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最近把“莜面鱼鱼”重新端上桌,那道菜在菜单上消失七年,像一位被雪藏的老友突然推门回来。
西贝最近把“莜面鱼鱼”重新端上桌,那道菜在菜单上消失七年,像一位被雪藏的老友突然推门回来。
老顾客第一反应不是“好吃”,而是“哟,你还活着”。
就这一声“哟”,把西贝过去一年的尴尬全抖落出来:2023年最后一季,同店销售额掉了近两成,客单价从三位数跌到八十出头,华北那块老家门口的地盘,被一个叫“西北45°”的新牌子啃掉5%。
数字冷冰冰,可坐在店里看,空出来的座位更直白。
有人把锅甩给大环境,说餐饮去年像集体渡劫;也有人把锅甩给西贝自己,嫌它“贵”和“预制”的标签撕不掉。
贵这件事,见仁见智,预制却真戳到痛点。
于是西贝干脆在北京三家店先“裸奔”——菜单上能点的,全改现场做,明档里刀声此起彼伏,像对顾客喊:别怕,这回真不糊弄。
能不能撑住成本,老板心里打鼓,但先喊出来再说,至少让想挑刺的人先闭嘴。
另一边,扫码后跳出的“沙漏”挺有意思,倒计时把后厨的锅气翻译成秒表,顾客盯着数字走神,反倒不催菜了。
深圳几家店更夸张,直接把后厨挂进直播间,炒菜师傅成了不带滤镜的男一号,翻锅的时候弹幕飞过一句“哥,手别抖”,师傅回一句“抖的是锅,不是良心”,烟火味和人情味一起蹿出来。
有人爱看,也有人嫌吵,可数据不会撒谎——试点门店的等位投诉降了三成。
最微妙的变动是客群。
过去进西贝,一眼望去全是抱娃的爹和哄娃的妈,现在多了些穿卫衣、戴耳机的年轻面孔。
他们不一定为莜面而来,却被“草原直供”的文案勾住:牛肉来自哪块牧场,羊排坐过哪趟冷链,写得比简历还细。
年轻人吃这一套,像谈恋爱,先查户口再决定要不要深交。
西贝也学乖了,不再喊“家有宝贝,就吃西贝”那种口号,把广告换成风吹草原的沙沙声,留白多了,想象空间就大了。
当然,老问题还在。
中国烹饪协会的满意度榜单上,西贝的“上菜速度”从第八滑到二十三,服务员脚底下的风火轮像被拔了电池。
有人吐槽:菜是现炒了,可等得能看完一集综艺。
西贝也冤,现炒和快本来就是对冤家,要真香就要忍等,想快就得接受复热,餐饮没有魔法,只有取舍。
好在老板没藏着掖着,财报里预制菜占比多少、有机基地投了多少钱,都写进给股东的“小作文”,不装,也算一种进步。
接下来要看的是春天。
二季度内蒙古的有机燕麦就要进京,新开的“草原厨房”概念店把灶台搬到餐桌边,顾客自己撒盐、自己翻锅,像露营又像过家家。
是噱头还是解药,得看翻台率脸色。
至于莜面鱼鱼,能不能在菜单上撑过今年,没人敢打保票——餐饮圈的新陈代谢比娱乐圈还快,今天白月光,明天饭黏子。
能确定的是,西贝终于肯承认:情怀牌打多了会腻,贵和慢的标签贴久了会疼。
现在它学着把老菜请回来,把后厨亮出来,把价格摁下去,像中年人大半夜删掉的啤酒肚自拍,第二天依旧系紧腰带去跑步。
不完美,却真实。
顾客愿不愿意给第二次机会,得看下一口莜面鱼鱼是不是记忆里那个味。
要是连“哟”都懒得说,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来源:上进的沙滩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