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9日,Genmab宣布以80亿美元的总交易价格,收购荷兰生物制药公司Merus,获得处于3期临床试验阶段的双抗 petosemtamab(靶向EGFR和LGR5)。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说到丹麦的药企,最著名的无疑是诺和诺德,凭借司美格鲁肽的破圈,一度市值曾超过丹麦全国GDP。
不过在诺和诺德近两千亿美元市值的超级光环之下,另一家丹麦生物制药新贵正在悄悄尝试做大,那就是Genmab。
9月29日,Genmab宣布以80亿美元的总交易价格,收购荷兰生物制药公司Merus,获得处于3期临床试验阶段的双抗 petosemtamab(靶向EGFR和LGR5)。
而不到18个月前,Genmab以18亿美元收购中国的 普方生物,获得一系列ADC在研药物,其中核心分子 Rina-S(靶向叶酸受体FRa)也处于3期临床试验阶段。
加上处于3期阶段的自研双抗 acasunlimab(靶向 PD-L1和4-1BB ),以及已经上市同时在做进一步适应症扩展试验的CD3CD20双抗e pcoritamab,这家曾经为诸多国际大型药企“合作打工”的生物技术公司,正在进行一场转型豪赌。
Genmab成立已有26年。它其实是从美国生物制药公司 Medarex的欧洲分部拆分出来。
类似Medarex,Genmab产出了很多著名药物,可是除了制药圈的人,几乎很少有人把那些明星药物与这两家公司联系在一起。
差不多十年前,CTLA-4抗体 伊匹木单抗和PD-1抗体O药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时代,这两个药都来自Medarex。不过没等两个药上市,2009年,BMS以24亿美元的总金额收购Medarex。这个价格事后看无论如何都是超级贱卖。不过考虑到当时正处于金融危机余波,卖身退出也有合理之处。
Genmab捣腾出来的药,同样惊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超级重磅药物 达雷木单抗,2024年全球销售116亿美元,是制药巨头强生旗下的头牌。
强生从Genmab身上搜刮来的可不止 达雷木单抗,在多发性骨髓瘤里,还有近两年上市的两个双抗 talquetamab和 teclistamab。在肺癌领域,则有 埃万妥单抗。
诺华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的 奥法妥木单抗,安进治疗甲状腺眼病的 替普妥单抗也都来自Genmab。
不难看出,Genmab是个很会做抗体的公司。
不过在这过去一系列成功的抗体药背后,都有一个特点:Genmab早早就把分子授权给了跨国大药企,主要的开发、商业推广都交给大药企,自己只收一部分分成。
当然,这一部分分成也是巨款了,2023年,Genmab营收高达24亿美元,八成以上来自授权收入。
可是相比授权出去的药物的销售额,Genmab却属于实实在在只拿了小头。
但Genmab在过去几年就有了悄悄调整方向的意思。2021年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宫颈癌的ADC药物 维替索妥尤单抗,Genmab与Seagen的合作采取了五五开的模式,共同开发、推广,不做甩手掌柜。
之后的epcoritamab也类似。
而在去年,Genmab更是明确表达了将把重心全面转到100%自有自主开发上。
这背后大概是多次成功的“出海”后,Genmab看到了授权模式下,作为大药企合作伙伴,自身收益的局限性。
Genmab的并购也体现出了这种方向转变。18亿美元收购普方,除了纳入Rina-S这款后期研发药物,显然也考虑到普方整个ADC技术平台的价值。
但是如果参考大药企的行事,买“技术平台”的并购其实并非主流,更侧重买药物分子。
而收购Merus,就非常类似大药企的风格,几十亿美元购买处于研发晚期,已经有部分验证的分子。
技术角度,Merus做的双抗,Genmab应该也能做,80亿买到的不是什么独门绝技,而是一个潜在的“全球新”级别的分子。
今年5月的ASCO会议里,Merus公开了2期临床试验里,petosemtamab在复发性晚期头颈癌中的总体生存率数据,反响颇佳。
如果目前已经开展的3期临床试验能复刻2期的成功,那Genmab这80亿很可能花的很值。
不过,转型做大药企也会给Genmab带来全新的风险。大药企收购晚期在研药物或是刚上市的新药,能给也敢给高溢价,是建立在自己后期开发、商业推广绝对给力的基础上。
换句话说,同样80亿买一个3期在研药物,跨国大药企可以做成且回本,不代表生物技术公司可以。Summit的EGFR VEGF双抗研发就有望成为一个反面教材。
Genmab想走的这条自己做老大的路,还意味着投入成本将大幅上升。Genmab目前市值不到200亿,不像那些老牌药企,没有很多个80亿可以去赌。
Genmab过去走的还是轻资产路线,生产全部外包给CDMO。这是基于历史教训。2008年,Genmab出资2.4亿美元收购位于美国明尼苏达的一个生产基地,希望能建立自己的产能,可收购后不久赶上金融风暴,公司运营陷入困难,厂子成了累赘,只好在13年1000万美元贱卖。
Genmab CEO曾表态只要自己还是CEO,Genmab绝对不会再买生产基地。但近年来的地缘政治,乃至制药业本身运作逻辑的变化,转型的Genmab还能坚持过去的全外包模式吗?
历史上做到Genmab这个体量的生物制药公司并不少,但能独立成为大药企的却不多。
Genmab现在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管线,未来是会成为丹麦的下一个诺和诺德,还是会成为那些试图做大又未能做大的生物制药公司名单里的新成员?
我们拭目以待。
前沿医药,请关注
来源: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