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乾坤:《敦煌颂》的美学法则与传播密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09:18 1

摘要:《敦煌颂》是一阕歌词,也是一首诗。全诗二十四个“一”字,错落有致,巧妙地将敦煌的标志性意象绾结在一起,在举重若轻间,完成了对“敦煌”的颂唱。这种“以一驭万”的表达策略,其实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计白当黑”“以少胜多”理念一脉相承。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这首短诗中重

空灵的音乐响起,当目光落在叶舟的这八句、五十六字组成的《敦煌颂》上,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油然而生。

《敦煌颂》是一阕歌词,也是一首诗。全诗二十四个“一”字,错落有致,巧妙地将敦煌的标志性意象绾结在一起,在举重若轻间,完成了对“敦煌”的颂唱。这种“以一驭万”的表达策略,其实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计白当黑”“以少胜多”理念一脉相承。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这首短诗中重复使用的“一”字,既形成了一叹三唱的节奏感,又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经典文艺作品所追求的也正是这样的艺术效果:“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沙一叶一佛像”,诗歌开篇即将微观与宏观并置,构建出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从微小到宏大的意义网络。众所周知,敦煌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明交融的产物,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汇点。紧接着的“一山一泉一故乡”,又将地域性(鸣沙山、月牙泉)与普遍性(自然的山水)巧妙结合。山与泉是具体的地理存在,而“故乡”则是一种情感归属,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恰恰映射了敦煌文化从地域性文明向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升华过程。“一窟一墙一坛场,一笔一画一颂唱”,相较前两句,这两句在创作思维上有了转向,即从窟外转向窟内,而在诗句内部,作者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结合。石窟与墙壁是静止的物质存在,而坛场与颂唱则是动态的文化实践,通过这种静与动的比对,揭示了敦煌文化既有凝固于时空中的物质形态,又有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命活力。

诗歌下半部分,“一卷一纸一苍茫”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敦煌文献的价值。这些残卷断简,承载着千年文明的信息,正是通过这些纸质文物,现代人才得以窥见历史的真相和沧桑。而“一秋一春一照亮”,将我们惯常的表达——春秋,“陌生化”为秋春,暗示出文化传承的时间维度——纵然时序更迭,敦煌文明依然照亮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另外,此句中的“照”字也暗含着敦煌文化具有“圆照之象”的“博观”特质。“一天一地一念想,一世一生一敦煌”,结尾这两句将诗歌推向哲学的高度。从宇宙(天、地)到个人(生、世),最终汇聚于“敦煌”这一文化符号。这种从无限到有限的收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表达了个人与文明之间不可分割的精神联系。

当然,诗无达诂,以上对《敦煌颂》的文本分析,仅仅代表一家之言。

▲陈冈抄录

从这首诗的传播来看,在数字媒体时代,其“走入寻常百姓家”并非偶然。有“敦煌”打底,加上简洁的形式,精美的音、画,更符合网络传播的规律——易记、易诵、易分享。细思之下,我们就会发现,《敦煌颂》的每一个“一”字后面,其实都连接着一个丰富的文化符号系统,关于信仰、关于故乡、关于人生,“物的叙事”就是得益于语言符码的“自我显现”。对于了解敦煌文化的人,这些朴素的词语会唤起具体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体验;对于不熟悉敦煌的读者,如此简约而富有节奏感的表达也能引发好奇和共鸣。

就文化创新而言,《敦煌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成功范式。它没有对敦煌文化进行简单地复制或空泛地挪用,而是抓住了其精神内核,用一种符合当代审美和传播规律的方式进行重构。这种创新不是背离传统,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说,在网络文艺创作趋于碎片化、表面化的背景下,《敦煌颂》证明了深度与流行并非不可兼得,关键不在于降低文化品格来迎合大众,而是要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之间的情感连接点,在守正的基础上,用创新的表达方式激活文化基因的内在活力。这样的创作姿态和耐心才能用作品校正思想鄙陋,引领审美时尚,提升艺术情操。

通过《敦煌颂》这一案例,我们还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伟力、活力、热力”,它们依然具有通过适当的艺术形式触动当代人心灵的巨大潜能和无限可能,反过来,这本身也证明了优秀文化的永恒价值。同时,这一现象也提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需要找到与当代人精神需求对接的切口,例如刀郎的专辑《山歌寥哉》、饺子导演(本名杨宇)的电影“哪吒”系列等等,莫不如是。可以说,《敦煌颂》犹如一扇精巧的窗,通过它我们既能体会到敦煌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能窥见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新规律。它以最简单的语言材料,构建了一座连接古今、沟通雅俗的精神桥梁。这座桥梁的存在,提醒我们,在数字化浪潮中,内容的价值永远不会被形式取代,真正的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意义的共享和情感的共鸣,文化创新的正途就是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通过新的艺术形式、借助新的传播媒介重新焕彩。

《敦煌颂》现象告诉我们,在这个文艺生产便捷化、技术化、大众化的时代,那些能够以简约形式承载深厚内涵的作品,反而在传播赛道上更容易出圈。简约不是对深度的消解,而是对深度的重新定义,更是对“大道至简”的庄重践行。轻装,才能上阵,见微,方可知著。就拿中国古代文学而言,每一次的华丽转身,都伴随着“删繁就简”的过程。因此,真正的深刻无需语言的绮靡、形式的花哨,而在于手法的精度、思想的密度和情感的纯度。敦煌文化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就是凭借精湛简约的技艺和广博深邃的内涵来对抗时间,对话时代的。

透过《敦煌颂》这一文化传播案例,我们可以得到关于文明传承的一个深刻启示:真正的传统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精神长河,它需要每一代人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重新诠释、重新激活。

文丨蒋应红(奔流新闻客户端有删节)

来源:吃不月半姐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