废弃轮胎、花盆托盘,甚至农村的大水缸。若仅对农田池塘撒药,反而可能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催生抗药性。“控蚊要像抓逃犯——先锁定目标,再精准围剿。”他比喻道。
大规模消杀背后暗藏隐忧。顾金保透露,广东部分区域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高抗性,死亡率接近零。台风过后,积水区域扩大,幼虫滋生速度加快,消杀效果大打折扣。更棘手的是,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可能污染土壤和水源,威胁非目标生物。
截至9月底,江门疫情已现拐点,但专家警告:病毒未绝,蚊媒仍在。若居民放松警惕,台风季结束后蚊虫回潮,疫情可能卷土重来。金冬雁建议,社区应建立“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长效机制,而非临时抱佛脚。
蚊子,这微小生物曾让人类付出无数代价——从黑死病到寨卡热,从疟疾到基孔肯雅热。如今,科技让我们手握无人机、基因武器,却仍难彻底剿灭这群“空中刺客”。或许,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消灭蚊子,而是学会与自然共存:清理一洼积水,多喷一次驱蚊剂,甚至改变随手丢弃饮料瓶的习惯。毕竟,对抗疾病,从来不只是科学与病毒的较量,更是人类与自身惰性的博弈。
来源:溪旁捉小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